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软件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与实践

2017-07-13 08:03沈海波朱雄泳周如旗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9期
关键词:体系建设转型发展产教融合

沈海波 朱雄泳 周如旗

摘要: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的优化,特别是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和基于信息产业的广东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迫切需要部分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或其相关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而产教融合是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本文探讨如何在产教融合思想指导下,通过目标体系、师资体系、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266-03

一、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变革,这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与管理模式、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等相关内容的全面转型,而转型发展的关键模式就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为企业定制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强调所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校企合作通常以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方式进行,其主体一般是高校。产教融合一方面是指产业企业为了产业转型或技术升级,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指高等院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行业企业融合,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规划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1],产教融合中企业和高校是双主体。因此,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有区别的。由于企业和高校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地位不对称,缺乏合作的内生动力或缺少合作的平台和机制,这样造成合作不稳定、合作模式较单一、合作内容不深入、经费无保障、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缺位等问题,可以说校企合作远远没有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2]。只有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校企利益资源互补共享,实现真正深度融合,才能达到产教融合的目标。因此,产教融合应该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是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也将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更有效途径。

二、软件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策略

1.总体目标。根据粤教高[2016]5号、粤教高函[2016]156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我校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和本专业的特点,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需求的高层次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为专业特色,深入探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创新教学与考核模式,大力提升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几年建设,使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并能充分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建设需要,使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省内有显著特色和较大影响力。

2.主要发展思路。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逐步推进、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依托学校的产学研协同发展中心这个平台,和产业深入合作,共同组建由校内外教育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和产业专家组成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指导,依据产业行业标准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产业行业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引进和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采用“校企双线”合作管理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用企业实际应用项目化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能力。建立多种评价考核体制,增加和突出实践能力的比重。最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新型办学模式,确实提高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3.转型发展具体建设内容。①目标体系建设.尽管我国每年需要的软件人才多达80余万,每年各类学校毕业的软件类学生也多达数十万,但其中多达30%的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岗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机制是模仿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因此,转型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划、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要在产教融合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使得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具有较强的软件工程素质和岗位能力,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根据目前软件工程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需求,我们的软件工程专业制定了2015—2020五年发展规划,按照“工程应用型”的专业定位,在产教融合的思想指导下,基于先进的CDIO[3]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和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机制,培养在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和大数据处理等某个领域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②师资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专业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础。但目前,大多数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仍然在按照学术型大学的思路办学,其专任教师也主要来自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培养出来的硕士和博士,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4],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能力,又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严重匮乏,这是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需要通过成立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提高双师双能素质。当然,在学校层面,也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政策,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和学习,另一方面引进行业企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促进专业师资结构、实践素质和能力的转变,以适应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与广州多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飞瑞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源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云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长期聘请了8—10名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同时每年外派2—3名年青教师深入企业开发一线,提高和丰富软件开发实际经验,计划到2020年,软件工程专业师资50%以上达到双师双能型要求。③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软件产业的优化升级,社会和企业对软件人才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有了更大的提高。因此,相应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也要进行改革。我们以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理论基础和注重应用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素质为手段,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软件系统构建和管理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等。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外语及计算机语言系列课程、计算机数学基础系列课程、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工具系列课程等,注重个人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分为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和大数据处理三个方向,设置相应的基础课程、应用课程和实践课程。职业课程主要包括职业认证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科竞赛、创新训练、企业实践等课程。④实验实践体系建设。软件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软件工程人才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教学是达到此目标的重要环节。尽管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都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开设了工程实践环节,但由于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缺乏具备行业工程领域背景的师资力量、没有比较好的实践管理平台跟踪管理学生实践等原因,造成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需要重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体系和考核方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外以及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外,我们在前三年每年都设立了专业见习环节,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至少2周,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加深對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我们还安排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职业认证,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课程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等,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⑤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学生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构建具有一定特色并适应专业发展目标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既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和课程改革。但目前学生考核与评价环节通常主要是通过期中、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关注程度较弱,实验、实习和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考核比重较低,不能有效发挥考核的导向、检验、评价和反馈作用。过程管理是软件工程的特色,探索基于过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包括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的考核内容、目标、方式和评价主体、标准以及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例等,显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5]。改革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重构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目标,不以一考定成绩是改革的重点,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考试形式是保障。我们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实行不同的考核机制。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见习等实行团队化考核,注重过程的分工、协作和答辩环节考核;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行过程化考核,注重平时考勤、作业、课堂提问、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过程管理和预警机制;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行理论闭卷考核(最多占比50%)和实践考核分开,提高实践考核的占分比重到40%。同时,对学科/专业竞赛获奖和通过行业认证的学生,实行学分奖励。这些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机制,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保证教学质量具有监督、反馈、指导、调控、改进的重要作用。规范、科学和可具操作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使院系教学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价与控制,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但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乏开放性,未能形成学校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机制,未能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密切合作的职业教育要求。因此,如何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指导与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目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过程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激励体系等全方位的、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为了构建比较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们首先成立了由学校教务处及督导组、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相关人员、学生家长和校友等组成的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授课计划、课堂与实验实践教学要求,建立了若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教学质量激励机制和社会反馈机制,对专业进行源头、教学过程和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結语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产业不断升级,特别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对高等教育教学转型发展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目标体系建设、师资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践体系建设、学生考核体系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产教融合模式下,我校软件工程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内容建设实践,希望为同类院校进行转型发展和开展软件工程人才提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J].天中学刊,2015,30(1):133-138.

[2]黄帅,商明蕊.“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及其构建[J].高教学刊,2016,(6):6-7.

[3]毕忠勤,单美静.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3,(8):23-26.

[4]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29):4-8.

[5]王建玺,周改云.基于过程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以平顶山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方向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5):234-235.

Abstract:With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y struc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especially,the advanc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bout Internet pl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bout local economy in Guangdong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we need urgently some colleges and uninversities or some specialties in Guangdong to turn to application oriented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is the main pattern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our college by constructing the target architecture,teacher architecture,curriculum architecture,experimental teaching architecture,students evaluation architecture,quality assurance architecture,and so on.

Key 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体系建设转型发展产教融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农业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