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纵向保护与横向传承

2017-07-13 07:15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山歌文化遗产文化

钱 琪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2100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纵向保护与横向传承

钱 琪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210000)

河阳山歌,起源于张家港市河阳山一带,从古至今,已流传六千余年。当地农民在行船、插秧等劳作过程中,用一曲高歌的方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辈辈相传,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成就了现在的河阳山歌。2012年初夏,经国务院批准,“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河阳山歌是吴歌的重要支系。如今传承人相继离世,山歌濒临消逝,因此山歌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张家港政府和高校音乐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河阳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价值

本文为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音乐形态及其保护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立项号2016SJB760043,课题基金号7102012602750010032

一、河阳山歌的历史背景及传承价值

1.河阳山歌历史渊源

河阳山歌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夏古老音乐的活化石。河阳山歌传唱于张家港市东南部的河阳山地区,河阳山的文明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阳山歌用古老的吴方言代代相传,绝大一部分是七言四句,以家族传唱继承为主,通过口传和本传方式流传下来,为吴文化传统和吴歌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斫竹歌》是河阳山歌中非常经典的作品,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它展示的是古代河阳人民斫竹、削竹为箭,捕猎野兽的情景,即使生活的劳累和艰辛,也无法掩盖他们和大自然争斗的勇气和决心。经专家考证《斫竹歌》被认为是传世的古歌谣《弹歌》的原型,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的诗歌史和音乐史。

2.音乐价值和民俗价值

河阳山歌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两人乃至多人的即兴对唱,其特点在于时间即兴、地点即兴、任务即兴、内容即兴。不管田间劳作或是野外狩猎“对山歌”都是即兴发生,所以即兴的出题及迅速的回应,反映了山歌者的浓厚音乐素养和音乐创作能力。河阳山歌与吴歌的其他品种也存在着差异。河阳山歌是在纯粹的农耕环境中生长、成熟的,从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甚至是在建国时期,几乎没有外来文化的干扰,就这样在农耕中自己独立、倔强的发展,其中的古语文化更是充分展现了这一点,这也成就了今天河阳山歌的独特之处。

因为河阳山歌是叙事性山歌,所以从流传保存下来的山歌中可以看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及婚丧喜庆等民风习俗,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民众心理和情感追求,反映出了河阳民众爱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崇尚。其中《七巧节》就是表述当地重要节日“七巧节”的作品,其中描述节日需要将手指染红并且食用油汆巧果,直接体现了河阳山地区的民俗特点。这对研究河阳山古时的风俗习惯、总价传统具有很大的意义。

3.文化研究价值

在古代文明时期,河阳地区周围就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圈,比如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大文化,又有东山村文化、徐家湾文化等小文化,这片丰饶的土地生生不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作中守望美丽的家园,也创造灿烂的文明,唱响了跨越五千余年文明社会的河阳山歌。面对当代人探寻的目光,河阳山歌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它丰富的内涵涉及了文化、历史、社会、哲学等诸多领域,是研究农耕社会历史风貌的珍贵史料。其中的历史传说歌,表达了农民对时代和制度或赞美或讽刺的态度;生活歌则延伸到吃饭、绣花、织布、洗衣等生活的每个细枝末节;风物歌囊括了对自然天象、游艺杂耍、饮食名品、民间俗节无拘束的歌唱;情歌则呈现了古代农民的爱情生活。

4.商业价值(旅游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在多以旅游开发的形式存在,开发河阳山歌的旅游业既可以促进当地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利益,同时又可以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现在初步开发有河阳山歌馆,在馆内展示山歌文化的精髓、河阳山地区出土的文物、情景再现古代河阳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山歌演绎等。这些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更好的宣传了河阳山歌。

