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探索

2017-07-14 15:55胡彬
农家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业农村

胡彬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向大中城市转移,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工潮”。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城镇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出现了民工与城镇人口争岗位、“抢饭碗”状况。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素质各异,各自家庭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一些劳动力只能是季节性、间断性的剩余,一些劳动力根本就不适宜外出,只能是在县内就地转移。如何搞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真正使全民致富达小康,这也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为此,结合我县的实际,谈谈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几点认识。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我县有10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83万人,农村劳动力近52万个,而全县耕地面积为52万亩,人均耕地仅0.5亩。按照当前农业的耕作水平,全县耕地仅够10余万个劳动力耕种,近40万个富余劳动力困在农村, 据统计2003年全县向外输出劳动力18万人次,还有22万个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原因

目前产生部分劳动力不能向县外转移的原因有:一是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大。二是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是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在总量上制约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水平,也不利于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十分有限,在总量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水平。四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越来越不适应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需要,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五是由于有的家庭成员有病或残疾,有未成年的小孩、老人需要照顾不便于在很远的地方去,只能在距家不远的地方务工,时常需要回家照看老人、病人、小孩。六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一些家庭轻壮年劳动力倍感不足,特别是有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劳动强度大,必须要有轻壮年劳动力在家耕作才能保障全家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劳动力的剩余仅仅属季节性、短暂性。如外出务工,一年需要往返的次数,差旅费用大,很不划算。七是外出民工子女就学难。由于对外来打工人员的歧视,农民子女到外地入托、上学难。由于上述原因,强化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也是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之一。

三、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形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也会影响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从种植业逐步转向林、牧、渔业。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民营企业,从事食品和原材料的加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以下几种形式:按范围分,一是农业内部转移,是指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畜牧业、渔业、林业等方面的转移。二是农村内部转移,它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乡民营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按行业分,一是向当地民营企业转移,二是向小城镇的服务业转移,三是向种养大户转移,四是向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业主转移。

四、强化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对策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光靠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还不够,必须力促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企业有工就做,没工种田,做工有收入,种田有效益。就地转移,不担风险,不心挂两头。因此,要使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富裕奔小康,就必须时刻关心、关注农村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份子,做到“人尽其才”,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制定出发家致富规划和措施。我认为要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全面推进農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种养业规模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解放出来;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贮运销及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吸引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吸收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数量。一是要依托龙头企业,引进大户业主,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订单运作,推进订单生产。大力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上下功夫;二是要创新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土地使用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体系”,实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运作,一体化服务,“农企”双赢。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狠抓一批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品牌包装、品牌宣传,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要围绕畜牧、林果、瓜菜、粮棉油等农业支柱产业,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抓好高效经济作物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运销和信息、技术等配套服务业,培育壮大、拉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同步增长。把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支持乡镇企业搞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的龙头企业,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风险共担的联接机制,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聚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3.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快制定全市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把重点放到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条件好、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上。创新小城镇投资、建设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优化城镇环境,增强对资本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大力实施“工业兴镇”和“商贸兴镇”战略,坚持一镇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4.强化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等多层次、多渠道的转移培训活动,向农民传授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专业技能等知识,增强转移就业的本领。特别是要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培训的内容要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可以马上有当地有用武之地的技术。

5.做好服务工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信息。统筹城乡就业规划和管理,将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农民合理流动提供信息咨询,为用工单位与农民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在全县范围内,使劳动力需求信息畅通,使用人单位有人用,需要就地转移的劳动力找得到工作做,实现用需双赢的良好格局。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业农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