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引领,让生态课堂落在实处

2017-07-14 21:58闵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伯承沃克医生

闵敏

[摘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焦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宏观调控,巧妙引领,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以此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使生态课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關键词]点拔引领 生态课堂 实实在在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焦点,它要求还原课堂的原生态,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确实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上形成了主动、互动的浓烈氛围。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为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在课堂上不敢过多地参与学生的主体学习,使课堂处于一种“虚热闹”的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以生为本”不流于形式,使学生学有所得呢?我认为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我执教的《军神》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一、牵线搭桥——深化主题

由于学生人生阅历浅,思想感情单纯,文本中很多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难以理解体会,教师必须创设条件,拓展资料,引导学生接近文本,与文本对话,体验人物的精神境界,感悟课文的思想主题。

《军神》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理解“军神”的含义。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刘伯承有如此毅力呢?仅从课文中找不到答案。于是,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引领深化。

[教学片段一]

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

师:平静的回答却是不平凡的选择。请看刘伯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出示句子)“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但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仍然可以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师:从这段话,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刘伯承拒绝麻醉是因为他需要清醒的大脑带领战士和敌人打仗。

师:是呀,为国效力是刘伯承作为军人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力量。为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疼痛、选择忍受,选择了坚强。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能谈谈对“军神”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那么痛苦的一场手术,刘伯承竟然挺住了,他太坚强了,简直是神人。

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不仅是因为这次手术,更因为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音乐声中出示刘伯承戎马一生的资料介绍)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我通过牵“线”搭“桥”,拓展资料,使学生获得了关于文本的更丰富的信息,弥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的时空距离的缺憾,挖掘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刘伯承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丰满起来了,学生对“军神”的内涵把握得更加深刻了,他们在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感化。

二、点石成金——收获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为主,小学生缺乏驾驭知识的能力,他们对知识难以形成清晰的条理和整体的印象。而教师的点金术可使学生模糊琐碎的认识变得清晰完整,使零散肤浅的知识得以集中系统,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并把新的认识延伸扩展,内化自己的认知,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化石为金。

[教学片段三]

我抛出一个贯穿全文的主导问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军神!”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化阅读。然后,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升式的点拨。

(一小组汇报第一节“求治”这个部分)

生:刘伯承伤势这么重,却自己走进诊所,他可真坚强。

师:你抓住“走进”这个动词看出他的坚强。

生:沃克医生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镇定”这个词让我感到他真是个男子汉。

师:“镇定”这个词写的是刘伯承的神情。

生:我发现刘伯承和沃克说话时每句话都说得很清楚,一点也不像受了重伤的人。

师:你从他的语言感觉到他的镇定。

小结:刚才这组同学抓住描写刘伯承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出了他的镇定、坚强,这是学习写入记事文章的好方法。接下来汇报的小组也可抓住这几方面的关键词句和大家交流。

(一组汇报第四节“手术中”这个部分)

生:我从“汗如雨下”“紧紧抓住床单”这些词语感受到刘伯承很疼,可是他却“一声不吭”,他太坚强了。

师:你们的眼睛受过侵扰吗?

生:有一次,起大风,小沙粒进了我的眼睛,我的眼睛难受极了。

师:神经敏感的眼睛连细小的沙粒都容不下,更何况不使用麻醉剂做眼部手术呢?跟你的经历相比,你想说什么?

生:刘伯承动手术时比我们要疼几百倍几千倍,可他却一声不吭,他太了不起了。

师:看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内容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把教材当作一个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载体,特别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我因势利导,适时有效地点拨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投石激浪——启迪思维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理解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小学生思考问题易拘泥于某一方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机于平淡处投石激浪,由点生发,铺展开去,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多层次探究。

《军神》这篇课文除了通过刘伯承的语言、神态、动作表现他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还通过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顽强毅力。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要理解侧面衬托的写法实在不易,课堂交流时,学生们只关注了直接描写刘伯承的词句。为拓展学生思维的角度,我做了如下引导:

[教学片段四]

师:刘伯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可文中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沃克医生的表现,请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的句子,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我从“沃克愣住了”,感到刘伯承的请求让他感到很惊讶。

生:“你,你能忍受得了吗?”沃克简直不敢相信刘伯承的决定是真的。

师:从沃克惊讶的表情和语言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刘伯承太勇敢了,勇敢得让人难以相信。

师:手术中,沃克医生的情绪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颤抖”让我感到他很紧张。

师:做惯了手术的沃克都如此紧张,如此不忍心,而手术刀下的刘伯承却一声不吭,对比之中,你感到了什么?

生:刘伯承真勇敢,他的意志力太顽强了。

师:手术后,沃克医生的情绪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沃克俯下身子亲切地注视着年轻人,可以看出沃克已经喜欢上了刘伯承。

生:我从沃克医生失声喊的这句话,感到沃克对刘伯承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沃克对刘伯承的态度从开始的冷淡到现在的亲切、关心、敬佩,这是为什么呢?

生: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征服了沃克医生,使他的态度改变了。

师:作者对沃克医生神情举止的描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刘伯承不同寻常的勇敢和坚毅。这是侧面表现人物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在学生无疑处设疑,由点发散,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探索。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拓展开来,对人物的特点理解更深入。但教师的点拨应适时有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精心设问,在学生思维发生定势时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点拨思维方向。

四、推波助澜——升华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适时地介入,能有效地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之“境”,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教学片段五]

(第四节:手术中)

师: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你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刘伯承的额头青筋暴起,我仿佛听到他牙齿咬得咯咯响。

生:我仿佛看到他紧紧咬着自己的嘴唇,听到床单被抓破的声音。

师:疼痛像火一样煎熬着刘伯承的心,可他却顽强地坚持着,在这漫长而又痛苦的三个多小时里,刘伯承在想些什么呢?

生:等我的眼睛治好了,我还要带领战士们去打敌人。我一定要挺住!

生:头脑清醒才能想出最好的办法打击敌人,保卫祖国,我这样做是值得的。

师:让我们静静走进这震撼人心的场景里,去经历,去感受几十年前动人的一幕。(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的片段,定格在“抓破白垫单的青筋暴起的手”上,学生震撼。)

师: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都不平静。你想对刘伯承爷爷说些什么?

生:刘伯承爷爷,七十二刀都摧毁不了他顽强的意志,你是真正的男子汉。

生:刘伯承爷爷,你真让我佩服,你的意志像钢铁一样。

师:(引读沃克赞叹的话)七十二刀,刀刀钻心,七十二刀,刀刀逗人,刘伯承顽强地忍受着、克制着、坚持着。当我们目睹这感人的一幕,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生齐读沃克赞叹刘伯承的话)

当我们想到刘伯承是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去做出这样艰难而伟大的抉择,我们会钦佩地对他说:(生再次齐读沃克赞叹刘伯承的话)

这个教学片段是一个立体推进的过程。我创设了一个个教学情境,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透视刘伯承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与文本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学生的情感步步升华。当学生充分地入情入境后,我趁热打铁,煽情鼓舞,让学生说说此时自己的心里话,并一遍一遍地引读沃克赞叹的话。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和激情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他们的脉搏和主人公的脉搏在一起跳动,他们的心中已经高耸起一座精神的丰碑。整个教学过程可谓一咏三叹。

总之,要使生态课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只有宏观调控,巧妙引领,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猜你喜欢
刘伯承沃克医生
最美医生
未来科幻城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世上最美丽的吻
世上最美丽的吻
换医生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