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案例研究:通过文本对比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

2017-07-13 12:32王焱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翻译策略归化

【摘要】鉴于中国目前的翻译市场不断扩大,市场对于翻译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方式就要做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通过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翻译策略要根据时代要求、译者目的和读者接受程度的不同而做相应的调整,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策略 文本分析 异化 归化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不断增强,中国的翻译市场不断扩展,翻译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理论教学,二是翻译实践教学。翻译教学的核心任务可以总结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的翻译认知,这才是翻译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传统的翻译教学活动大多是翻译理论加翻译实践,理论先行,实践随之。在简单讲解翻译理论后,教学活动仍局限于学生练习加教师讲评模式。而本科学生的翻译理论基础不扎实,不能真正将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譯实践。同时,翻译实践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翻译策略了解不透彻,无法对翻译策略形成系统的认知。在结束翻译课程之后,学生仍然没办法适应翻译工作,翻译的文字差强人意,各种各样的问题突显。

文本对比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而应用于翻译教学中,其有效性也显而易见。首先,它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两种或多种译本的异同,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等活动会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再次,通过对原文和各种译文以及原文和不同译文之间的对比分析,能使我们发现译文对原文信息和功能的转换程度,了解不同译者翻译时的目的和视角。

本文选取《飘》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两个例子做文本对比分析,通过文本的差异来分析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翻译方法的差异以及如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飘》在中国拥有大量的读者,其中文译本多达20余版,这些译本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反响也褒贬不一。本文选取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作为分析对象,即傅东华译本和李美华译本。作为最早的汉译本,傅东华版译本最具影响力,也颇具争议。李美华译本出版于2010年,出版后读者对其称赞有加,称其为“傅东华译本后最出色的译本”。

一、两译本对于人名和地名的翻译策略对比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其独有的文化特征,因此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化传递成为译者首要的考虑因素,由于人名和地名都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出于不同的目的,译者会在翻译人名和地名的时候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翻译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活动,译者要对原文和译文读者负责。因此,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个话题。文学翻译策略一般可分为两种:归化和异化。

作为中国的第一版译本,傅东华的译本由于过度异化,尤其是对人名和地名的过度异化,而遭到学术界猛烈的批评。在翻译过程中,傅东华将家族的姓氏改成了一个字,使得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姓氏。比如白,韩,郝,卫,金,鲁,米等等。另外,他还选取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如德,义,礼,兰,玲,嘉,媚。比如将男女主人分别翻译成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韩媚兰。李美华则选用了异化加归化的方式来翻译人名,作品中主要的主人公的名字保留了傅东华的译文,而对于一些对作品故事情节影响不大的主人公姓名,李美华则采用了音译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地名时,傅东华均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中文译本中使用了大量中国化的词汇,如 “陀”,“畦”,“屯”等词,比如将Fairhill翻译成妙峰山垦殖场,Macon翻译成马岗。而李美华译本则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分别翻译成费尔希尔农场和梅肯。

二、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

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很多因素有关,如翻译的时代背景、译者的素质、翻译的目的等等。本文主要从翻译的时代要求、译者目的和读者接受程度三个方面探讨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

1.翻译的时代要求。文学作品往往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印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活背景对于文学作品的形成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学翻译亦是如此。

傅东华于1940年首次翻译了这部作品,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飘摇,处于战争年代,局势动荡,人民生活不稳定,急需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飘》是以美国内战为故事背景,女主人公在战争中,面对各种困境都能够迎难而上,贫困的生活和残酷的战争都不能将她打倒。傅东华的译本采取大量归化的策略,正好满足了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

李美华译本出版于2010年,与傅东华译出版的时间相隔七十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经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源源不断的介绍入中国,国内读者急需更加完整、更加忠实的翻译作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李美华的译本出现、填补了空白并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2.译者的目的。翻译活动通常被认为是一项任务,翻译的发起者出于某种目的给译者某项翻译任务,翻译的发起者会把读者的层次、翻译的时间地点和功能详细的介绍给译者。这些翻译指令加上译者本人的翻译目的,就决定了译者将要采取何种翻译策略。

在傅东华译本出现之前,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已经在上海连续上映40多天,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欣赏完电影情节后,大家对于原作有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阅读作品,获得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而傅东华翻译这部作品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他并未将这部作品视为一篇文学巨著,而是要呈现给读者一个通俗易懂的爱情故事,着重于向广大读者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被逐渐介绍入中国,人们开始意识到原著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篇伟大的名著,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值译林出版社要出版一系列外国文学译本,称为“译林经典”,出版社筛选出一批经典名著,邀请一批敬业的译者完成这项翻译任务,而李美华负责翻译《飘》这部作品。既然是翻译外文经典作品,出版社要求译者要展现出外语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因此,译文必须要保持外语独有的特色和异域特点,不能为了增强可读性而放弃外语特色。

综上所述,由于译者在翻译作品时带有不同的目的,翻译时采取的策略就截然不同。傅东华在翻译人名和地名的时候,特意采取归化的方式,使中国读者欣赏作品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欣赏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一样,读者不会因为长而拗口的名字而影响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而李美华则选取了异化加归化的方法,让读者在欣赏情节的同时,关注到外国文化的存在。

3.读者接受程度。一个国家读者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读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傅东华选择这种异化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对于外语的接受程度不高,外国的人名和地名都比较长而且难读,如果忠实于原文,会使得这部作品传播起来非常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已经源源不断的传入到中国,加之中国人集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经可以轻松的接受具有异域特色的人名和地名,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就不再能够适应人们阅读的需要。2008年,傅东华译本被再次出版,编辑把其中的人名和地名采取音译的方法重新做了处理,正式为了适应当今时代读者的需求。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两个译本翻译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翻译背景、翻译目的和读者接受度极大地影响了翻译策略。因此,在老师教授学生翻译策略时,不能只拘泥于作品本身,而是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从而更有目的性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欧阳苹果.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J].邵阳学院学报,2008.12(6).

[2]王波.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5.3.

【课题项目】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课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SK005)。

作者简介:王焱(1983.10.24-),女,汉族,山东聊城阳谷县人,聊城大學东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翻译策略归化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