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新版《白罗衫》

2017-07-12 17:55俞玖林
上海戏剧 2017年7期
关键词:昆曲内心老师

俞玖林

饰演《白罗衫》中的徐继祖,是我表演生涯的一次转型,也是我作为一名昆曲小生演员主动寻求自我突破的一次探索。这部戏从“起心动念”想要排,到最终在舞台上完整呈现,台前幕后的种种艰辛,我都亲历,下笔时,却感觉万般心念,难言二三。

“起念”源于对表演的追求。

2004年我在引起热烈反响的青春版《牡丹亭》中饰演柳梦梅。对我来讲,能够参与这出戏,是幸运,是锻炼和提升,也是一种坚守和责任。2007年,延续愈加成熟的“昆曲新美学”走向,白先勇老师再度策划并领衔制作了新版《玉簪记》,同样由我饰演潘必正。这是我的第二部大戏,也因为这部戏的排演,我得以结缘恩师岳美缇老师。此后,我还出演了《西厢记》的张君瑞。作为昆曲小生演员,能够在最好的年纪出演巾生范畴里最有代表性的几个角色,是莫大的机缘,我无比感恩!我总感觉自己的艺术之路是幸运的,冥冥中有一条线,牵着我一步步向前。

那么,我接下来该怎么走?我对自己提出了问题。因为这几部戏都是巾生戏,从人物来说相对比较简单,书生、才子、风流潇洒、倜傥蕴藉,内心起伏并不是很大。一路走来,我希望自己能在人物塑造和表演上更进一步。因为我在《牡丹亭·硬拷》中的表现,白先勇老师建议我向岳美缇老师学习传承《白罗衫·看状》,尝试跨行小官生。排练伊始,岳老师从台步、眼神把握、力度展现等方面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初步肯定了我从巾生到小官生的转变,说这一步是可以去探索追求的。

真正心动是《看状》第一次正式演出之后。

那是2013年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示范演出,那次演出得到了白老师和观众的肯定,这样一出没有爱情戏的公案折子戏,大家的喜爱出乎我的意料。而我在演出过程中,不仅开始尝到了新挑战成功的喜悦,也隐约感觉徐继祖这个人物,不管是表演程式还是人物内心戏,都有更多挑战在等我,这部戏我还可以做更多。

紧接着第二年,我又向岳美缇老师学习了《白罗衫·井遇》。这出折子里,徐继祖尚在进京赶考途中,还是一个读书公子,表演上属于巾生范畴,但其中与老旦的对手戏非常特别。从曲子来说,生唱北曲,老旦唱南曲,南北合套,连唱数段,这种形式,昆曲里也比较罕见。从情节来看,同一般巾生的才子佳人戏相比,表演上的区别也很大。在排演过程中,我对徐继祖这个人物也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开始央求曾操刀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剧本整理的编剧张淑香老师帮我整编《白罗衫》这个本子,我想演一个完整的《白罗衫》,想创作一个完整的徐继祖。

一次次的长途电话,张老师抵不住我这么主动地恳求,答应帮我!我们从徐继祖这个角色聊起,也谈到徐能、奶公、苏夫人等剧中各个人物。我们还聊了很多当下生活中的事,有被拐儿童的凄惨故事、有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有外国的黑社会大佬金盆洗手转做慈善……到底是谁在左右这些真实故事中命运的安排、人性的转变?

经过多次的探讨,张老师反复思考,决定将这一版的《白罗衫》从原先的善恶对立转变为命运的作弄,并据此大幅调整了人物和情节,整编后的新版全本《白罗衫》分为《应试》《井遇》《游园》《梦兆》《看状》《堂审》六场戏,将整个故事重新定调在父与子、命运、人性、救赎以及情与美的聚焦点,希望这样的转变能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于情感、心智和审美的高度期待与诉求。从排演到音乐、舞美,从大框架到小细节,苏州、上海、台湾的三地奔走,一次次争执、一遍遍修改、一点点细抠,新版《白罗衫》终于一步步走到响排、彩排、试演、首演、巡演。如果不是大家共同卯足劲要排这部戏,真不知怎样才能坚持下来,也因此我对主创团队和剧组的每一位老师、同事都心怀感激。于我自己,这是又一次脱胎换骨的锻炼,这和当年汪世瑜老师磨我的“柳梦梅”不一样,我亲历了一部戏的前后所有环节,也体会到一部戏要出来有多么不易。