二、河阳山歌的传承现状

河阳山歌题材广泛、包罗万象,目前已搜集到的河阳山歌(含宗教仪式山歌)共有近四万行,山歌手是山歌传承的载体,他们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培养山歌手,也是势在必行的关键环节。山歌的传承方式有口传和本传两种。口传是山歌传承的原始方法,也是最大众的方式,山歌手是老百姓,老百姓是山歌手,就这样在家庭、师徒之间代代相传。本传是通过手抄本进行传承,多是通过山歌手手抄而得。山歌抄本是山歌的文化呈现,可以更详实的记录山歌的词语和含义,准确的记录了各时期的山歌,与口传相比手抄本传承更能体现山歌最初的含义,不会因为理解不同而出现错漏,并且时间越久越能体现其独特的优势。目前河阳山歌的保护工作主要是通过民间专家抢救和政府机构实行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下进行,但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1.民间专家抢救

随着历史的推移,有很多弥足珍贵的山歌正在走向衰退甚至是失传。很多文化工作者为了挽救日渐萧条的文化遗产,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着。由于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只靠收集和保存是不能拯救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河阳山歌多是以家族口传和本传来保存和流传,目前健在的山歌传承人只有大约100人,而且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有的山歌还未来到及流传下来就已经随着老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为了使这一瑰宝得以传承,应对这些山歌手加以保护将山歌整理记录下来,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继承。

2.政府机构抢救

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存在着保护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文化遗产项目价值和衍生产品外部价值的发现更显不足。张家港市筹划成立了河阳山歌推介会, 建立了河阳山歌馆, 更加全面的向大众展现了河阳山歌的非凡魅力和坚韧精神,市政府启用了民间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举办了以“河阳山歌”为主题的,不同地区和学科的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河阳山歌集》,针对河阳山歌,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三、河阳山歌的纵向保护抢救建议

1.政府拨款实施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迅速开展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 应由政府拨款, 文化部门牵头,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对于民间流传的山歌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归类,将重新整理的山歌以文本的方式及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使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河阳山歌文化,更好的学习和传承河阳山歌。组织山歌情景表演,走上大众舞台,向广大民众展示山歌魅力,开发新的旅游经济。

2.媒体宣传

新媒体时代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受到新的时代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了后继无人、失去群众基础等危机.河阳山歌具有多重价值,它的发展和传承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在其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传播主体的减少、受众的匮乏与流失、政府与教育行业的不重视等.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必须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来对河阳山歌进行宣传与发扬光大,如此才能实现河阳山歌的新生。

群众基础是河阳山歌传承的重大问题,如何在群众的精神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当今社会,媒体的力量是巨大和无穷的,通过媒体的快速传播的特点,可以迅速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河阳山歌。通过山歌专场音乐会,歌唱比赛,文化交流等形式,把河阳山歌的精神文化更加全面的展现给更多的社会各界、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的人们,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关注它,有了关注,就会有影响;有了影响,就会有更多的人们愿意去更加认真的去学习河阳山歌。

当今城市建设迅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各个地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可以选择用宣传片的方式宣传自己,以山歌的表现形式拍摄城市宣传片,将山歌、民众、山水和当地文化用新的宣传手法走入大众视野,一部优秀的城市宣传片,不单单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影响力,更能提升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吸引投资者的眼球,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震撼力将河阳山歌表现的更有感染力,更吸引人们的关注。

3.建立个人荣誉

人是河阳山歌传承的载体,几千年来,河阳山歌是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过程中传播的,现在再田间农耕的人越来越少,农耕时间越来越短,河阳山歌失去了劳动人员创作的得天独厚条件。随着现代化、机械化的普及,河阳山歌在田间传唱的场景恐怕会一去不复返。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人”重新成为山歌传承的载体呢?首先,是让人愿意去学习河阳山歌,且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不能让学习河阳山歌成为学习者的生活“累赘”,更加不能出现学习者为生活所累的现象。这样就需要各种机构对学习者进行物质的“补偿”,并且增加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的工作岗位,让人们在从事河阳山歌的时候,依然可以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河阳山歌的传承,已经有了必备的承载体。然而这些仅仅做到不失传或绝迹,一直这样“守旧”,河阳山歌也会逐渐走向没落。如何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用不褪色,才是它能够永久传承甚至是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优秀的人才。“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民间机构和政府,制定一些有至高荣誉的河阳山歌奖项和证书,让人们因唱河阳山歌而骄傲,创河阳山歌而自豪。让更多的人趋之若鹜的想要靠近河阳山歌,这样,新的河阳山歌会跟着新时代的步伐越走越远。

