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粉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除效果试验

2017-07-13 11:13李萍杨玉珍黄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白粉病小麦

李萍 杨玉珍 黄娟

摘 要:为验证12.5%粉唑醇悬浮剂不同剂量对小麦白粉病大发生的控制效果,于白粉病初发期和发病盛期各施药一次。田间小区试验表明,12.5%粉唑醇第二次施藥后12d,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达90%,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增产率在2.79%~5.97%,可示范推广使用。

关键词:粉唑醇;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71-02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1]。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主产区,小麦受害后,可致使叶片早枯,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达50%以上[2]。粉唑醇属于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能在植物体内传导,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引起的多种病害均有较好的保护和防治效果,尤其对白粉病有特效[3]。小麦白粉病是萧县小麦中后期的一种主要病害,2016年发生较重,病田率高达83.3%,病株率0~30%,平均为8.2%,病叶率0~15%,平均为3.3%,病情居近10年同期首位。为明确12.5%粉唑醇悬浮剂试验剂量下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萧县植检植保站在2016年安排了田间试验,为防治小麦白粉病及其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2.5%粉唑醇悬浮剂(浙江中山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12.5%粉唑醇悬浮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PD20150821)。

1.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安徽省萧县杜楼镇唐庙农场。该试验田土质为两合土,土壤肥力中等,pH值7.96,有机质含量20.8g/kg,碱解氮77mg/kg,速效磷7.8mg/kg,速效钾90mg/kg。前茬为玉米,本试验为冬小麦,小麦品种为矮抗58。防治对象为小麦白粉病。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5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12.5%粉唑醇悬浮剂93.75g/hm2;处理2:12.5%粉唑醇悬浮剂121.88g/hm2;处理3:12.5%粉唑醇悬浮剂150.00g/hm2;处理4(对照药剂):12.5%粉唑醇悬浮剂121.88g/hm2;处理5:CK空白对照。每小区面积30m2,随机区组排列。

1.2.2 试验方法 分别于小麦抽穗期(4月22日)和小麦灌浆初期(5月4日)2次施药。使用生达牌3WBD-16B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15~0.45Mpa,喷头为圆锥形。用药液量900kg/hm2,常规茎叶喷雾,施药时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均匀喷施,空白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第一和第二次施药当日即2016年4月22日和5月4日,晴天,平均气温、风向风力分别为21.1℃和21.6℃,东南风1.2m/s和南风1.2m/s,最后一次施药后12d(5月16日)调查结束,期间多次降雨,总降雨量为42.9㎜。试验调查期间无极端灾害性天气,气象因素对该试验无不良影响。

1.2.3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每小区对角线固定5点取样,每点查0.25m2植株,小麦起身拔节期调查基部15片叶,抽穗后调查每株的旗叶及旗叶以下第一片叶。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下[4]。第一次调查防效在第一次施药后12d(5月4日);第二次调查防效在第二次施药后12d(5月16日)共调查2次。

1.2.4 药效计算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防治效果(%)=(1-药后处理区病指/药后对照区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经多次田间观察,未发现对小麦安全有影响。

2.2 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测产结果与清水对照区比较,试验药剂增产率在2.79%~5.79%(表1)。

2.3 田间防效 对第一次和第二次药后12d的防效应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12.5%粉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防效升高。第一次施药后6~12d,防效间差异不显著,较药后6d观察,病情有所控制,病菌孢子停止发展,明显萎缩,变褐,个别有脱落现象。第二次药后12d,试验药剂不同剂量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均在90%以上,均优于对照药剂防效;田间表现出较好的铲除病菌作用,白粉病白色霉层明显变黄褐萎缩,大多叶片有霉层脱落,变成黄斑。清水对照区小麦白粉病上穗率普遍,后期发现小麦叶锈病,且病情上升较快,试验药剂各处理区均未见叶锈病,可推断该试验药剂对小麦叶锈病有兼治作用(表2)。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12.5%粉唑醇悬浮剂可以有效防除小麦白粉病,试验剂量各处理区最终防效均在90%以上,高于对照药剂,且对小麦生长安全无影响,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从防除效果和经济成本综合考虑,推荐有效成分使用剂量为93.75~121.88g/hm2,于小麦白粉病初发期和发病盛期各施药一次(间隔12d),视发病情况确定施药次数。

参考文献

[1]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13

[2]朱恩林,赵中华.小麦病虫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7-8

[3]余苹中,贾春虹,朱晓丹,等.粉唑醇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消解规律[J].农药,2014,53(2):116-118

[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980.22-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86-8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白粉病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