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女生作文《愿你》走红:若是你,怎么写 ?

2017-07-12 02:55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极端化烙印网络小说

“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

“愿你道路漫长,有的是时间发生故事。”

“愿你在最无趣无力的日子仍对世界保持好奇。”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

北京四中初二女孩张咏言写的一篇书信作文,这两天在网络上走红,评论里也逐渐出现了褒贬不一,有人提出质疑,是不是现在孩子看网络小说多了,只会写伤春悲秋的句子?

这种质疑声挺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原因在于,短短的一句问句之外有多个社会既定观念做前提:其一是,网络阅读用“伤春悲秋”就可以概括,其所给出的营养是贫瘠的;其二是,通俗阅读是严肃阅读的对立面,并对后者产生了伤害。如同《愿你》一文清楚展现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对人生的观察角度和描述方式,持这种质疑的成年人(明显是成年人),也呈现了社会既定观念在其思想上打下的烙印。

提出个问题可能会让这种“烙印”更清楚:如果换做是你,该如何写这篇写给未来人生的书信?具体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每一种答案大概都逃不出鲁迅在《文学与出汗》当中指出的“套路”:“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这里面无疑会呈现出你所受的教育、你所在的阶层、你曾被灌输过的理念,还有一种完全不自觉的叙事结构。

一篇文章的叙事结构,其实就是作者对一个社会的认识框架。极端化点说,假设你只读《论语》,那么它的叙事结构就会让你认为,聆听一个权威者的教化是真理的全部来源,是生活的正常状态;假设你只读《荷马史诗》,那么它的叙事结构就会让你相信,英雄社会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处于战时并随时准备接受死亡宿命才是人生终极归宿。假如你看且只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会笃信人生有善恶两边、泾渭分明的审美,没有什么永恒,但爱情却能不朽——当然,此时再恶补《人民的名义》,相信这个认知会迅速扭转。

这些只是极端化的假如,但至少也呈现出了单一的叙事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单一教育,可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对于一个有漫长“统一思想”经历的社会而言,狭隘的、不容辩驳的观念多且强势,甄别隐藏在“高雅-低俗”这种叙事方式下的一元化认知导向,比阻止年轻人“受网络小说影响”更重要;在广义教育中呈现尽可能多的社会认知的观察角度,并由此为开放性思考提供支点,比拿着放大镜归类“这个能读”“那个不能看”更迫切。

这不是为网络小说辩护,也不是为任何一种具体类型的文化辩护。只不过重复一个其实很老舊的常识,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才有选择、有判断的余地,才有发现“什么是更好”的可能,才能促成对真相、历史、自我、平等的探究和表达。坦率说,初二女孩的文章表达出了吸纳不同叙事方式的尝试,只要持续这种开放性的阅读,她的未来肯定会与更成熟的自我相遇。相反,一些有网络通俗文本恐惧症的人们,才要担心闭锁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本文原载2017年4月14日光明网)

观点运用:流行文学和严肃文学;模仿与原创;闭锁与开放;观察与认知;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给人生更多可能……

编辑/华放

猜你喜欢
极端化烙印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每一“体”都是时代深深的烙印 浅谈音乐载体的变迁史
日本节日里的“中国烙印”
家是一生的烙印
中国去极端化的立法起点及发展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相关内容评述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