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说话人视点与日语方向性动词

2017-07-13 07:39杨易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9期
关键词:视点制约

杨易文

摘要:所谓所谓“视点”,(新华字典)即人们观察或分析事物的着眼点。说话者观察的视角或立场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视点”,因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视点;方向性动词;制约;人称代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206-02

一、日语中含有视点的表达

所谓所谓“视点”,(新华字典)即人们观察或分析事物的着眼点。说话者观察的视角或立场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视点”,因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看法。视点可以分为时空视点和心理视点。时空视点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范围内,说话人选取本身或者其对话中包含的目的地作为参照物,在对话中进行的视点转换。心理视点是客观世界进入主体思维加以面熟和表达的时候就带上了很强的主观烙印。汉语中,很多时候会发生视点的转换。比如:小贩口中的“卖报”和“买报”都是同一种意思。“卖报”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买报”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实际依旧是达到卖报的目的。但是,为了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作者通常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来叙述问题。为了使视点不发生变换,可使用各种方法。在日语中,提起说话人的视点和叙述的种类,通常我们想到的便是授受动词“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这三个词分别通过给予一方和被给予一方的不同而严加区别。也是日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日语中,包括具体和抽象移动在内,如果属于方向性动词,那么人称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制约。请看下面的例子:

(1)―張さん、昨日、欠席でしたね。どうしたんですか。

―すみません。姉が電話しました。

―え?昨日、お姉さんから電話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よ。

―いいえ、姉が電話しましたよ。彼女は病気になりましたから、手伝ってほしいと言いました。

―ああ、お姉さんから張さんのところに電話があったのですね。

在上述对话中,小张的姐姐打电话给小张。小张在向别人叙述这件事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直接叙述了这件事,即“姉が電話しました”。但是对方却认为小张说的是小张的姐姐打了电话给自己。于是,二人在理解上便产生了混乱。我想,类似这样的错误,在日语初学者中一定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首先,在面向中国人的日语教科书中,除授受动词以及“いく”、“くる”之外,没有从人称这一视角上去分析带有方向性的动词。其次,中国人说话的习惯往往将自己作为说话的视点,因此不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都认为事情发生的主体是自己。虽然与授受动词和“いく”、“くる”相比,方向性动词受到人称的制约较小,但正是由于没有重视和强调,使得第二语言学习者会依照已习得的第一语言的习惯来使用,反而产生了混乱。也就是说,在学习“電話する”“運ぶ”等动词的时候,为了避免不自然句子的形成,首先不提出向说话人本身移动的例子,从而控制人称关系。

二、方向性动词教学步骤

1.直接使用方向性动词的情况。以“電話する”一词为例,是否可以直接使用此动词,首先请看下面的例句。(1)昨日、あなたは私に電話しましたか。(2)先日、李さんは私に電話しました。(3)田中さんは久しぶりにあなたに電話しましたね。

这三个句子,在日语初学者中经常可以听到。全部都误用了方向性动词。我们可以把其与人称关系表示为下图。

授受动词“やる”“あげる”与上图相同。说话人分别站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立场上叙述问题。当然,第一人称也就是说话人自己。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即:日语中的第一人称,不仅仅只有“我”,还有“我这一方”的人。虽然形式上可能不属于第一人称,但实际意义上还是归类为第一人称的。因此,(1)弟はあなたにお電話しましたか。是极其自然的表现。因为此时,说话人把弟弟看做自己这一方的人,因此当做第一人称来处理。然而请看下面的例句。(2)例の件については、わが社の木村が貴社の田中さんに電話しました。(3)例の件については、貴社の田中さんがわが社の木村に電話しました。

这两句话中,例句(3)显得很奇怪。这里是内外关系的说明。即说话人其实是代表我公司的木村,因此例句(2)正确。

2.间接使用方向性动词的情况。如果不想受到人称的制约,无限制地使用方向性动词,则需要补助动词的帮助。首先,我们理应想到的便是授受动词。但若是使用授受动词,句子马上就会带有恩惠的转移。如果只想客观地说明,此时我们可以利用“てくる”和“ていく”。例如:(1)母が私にりんごを送ってあげました。(2)母が私にりんごを送ってきました。(3)彼がそのことを私に教えてくれました。(4)彼がそのことを私に教えてきました。以上四句话,虽然句意相同,但语感不同。由于(1)(3)句使用了授受动词,因此句子中包含说话人受恩惠之意。但(2)(4)句只强调了句子的方向性。

3.方向性的区分。首先让学生练习,说话人是第一人称的方向性动词。例如:(1)私は友達にプレゼントを贈りました。(2)私は李さんに電話をかけました。当学生基本熟练掌握了这一句型后,再进入非说话人为句子主语的方向性动词句。当然,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第一人称主语和第二人称主語的区别。例如,请看下面一段话:私はよく母に電話します。一週間に4回ぐらい電話します。母はよく私に電話してきます。一週間に2回ぐらいです。昨日、母から電話してきました。私が母に電話すると、母が私に電話してくれると、どちらが多いでしょう。勿論、私です。

在这段话中,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母亲”都有作为句子主语的时候。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区别,归纳其要点,加深理解。并举例练习。比如:(1)私は今晩、李さんに(電話します·電話してきます)。(2)王さんは私に誕生日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した·くれました)。(3)私はお婆さんを(助けました·助けくれました)。 学生能分清方向时,可让学生自己进行造句练习。此时,应当注意,避免句尾授受动词的出现,而通过人称的变换来直接使用方向性动词。比如:“手紙をくれる”、“~から手紙が来る”。

4.人称的省略。如果句子中明确出现了人称代词,那么判断如何使用方向性动词就会变得较为简单。因此,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时,教师可以指定学生起来做固定情景的句型练习。比如依旧用我们较为熟悉的“電話する”。在日语中,原本是没有人称代词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为了对应英语中的“you”、“he”、“she”等人称代词,才创造出现在日语中所出现的人称代词。因此,日本人常常会省略句子中的人称代词,而通过上下文关系或句末的补助动词来表现句子的人物关系。因此,在做这个练习的時候,需要将“私は”、“私に”等省略。比如:(1)中山さんに電話しました。(2)鈴木が電話してきました。

让学生从句子形式上直接体会所用动词可直接暗示人称关系。并按照以给出的人称进行造句练习。

三、重视方向性动词教学的必要性

在日语中,除授受动词外,还有一类动词被统称为方向性动词。作为母语都是中国的双方来说,也许听话人能够听懂说话人的意思。但是,如果对象是日本人,则势必引起理解上的混乱。因此,我们不能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将这些能够反映说话人视点的一类方向性动词从人称关系的角度向学生明确。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聂星超.从“视点”看日语方向性动词与人称的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S1).

[2]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3]久野璋.谈话的文法[M].大修馆书店,1978.

[4]荒川清秀.日本語学と対照言語学 中国語との対照[J].日本語学の世界,1996(15).

[5]大江三郎.日英語の比較研究——主観性をめぐって[M].南雲社,1975.

Abstract:The so-called "viewpoint",(xinhua dictionary) people a focal point of observation or analysis. Viewing Angle speaker or position is different,for the same thing,people can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thus forming a variety of different views.

Key words:Viewpoints;directional verb;restricted;personal pronoun

猜你喜欢
视点制约
视点
视点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视点
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紧迫性与制约因素的认识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两会视点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