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

2017-07-12 13:58尚亿琴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文体站313000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龙舞蚕桑群众

尚亿琴 (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文体站 313000)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

尚亿琴 (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文体站 313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遗产是文化存在的载体,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和一个街道社区的生活方式,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场所,是人类思想与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非遗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非遗传承于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并占有一定的地位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为非遗保护、传承承上启下。

本文以梅溪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为例浅谈非遗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

什么是非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和非遗文化是相互交融,非遗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梅溪镇因西苕溪沿岸盛开紫梅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的梅溪地区,因清代太平天国战争和同治元年至三年(1862~1864 年)发生的大瘟疫曾十室九空,几乎断绝人烟。之后,大量湖北、河南、温州等地人口迁徙至此,同时带来了他们传统的习俗、文化,在与原住民一起世代辛勤耕作,繁衍生息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梅溪人口、语言、文化、民俗的多元性。

外迁而来的移民为缓解思乡之苦、恋乡之愁,春节期间他们就相约搞热闹,就有了梅溪地区特有的民间舞龙、舞狮、舞旱船闹新春的习俗;为祈求平安,庆丰收有了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舞狮、舞草龙、谢蚕神马头娘娘的活动,有了三月三求神、敬神祈求平安的白云庙庙会、有了五月二十梅溪的水龙会和步步登高,百事俱高、大吉大利的农历九月初九的太平观重阳庙会,有了正月初一至农历二月二的旱船闹春拜门子、打坐场表演。民俗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庆丰收、感谢神灵,祈求来年更好的收成、祈求平安的一次大聚会,更是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一次大比拼。听老人们说梅溪水龙会出会不仅要比拼水龙设施的强弱、比操作人员的实力、体力、技巧,游行的队伍从上街要排到二里半(地名)延绵二三里路,有舞狮、舞龙、杂耍,长度人、大头和尚、大叉、小叉等队伍跟着,出会之后三天三夜的露天大舞台表演更是流光溢彩热闹非常;每年三月三的白云庙庙会不仅有当地的舞狮、舞龙队更有外地的狮舞、龙舞和其他杂耍节目;九月初九的重阳庙会,不仅有道家文化活动更有美食飨客;正月初一至农历二月二的旱船闹春拜门子、打坐场表演,不仅喜庆、丰富了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而且活动范围大、面广,其载歌载舞走村串户送上门的表演不仅仅是表演更是把美好的祝愿送上了门。传统文化活动孕育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了梅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培育了优秀的遐迩闻名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如上舍的化龙灯、竹叶龙、梅溪旱船、梅溪鱼灯、美食重阳糕、细沙羊尾、梅溪鱼丸等。

非遗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近年来,梅溪镇通过举办蚕桑文化节、非遗文化过大年、民间艺术踩街、非遗文化走出去,请进来等群众文化活动,使非遗文化得到了较好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目前,我镇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4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0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28项,镇本级非遗保护名录167项,非遗项目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活动经常。上舍龙舞“化龙灯”“竹叶龙”已享誉海内外,梅溪旱船、梅溪大鼓书、梅溪山歌、马村舞狮等民俗民间艺术在浙北地区也深受欢迎。

上舍村非遗项目龙舞文化的传承、展示,不仅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打出了上舍村的文化品牌。龙舞文化不仅成功走出了大山,更是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功开展了请进来的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浙江省第二届龙舞大赛在上舍村举办,来自全省各地18条龙集聚上舍,盛况空前;2014年安吉县“百花争妍”非遗民俗演艺会在上舍村举办、精品斗艳,美不胜收;2015年湖州市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在上舍村举行。一场场展示,一次次演出,使上舍龙舞艺术声誉远扬,为媒体所关注,为央视所青睐。2015年2月18日央视4套跟踪直播了上舍村主办的龙舞文化闹新春活动,吸引当地及周边观众上万人,喜庆热闹非凡,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组,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转播。2015年12月央视11套走进上舍村,拍摄了民俗文化过新年文明密码专题节目;2016年12月央视7套《农广天地》也走进了梅溪镇上舍村拍摄龙舞过年民俗年专题片。跟着上舍龙舞文化的足迹,我们看到了非遗精品的魅力及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非遗文化的保护、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以群众文化强化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非遗挖掘、保护、传承、展示方面,梅溪镇开展了非遗文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及富有本地特色非遗主题的村级文化礼堂。这些展示馆、文化礼堂的建成不仅较好地展示宣传了梅溪非遗精品,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行列,壮大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团队、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自2008年非遗普查以来,梅溪镇先后建成了上舍龙舞艺术展示馆、马村蚕桑文化展示馆、梓坊茶文化展示馆和梅溪龙翔旱船文化展示馆、华光村文化礼堂、长林垓文化礼堂等。这些非遗特色展示馆、文化礼堂的建成较好地展示了本土本地的传统文化精品,因此而成立的非遗文体团队不仅担当起宣传、传授、传承更担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责任,以梅溪旱船为主打项目的梅溪板桥艺术团和梅溪非遗传承艺术团,每年春节期间应邀,带着民间旱船舞、狮舞、曲艺大鼓书、戏曲花鼓到安徽广德、长兴、安吉等地走村入户表演,其特色表演深受老百姓喜爱,场场爆满。近三年梅溪民间非遗特色团队外出表演年均30余场次,旱船拜门子表演走村串户达2000余户,民间闹春表演不仅送去了美好好的祝愿更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农村群众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梅溪镇以传统文化为品牌开展的非遗进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吸引了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参与,而且有力助推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工程,使群众文化宣传、教育、传播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以蚕桑技艺、果桑採摘为抓手,以宣传马村蚕桑产业助推蚕桑产业发展为目的而举办的马村蚕桑文化节(2014-2016连续三年举办了三届蚕桑文化节),一使马村蚕桑文化产业、休闲农业走向成熟,二使马村蚕桑相关的非遗文化得以突显,从蚕桑传统技艺,挖掘出民俗谢蚕神马头娘娘、马村狮舞、马村草龙舞等民俗文化,并使之得到恢复性展示。

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传承激活了传统群众文化活动项目,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展示机会,为非遗文化的提升搭建了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承上启下。

上舍化龙灯、竹叶龙、梅溪旱船等传统文化项目在参加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如梅溪旱船从民间的一条船、两条船的拜门子摇旱船表演,发展为八条船、船拐子、船娘子、船丑娘的集唱、舞为一体的热热闹闹的舞台舞。2015年为参加湖州市非遗日精品展示活动,紫梅幼儿园梅溪旱船舞传承基地的小朋友一起又将旱船舞提升为老少同乐,三代人同台演绎梅溪旱船舞,使旱船舞更具观赏性、娱乐性、进一步充实了旱船舞的文化内含。又如以《上舍化龙灯》为原型经提升打造的《化龙腾》,花海腾龙参加2015年12月4日浙江省群众舞蹈比赛以其绚丽多彩,梦幻般化龙而一举夺魁荣获金奖; 2016年参加浙江省非遗电视春晚《特色小镇、非遗之光》,以其意外的幻化成龙而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总之,文化的传承以群众为基础,非遗保护、传承离不开群众文化,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光添彩。梅溪镇非遗保护工作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并为镇村赢得了荣誉,打响了品牌文化提高了镇、村的知名度。非遗传承于群众文化之中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群众文化为非遗传承承上启下。

猜你喜欢
龙舞蚕桑群众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多让群众咧嘴笑
“民间杂耍”舞出大名堂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