四、河阳山歌横向传承发展策略

1.校园传承,民歌入课本

高校音乐教育肩负培养着未来大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承担着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而在中国古典音乐被逐渐遗忘的今天,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及传承,尤其是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扬,他们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果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接触且掌握河阳山歌,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进行教学,那么其传播范围就会不断扩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和发扬。而在高校的其他领域也有较多的音乐爱好者,如果能在全校范围中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河阳山歌,那就可以将其传播的更广更远。因此,要使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山歌,使河阳山歌在高校中得以推广,可以从专业教育和业余爱好两方面入手。

2.山歌进校园

校园是最容易接受“新”文化的地方,河阳山歌的传统文化和语言精髓也必然会引起当代大学生的浓厚兴趣。组织山歌传承者开展“山歌进大学”系列活动,举办由山歌传承人表演的山歌演出,将山歌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发挥出来,用山歌中的淳朴爱情故事感动热恋的大学生;用山歌中悠扬旋律打动辛勤织梦的大学生;用山歌中的乐观态度渲染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向大学生传递河阳山歌的文化精髓,让大学生去完整的了解河阳山歌文化,加速大学生之间山歌的沟通,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向更广年轻人的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掀起年轻人追捧河阳山歌的音乐文化。

3.文化部门组织民歌赛

文化部门可以组织民歌赛,邀请山歌手积极参与进来,和其他民族的本土音乐进行交流,更好的展示河阳山歌的魅力,同时也是展示其他民族的原生态歌曲,推动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好的推进河阳山歌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努力拓展山歌传播推介途径

对河阳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应努力拓展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河阳山歌已经通过多种媒体广泛传播,《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明报》、美国西雅图《世界日报》、美国纽约中文电视台、新加坡电视广播网等进行了多次采访报道。纪录片《河阳山歌--斫竹歌》还获得了首届中国纪录片奖。中国文联、中国文化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天津音乐学院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许多专家学者在多番细致的考察与深度的研究之后,都给予了河阳山歌极高的评价,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曾盛赞河阳山歌是“民族的情结、国家的瑰宝”。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陈德来认为,“张家港市正在与国际接轨,其最佳契合点,就是充分利用河阳山歌这块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媒体、专家、学者们的热情关注、积极呼吁和广泛推介,使河阳山歌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跨国界、跨语言与世界各种文化交流发展的新局面。

五、结语

河阳山歌作为吴歌体系中的重要支系传承至今,以其淳朴、本真的情感流露在歌唱中,是自然主义的杰作,更是远古的回响与永恒。河阳山歌传唱于江南水乡的吴文化地区,深受吴文化传统影响,“吴侬软语”的乡音及明媚的江南景色,赋予了河阳山歌清新秀丽、婉转曲折的旋律风格,也展示了古朴厚重的文化特质。但是河阳山歌的发展保护受到一定的局限,期待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能够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

[1]中共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河阳山歌集[C].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虞永良.吴歌一支花-河阳山歌初探[J].艺术百家,1996(01):64-67.

[3]吴磊.河阳山歌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05):62-68.

[4]高新天.河阳山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J].文物世界,2006(2):61-63.

[5]刘丽娟.河阳山歌演唱风格的特色分析[J].音乐时空,2015(22).

[6] 胡行岗.“河阳山歌”的文化传承与音乐特征[J]. 艺术百家,2013(S1).

[7] 尹伊. 张家港河阳山歌实地考察与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8]刘丽娟.河阳山歌的基本特征及演唱风格[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猜你喜欢
山歌文化遗产文化
山歌还要妹起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苗山歌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