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初探

2017-07-13 07:11黎祖交
绿色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文|黎祖交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又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提出或蕴含的诸多生态学思想的统称。其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著作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学术理论界一直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以致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似乎只强调发展生产力、征服自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似乎成了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家。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这种状况已有明显改观。不少学者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源头和理论支撑。有的学者还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概括为“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唯物论的生态的自然观”、“人、自然与社会统一和谐的新社会”三个组成部分。然而,时至今日,在笔者研读过的一些著述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大都停留在相关论述的简单罗列,对其科学内涵进行系统研究并做出明确表达的著述还不多见。这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亟待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指导的现实需求相比,显得很不相称。在此情况下,全面系统地发掘、研究、传播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生态学思想,明确揭示其科学内涵,便历史地成为我国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就是笔者围绕这一课题所做的一点初步探讨。

那么,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究竟提出或蕴含了哪些生态学思想呢?换句话说,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整体思想的、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述的初步研读,同时参阅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研究的部分成果,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密切关联、互相制约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面前,总是摆着一个“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6页)因此,“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互相制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特别批评了布鲁诺·鲍威尔所提到的“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的看法。(转引自〔美〕约·贝·福斯特著《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页)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不仅阐述了自然界是一个有着内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序整体,而且强调了自然界在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过程中,向人类社会的渐进生成,也就是自然界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根源性和整体性。

在《自然辩证法·人类活动对因果性作出验证》札记中,恩格斯又强调人类的劳动实践对于改变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即:不仅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类本身都在不断地变化,而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1页)

由此可见,只要有人存在,就始终存在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这两个密切关联、互相制约的世界。一方面是自然决定人,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是自然的“人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相关性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明显。正是这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决定了它们必须协调发展和共同进化。

二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或人与自然界具有一体性的思想。

马克思把不断人化着的自然,比作人的无机的身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刘新叶 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他所说的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一体性”,同马克思说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样,都是指人类本身具有的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其所反映的都是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关系。

三是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包括人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生产力的思想。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水平上,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不仅包括人的生产活动,而且包括自然界本身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500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自然条件。”“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页、第424页)在《经济学手稿》中,他还写道:“大生产……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9-570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曾以利用瀑布的工厂为例指出:“那个利用瀑布的工厂主的超额利润……他所用劳动的已经提高的生产力……来自劳动的某种较大的自然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和一种自然力的利用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26页)

这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概念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没有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

四是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依据他们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并不进入价值形成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9-570页)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因此而否定自然力(或自然要素,或自然界)在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未因此而否定自然在满足人类需要的意义上所具有的价值。譬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页)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中,马克思又说:“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么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当取决于:⑴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5-176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明确指出了外界自然条件为人类提供了“两类自然富源”,即“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说“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562页)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论文中,还特别针对“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明确指出:“其实,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物料,劳动把物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资本论》第1卷第57页)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同时,也在满足人类需要的意义上肯定了自然所具有的价值,即“自然价值”。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当时并没有提出这一概念,而在他们之后人们又长期在“劳动价值论”的强烈光环下,模糊了自己的视线,看不到“自然价值”思想的闪光。

五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大自然面前,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指出的:“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换句话说,能够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自然规律,是人区别于并强于其他生物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人类力量的源泉。因此,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页)

为此,恩格斯特别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

六是土壤养分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思想。

马克思曾以土地为例,运用“新陈代谢断裂”的概念,以获知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其生存条件的物质性疏离。马克思写道:“资本主义生产”,“只是在它的影响使土地贫瘠并使土地的自然性质耗尽以后,才把注意力集中到土地上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32页)而这不仅与土地有关,也与城乡对立有关。因为城乡对立以及它所引起的新陈代谢断裂,也非常明显地处于一种日趋全球化的水平,即:所有殖民地国家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的土地、资源和土壤被抢劫,以支持殖民国家的工业化。其中一个典型的实例,正如马克思所言,“英格兰间接输出爱尔兰的土地已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可是连单纯补偿土地各种成分的东西都没有给予爱尔兰的农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08页)

对马克思而言,因土壤养分无法实现循环,就在城市污染和现代污水系统的不合理性方面产生了其对应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指出:“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化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恩格斯对此也明确指出:“仅仅伦敦一地每日都要化很大费用,才能把比全萨克森王国所排出的还要多的粪便倾抛到海里去”,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建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总之,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工业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应该作为完整的新陈代谢循环的一部分而重新被生产所循环利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经营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提出土壤养分和城市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思想后,又进一步将其导向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生态可持续性。尽管在他们当时的著作中还没有出现这一明确的提法,但其实际意涵已经清晰可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具有这样一种(指可持续性——笔者注)长远眼光和理性行为的,因为“各独特土地产品的种植对市场价格波动的依赖,这种种植随着这种价格波动而发生的不断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指望获得直接的眼前的货币利益的全部精神,都和维持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的农业有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及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一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也就是说,人类作为土地的非所有者,在对土地的利用上不仅存在人际公平问题,还存在代际公平问题,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经营问题。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土地这个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即他们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需要“自觉的合理的经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8页)。惟其如此,才能确保在将来把土地传给后代时能够相当于或者好于目前的状况。

笔者认为,马克思正是在强调“维持人类世世代代不断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而保持土地,以及强调土地的利用者“必须像好家长一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的时候,发现并抓住了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质,即: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以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烧掉山坡上的森林为例,对于破坏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经营的行为进行严厉抨击:“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烧掉山坡上的森林……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得不到任何保护的腐殖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那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相干呢?”他批评道:“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对于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竞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八是人口、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

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斯萨“人口决定论”的批判中。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写道:“为了证明对人口过剩的普遍存在的恐惧是毫无根据的”,“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至少和人口增长的速度一样快”。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发展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人口增长而是社会生产方式,而“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消灭私有制是解决资本主义人口过剩的唯一途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指出:“只要目前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方面的利益能够融合起来,人口过剩和财富过剩的对立就会消失……那种认为土地不能养活人们的荒谬见解也就会不攻自破。”

在1881年2月1日致卡尔·考茨基的信中,恩格斯还说:“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做到这点。……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

九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破坏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分析看到,在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必然造成社会的不公,还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写道:“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带来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

马克思还说:“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第552-553页)

十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也很难成为一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社会。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页)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者联合起来并消灭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最高理想:“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指共产主义——引者)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7、301页)“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8页)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公正的社会,也是一个生态可持续的社会,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本质的一致性,在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十个方面只是笔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的一孔之见,难免挂一漏万。尽管如此,我们仍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提出或蕴含的生态学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既包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关系等人类与生俱来一直面临的基本问题的深刻阐述,又包括对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还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体现出自然价值、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协调发展等重要思想。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大都可以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从中追寻到其最早的思想源头。

事实上,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蕴涵的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来源。换句话说,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科学继承和重大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化的生动体现。

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我们提供的如此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愈加感到其弥足珍贵,也愈加感到继续对其进行深入发掘、系统研究、广泛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笔者看来,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至少有以下“三个有助于”:

一是有助于补齐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生态短板”,破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恢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本来面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实现;

二是有助于从源头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三是有助于为人类解决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激发各国政府和人民自觉应对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性,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有鉴于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发掘、研究、传播工作的深入进行,一个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