回到表演上。在传承指导老师、导演岳美缇老师和艺术指导黄小午老师的帮助下,我努力揣摩人物内心,用心体会每一折人物在表演和内心的区别。从行当说,我把《应试》《井遇》定为巾生,《游园》《看状》《堂审》定为小官生。

《应试》出场,徐继祖是饱读诗书、与父相依为命十八年即将上京应试的考生。《井遇》是徐继祖离开家庭、第一次接触社会。与父亲分别时他有离愁和担忧,但还要对父亲表现出轻松与安慰。风尘仆仆的赶考途中,对偶遇的老妇,他有悲悯、有担当。徐继祖是个善良而又多愁善感的人,在我的理解中,虽同为巾生,在程式之外,更要表现出这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充满正义和阳光的一面。因此他的出场不同于任何角色,轻盈中有股沉重,伤感中有股坚毅,既有对父亲不舍的小爱,也有胸怀天下的大爱。他的脚步、节奏、眼神、水袖等等,也就有了不一样的表现和内涵。

第三场《游园》,徐继祖已经高中,官拜八府巡按。岳老师教导我,主要是要通过对声音和节奏的把控、调整,将人物身份、心理的变化表现出来。既要用小官生的工架、程式来表现他的官威,也要用一种力度感和稳重感来突出他的气度和气势。以《游园》出场的引子为例,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要唱得平稳有韵味,还要表现出人物年少有为、立志“扫除人间不公不义事,报效君王致太平”的气势,对气息的把控就是很大的挑战。又比如,苏夫人告状的场景,虽有传统昆曲咬脐郎与生母李三娘相见的场景借鉴,但情节不同,这里两人相见的背后有更为沉重的真相,因此我特意在气息上表现出紧张感,更能扣住观众的心弦,让观众更清晰地感受到整场戏的氛围。

作为老本子中唯一有表演传承下来的折子戏,《看状》经过几代昆曲人的精心打磨,早已成为骨子戏,也是我们新版全本中第一个矛盾冲突爆发的小高潮。这一折前半场的公堂戏,不管是皂隶的开关门,还是告状人喊冤的程序,所有场景都是靠演员的身段和声音来展现。下半场徐继祖从开始疑惑到逐步得知真相,内心经历了猜疑、忐忑、剧烈的痛苦等情绪变化,对演员表演、唱功、情感诠释都是巨大的挑战。我把这段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看, 看状、理案情,因发现被告与父亲“同名”而惊讶;二是疑,从惊讶到怀疑再到自我释疑,而后在逼问奶公的过程中,因接近真相而恐惧;三是痛,因为真相而痛苦。与老本不同的是徐继祖的内心选择与走向,我们新版想要体现的“命运的悲剧、人性的温暖”这个主题由此开始逐渐突出。

从《看状》的后半场到全剧结穴的《堂审》,我们不再是简单地将结局处理为善恶分明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亲生父母俱全的前提下,突出徐能十八年的转变,特别是对徐继祖的养育、教化之功,我们认为这份深厚的情感是不能被疏忽的。作为审判者,徐继祖当然是该以“法”为最高准则,与此同时,传统的伦理似乎也容不得他“认贼作父”,但作为当事者,这个生性善良、多愁善感的年轻人,又难以逃避十八年的养育之恩父子之情。

所谓“一世伤痛无解药”,是徐继祖内心崩溃的写照,在看似没有答案的命运面前,他的权衡与思辨,到最后的抉择,看似是瞬间的,却源自人性的本真!为了十八年的“父子情”,他宁愿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甚至付出自己的性命,也许正是他出自本真的人性抉择,最终也激发了养父徐能内心的善。落实到表演,我通过失神的跌坐、急翻的水袖、痛苦的蹉步、决绝的眼神来表现徐继祖内心的纠结与彷徨。

历经三年多的打磨,新版《白罗衫》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越来越完善,今年正式开启了“全国名校行”和城市巡演。我对这一版《白罗衫》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因为对角色投入,我也感觉到,演这出戏,唱念做的疲惫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为人物纠结得紧、累得慌,但作为演员,我痛并快乐着!欣慰的是,所到之处观众对戏的肯定和对结局翻转的认同,足以抵消我们排演过程中的所有艰辛,而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我们进一步打磨的动力与依据。接下来,我们将在汲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继续调整、打磨,希望能把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我也会进一步强化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塑造好徐继祖这个人物,把老师的戏更好地传承下去,让《白罗衫》成为我新的代表作品。一切一定會更好!

猜你喜欢
昆曲内心老师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一块生锈的铁
拥有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