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和谐家风

2017-07-14 06:28卫炜
当代党员 2017年13期
关键词:邓小平生活孩子

卫炜

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在家风方面,邓小平同志发挥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家庭生活中,邓小平既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又是一个好父亲、好爷爷,努力树立和营造出了良好家风。

尊老爱幼,相亲相爱

邓小平晚年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里,年龄最长的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夏伯根仅比邓小平大5岁,是一个贫苦船工的女儿。1950年,重庆刚解放,邓小平就把夏伯根和自己的两个妹妹从老家广安接到重庆,1952年又一同到了北京,此后一直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

在江西劳动期间,夏伯根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全家人对夏伯根都很尊重,邓小平夫妇和儿女也随孙辈们一道称她为“老祖”。邓小平去世后,家人继续悉心地照料夏伯根,老人活到101岁高龄。

邓小平还有一个小舅舅叫淡以兴,一直在广安老家务农。解放后,邓小平很关心他的生活,每月都要从工资中寄钱给他,直到他终老。

邓小平不仅尊老,还十分喜爱孩子。邓小平和卓琳有5个子女,除了战争年代寄养在老百姓家中和解放后住校学习外,孩子们都是随父母生活。此外,还经常有亲属和战友的孩子住在家中。

从在江西劳动时起,邓小平家中陆续有了4个孙辈,像接力一样,每个孩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到邓小平夫妇身边,由他们亲自照料。家属和工作人员曾回忆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压力多大、工作多忙,只要一看到孩子,老人脸上就露出笑容,总是那样慈祥。

在《邓小平画册》中有一幅他与孙子孙女坐在家门口台阶上的合影,每个人都是那样自在开心,邓小平俨然是孩子们中的一员。

夫妻恩爱,相濡以沫

邓小平一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庭和妻子。1939年8月,卓琳与邓小平举行婚礼后即随丈夫奔赴太行前線。从相识到相爱,从相行到相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恩爱的家庭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在邓小平家中,卓琳是一位典型的贤内助。在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卓琳做过政治工作和教育工作。邓小平到北京后,她专心做机要秘书工作,不图名不为利,尽职尽责。在近60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始终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体贴照顾,同甘苦共患难。

邓小平也很体贴妻子。在江西的时候,卓琳身体不好,血压高,有时候上楼梯感到头晕,就对邓小平说:“老兄,扶我一把吧,我上不动了。”邓小平就伸手扶着她慢慢上楼梯。有一次,邓小平在工厂劳动时因低血糖晕倒了,这可把卓琳急坏了,她赶紧找工人师傅借来白糖冲水给邓小平喝下才缓过来。夫妻俩就这样相依为命,相濡以沫,携手度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卓琳站在丈夫的背后,默默地营造着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

卓琳和儿孙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精心照顾邓小平,实现他“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虽然邓小平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但夫人卓琳代表他参加了庄严的历史一刻。

衣着简单,生活俭朴

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中,陈列着邓小平生前穿过的部分衣物,中山装、军便服、白衬衫、圆口布鞋、视察南方时穿的布夹克等,还有用了几十年的手表、皮带。睹物思人,这些衣物是那样的眼熟,又是那样的简朴。

邓小平经常穿的那条“的确良军裤”,上面烟头烧的小洞依稀可见,他的很多衣服领子、袖口也都补过。

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一次在杭州视察,服务员在洗衣服的时候还问:“这是你的衣服还是首长的衣服?”当得知是邓小平的衣服,服务员看了好一会儿后说:“我要不是亲眼看到,绝不会相信!”

邓小平生活一向俭朴,表现在饮食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食,从不吃滋补品。邓小平吃饭简单,多数时间他更喜欢看着孩子们吃。

20世纪60年代初,工作人员担心邓小平和大家一起吃营养不够,提出让他单独吃,他不肯。有时给邓小平单独炒一个菜,他却分给孩子们,自己一口也不吃。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起来,邓小平家里的伙食也改善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四菜一汤”,但晚上总有一个固定的大烩菜,就是把中午所有剩的菜都烩在一起。

生活俭朴的邓小平一生没有什么积蓄。晚年他和卓琳先后两次以“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当得知《邓小平文选》有一笔稿费还存放在出版社后,邓小平郑重其事地把家人都召集在一起开会。他说,虽然钱不多,但是我得捐出去。咱们来研究研究,这点儿钱能干什么,捐到什么地方去。最后邓小平确定把钱捐给科技和教育事业。

轻松自然,和谐温馨

邓小平对生死向来达观,曾经对家人说:“我哪天去,哪天走,不关紧要。自然规律违背不得,你们要想透这个问题。”邓小平去世后,家人致信中央,再次转达他本人捐献角膜、解剖遗体和骨灰撒入大海的遗愿,并最终实现了遗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主义情怀。

1997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病榻上的邓小平看到了电视里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当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反映他的电视片时,老人脸上露出了羞涩的表情。

邓小平是一个谦逊的人,从不在家中谈论自己的贡献和地位;他是一个随和的人,从不在家中为一些琐事生气发火;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不喜欢搞特殊。他出外考察,要求尽量不要扰民,不封路、不封山、不闭园,见了群众有时还会主动攀谈。

在家中,邓小平也是普通一员,而不是严肃的家长。家人和工作人员都不会因为他言语不多而感到不敢接近,小孙子敢于在他不备的时候挠他脚心。在家中,他关心每一个人,包括工作人员。据邓小平身边几位护士回忆,她们从护校毕业后来到这里,一天天成长,谈恋爱、结婚、生孩子,邓小平夫妇把她们当自己家里人,生了孩子要送衣服,还都要抱到老人家身边看看。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大家都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摘编自《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邓小平生活孩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