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2017-07-13 13:47王君妍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多元化大学英语

王君妍

【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和实践运用能力。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定位,并深入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的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从而为新形势、新需求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意见,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 国际化人才 多元化

前言

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世界各个国家之间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既熟悉世界各国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知识,又通晓国际经济贸易、国际法等规则内容,还能够精通某国甚至多国语言的人才,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重中之重。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掌握及运用。因此,改变原来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重新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进行定位,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是當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

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定位

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将基础语言技能列为教学的重点,把基础英语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虽然我国曾试行过视听说和读写译的分课型教学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隐藏的问题。一方面,大学教师的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中学时代的“我教你学”,教学重点内容仍然放在语法、词汇等基础知识的分析解读,对于语用教学着力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将学习目标定在应付考试上,不停地参加四级、六级、专业八级以及雅思、托福等考试上,并没有从“应试教育”转向“应用教育”,一旦考试结束,多数就不再有学习的热情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大学学生的英语能力脱离实际运用,从而制约了国际化人才的发展。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02

年)》将“国际化”列为高校教学的指向标,也是绩效评估的风向标。“大学英语”应摆脱传统的教学定位和模式,发挥其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作用和人文功效。所谓工具性,即是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从英语基础能力提升逐步向专业英语、实用英语技能掌握转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当前的学业以及将来的工作专业息息相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从而获得相关领域开展国际交流的能力。所谓人文性,即是指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形态,找寻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异同之处,从而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

要实现“大学英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习常规的听、说、读、写四项英语基本能力,更是要紧紧围绕专业岗位,培养专业的职业英语技能。要指导和辅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通过阅读英文原著、撰写双语论文、强化英语交流等方式,着力提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理解和熟练运用。通过专业的培训,使大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熟练掌握英语基础技能,二是全面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三是拥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问题,四是通晓国际规则和知识,尊重文化异同。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的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1.教学思想。面对如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思想,要从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语法词汇技能掌握,转向国际化和跨文化的全新理念。将英语作为文化的承载与传承,拓展英语学习的视野,通过英语学习,进一步学习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体系,形成跨文化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一种全新的语言,更能够接触并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教育的核心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国际化视野宽、创新意识强、国际惯例熟、跨文化沟通水平高的国际化人才。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强烈联系,英语教学必须突破纯语言教育的桎梏,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创新思维的开发与促进、人文精神的培育与修正等,全面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大学英语”要改变先语言后知识、重语言轻知识的错误理念,应转为以学习掌握知识为主,使学生在了解异域风情的同时,由知识带动语言的学习,使英语学习从死记硬背转化为自然习得,使学习进入一种全然不同的状态。

2.教学方法。思想决定根本,方法影响过程。“大学英语”教学要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法,转而更加突出学生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英语教学环节当中。要尽可能的压缩教师主动宣讲的时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组织学生进行小团体讨论和互动,将教学知识融入到课堂讨论、案例研究、模拟游戏等各种课堂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表达对问题的独特想法,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教材上,大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深入发掘其中的文化因素,更要结合自身信息储备,将与语言学习相关的国家的文化信息,特别是该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思考方式、三观理念、道德准则等,全面、深入、精准地融入到教材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期刊、报纸等各类资源,帮助学生广泛搜集并了解各类信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有效运用各种资源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与合作学习英语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课外,可以交叉开展校内和校际之间的英语学习合作与互动,采取英语角活动、创办英文期刊广播、组织英语专业竞赛等,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有途径实践在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邀请留学生参与或组织到国外大学开展夏令营活动的方式,寓教于乐,使学生通过与国外人士进行无障碍交流,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从而体验外国语言及文化特色,加强跨文化交流实战演练。

3.教学课程。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行全英语教学课程,从而促使大学教学更好更快地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应构建“大学英语”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以实践运用为根本,依托课程开展多元化教学。

第一,以听、说、读、写基础技能掌握为重点,开设语言技能培训课程。其中,听力课程应以国际频道、国外新闻以及英语原声电影电视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直接接触最真实的英语交流,培养听力技能;口语课程应以学生主动交流为主,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场合、不同专业的演讲和辩论,增强学生交流能力;阅读课程应以英文原版书籍、报纸、杂志为素材,培养学生全英文阅读技能,增强获得英文信息的能力;写作课程应以论文写作、随笔写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文写作的能力。

第二,以人文科普为抓手,开设专门性的培训课程。一方面,以国外记录片、人文社科相关电视频道内容为重点,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熟悉欧美等国家的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各项资讯,培养学生国际思维。另一方面,以中国拍摄并经翻译后向国外播放的视频为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英文表达,通过中西文化的对照,使学生增强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习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从而适应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发展需求。

第三,以综合素养提高为目标,开展学生能力多元化评价。以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评价体系应采取多元化形式,不仅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更要综合评价其英语交流能力、英语文化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多元技能,實现各课程评价内容之间的互补。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国际视野、独立实践与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评价,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及价值观形成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国际化发展的大形势下,“大学英语”不能满足于语言基础技能的原有定位,而要站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更高角度,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英语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基础性的教学工作,更需要专注于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实用、更加高效。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更不能满足于英语各项应试考试的通过与相关证书的获取,而要了解掌握英语系国家的人文社科,培养国际视野和情操,锻炼英语交流和交际的实战技能,使自己逐渐成长为国际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磊.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15-117.

[2]陈俊,孙建光,刘玉君.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99-105.

[3]熊焕平,方克平.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01):40-43.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多元化大学英语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