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非平衡演进的意义探析

2017-07-12 10:38
运动 2017年17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强国全民

李 国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816)

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非平衡演进的意义探析

李 国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816)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发展的桎梏客观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打破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长期供需失衡的平衡态,推动系统有序演进,不仅是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也是国家“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建设体育强国、履行服务职能、保障居民体育权利”的内在要求。

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非平衡;意义

在国家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从系统论的视角讲,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导致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演进状态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的平衡态,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客观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打破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长期供需失衡的平衡态,推动系统有序演进,不仅是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也是国家“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建设体育强国、履行服务职能、保障居民体育权利”的内在要求。

1 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民族体质羸弱的状况,体育运动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增强国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重塑国家形象的历史重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应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民族体质,为生产劳动和国防建设服务。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指导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20世纪60年代鉴于国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原国家体委提出了“控制群众体育的规模与数量”“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运动训练工作上”的方针。对于“运动训练工作”的侧重,促进了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第26~28届世乒赛上中国队优异成绩取得即为见证。1981年囊括第36届世乒赛7项桂冠,1982年斩获第9届亚运会61枚金牌跃居亚洲第一,1984年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取金牌第一的辉煌成绩,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起来,而与之相对的群众体育则由于缺乏资源支持,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为了进一步协调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对两者的科学发展进行指导。但是现实中的群众体育却在被“重视”中表现得步履维艰: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短缺、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缺失、体育服务缺位等,无法满足广大居民强身健体的基本需求。

鉴于此,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完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进一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时下不二的选择。因此,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打破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供需失衡的发展态势,提供优质的公共体育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公共体育需求,不仅是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积极响应,更是对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实践。

2 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

“体育强国”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1964年国家体委内部刊物《体育参考》刊文中,用“两大体育强国”形容美国和前苏联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体育强国多次出现在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并成为体育界为之奋斗的目标。1980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为使我国进入世界体育强国而奋斗”;1983年在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提到“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并确立了若干具体指标。新世纪以来,中国运动健儿在近4次奥运会上金牌成绩稳居前三,其中在2008年奥运会上成功问鼎。在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战绩的时刻,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实现经济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不仅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而且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对于竞技体育的辉煌而言,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健身指导等诸多方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如何科学的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有效解决公共体育需求的增长与公共体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因此,客观分析居民的现实体育需求及其发展动向,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互动,解决居民体育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长期矛盾问题,改变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演进状态,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有序演进,切实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建设体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更是迈向体育强国的现实路径选择。

3 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时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并强调“健全政府职能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藉此,我们不难发现,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

在国家的推动下,政府部门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强身健体的需求。就体育场地而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馆850 08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m2,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体育场地供给严重不足。此外,还存在诸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配置、公共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水平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成为制约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桎梏。因此,认真分析公共体育服务长期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变公共体育服务系统供需失衡发展状态的机制与路径,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现实体现,更是政府履行服务职能理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4 居民体育权利的保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体育价值观正悄然转变,从过热的“争金夺银”现象转向为促进大众健康幸福的全民健身,从“服务生产”转向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关注,体育“追寻健康、幸福生活”的本质功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广大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较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进入公共体育场所、大型体育场馆或专业健身俱乐部运动锻炼的人数和次数均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广大居民对于实现自身体育权利的诉求明显增强。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规定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公民体育权利的尊重与重视,而且为今后公民体育权利的立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关于公民体育权利的相关法规条例相继出台。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于2009年进行了修正。现行体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也对“公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正当权利与地方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此外,国务院还将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相关法规的出台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实现体育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体育法规条例的保障下,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维护广大居民的健身权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2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指出,全国各类体育场地已超过100万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4.8万个,全民健身路径26.1万条。雪炭工程……运动场、健身步道等遍布全国,目前全国注册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90万人。全民健身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居民公共体育需求的增加与公共体育资源相关不足之间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了广大居民体育权利的实现。因此,客观分析居民体育需求与资源供给长期失衡的原因,探讨影响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有序演进,不是为保障广大居民实现体育权利的现实选择。

5 结 语

面对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需求与贫瘠的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只有加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步伐,不断提供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打破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长期供需失衡的平衡态。因此,积极分析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演进发展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探索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非平衡演进的机理与路径,一方面可以丰富公共体育服务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1]田雨普.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转移的回眸与思索[J ].体育科学,2010,30(1):3-9.

[2]杨桦,任海.转变体育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9.

[3]周爱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 [J ].体育学刊,2009,16(11):1-4.

[4]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5]汲智勇.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0,31(5):26-29.

[6]邱雪.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 ].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0-14.

[7]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 ]. http://www.sport.gov.cn.

G812.4

A

1674-151X(2017)17-00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01

投稿日期:2017-07-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142)。

李国(1981—),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强国全民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全民·爱·阅读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秦晋争霸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