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7-07-14 01:03商运平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面塑传承艺术

摘要:面塑艺术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来源于生活亦反映着社会公众的情感与智慧,更难能可贵的是此类艺术还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随后,经历漫长历史的雕琢以及众多艺术家的不断提炼,使得面塑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之瑰宝。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面塑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境。在此环境下,如何做好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已逐渐成为了当下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面塑;艺术;传承

面塑,因其是以面粉或糯米粉为原料,用手捏之而成,因而又被称之为“捏面人”,不同地区也称之为“捏粉”或“江米人”。最初的面塑艺术主要是用来制作面花食品,随后有民间艺人以此为基础,同样用面粉、糯米粉为原料,用以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的形象,此为民间面塑艺术之起源[1]。

一、面塑艺术的发展渊源

面塑是一种以面粉、糯米粉为原料,将之捏制为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且集形象、信仰、理想等多种性质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面塑艺术最早出现的朝代可追溯至汉代时期,据相关史料记载,面塑艺术最初起源于民间的祭祀活动,汉代已有文字记载。最早,捏面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人们对天神的敬畏以及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面塑艺术逐渐被用于装饰,并同时蕴含着趋吉避凶之意。隋唐是面塑艺术的形成阶段。而发展至明清时期,面塑的作用已逐渐脱离了食用的范畴,转而朝向艺术品方向发展。技巧高超的面塑艺人不仅能用手捏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而且面塑艺术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并沿街叫卖,至此,面塑艺术已然成为了一项供欣赏之用的民间工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面塑的技艺也在不断提升,现如今,面塑艺术以逐渐上升到了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地位,从而充分展示了人类的审美意识与精神力量。如:商派面塑的掌门人商纪民,(1836年出生),就是在清咸丰四年(1854年)开始跟山东艺人王清原(原为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用染色的糯米粉学捏“江米人”的。王清原初到山东,与商纪民是同街邻居,商纪民初见“江米人”,只是觉得好看好玩,很感兴趣,時常到王清原家里捏着玩,后来其父见王清原所塑江米人很受欢迎,且能养家糊口,随叫商纪民正式拜师学艺。学艺时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木制拨子、梳子、小棍和剪刀。商纪民(商派面塑第一代传承人)为人聪慧而勤奋,在师父面前懂事而乖巧,深得师父喜欢,王清原遂对其悉心指导,让商纪民跟随自己做生意,边卖边做,边做边学。春去秋来,商纪民的面塑技艺长进很快,三十岁时便小有名气,且所捏江米人融进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与艺术风格,其技艺很快便已望其师父项背。商纪民凭此手艺,养家糊口,并代代相传至今。

二、面塑艺术的风格特点

面塑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最早起源于我国黄河以及长江流域一代,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江西等地。然而由于各地在风俗习惯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其所制作的面塑作品,无论是在风格或是品种方面已有较大区别。如在黄河流域的面塑,其大多以古朴、豪放的艺术形象为主,而在长久流域的面塑作品则更偏向于精致、细腻。截至目前,面塑之所以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因其材料与工艺均源于自然,更是因它来源于生活,且富有浓郁的鲜艳特色。加之其所塑造的形象也与民俗文化心理相符,因而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如我国著名面塑艺术家李俊兴的《火烧琵琶精》《三大白骨精》《嫦娥奔月》等面塑作品,其栩栩如生的形象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观者更是无不拍手叫好[2]。当然,面塑艺术涉及范围之广,除了包含许多经典的古装人物形象外,还包括各种形态各异的动物与植物,如象征百年好合的葡萄、象征多福多寿的石榴以及象征长命百岁的桃子等面塑作品,其优美的造型,绝佳的构思,都让人们叹为观止,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如:商派面塑第六代传人商运平的面塑作品,既继承了传统面人的艺术风格,又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不仅具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还融入了民间剪纸,泥塑等艺术手法,同时,还不断地从面塑名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面塑内容和技巧不断的得到充实和提高。其中,以传统文学作品为题材的《西游记》《八仙过海》《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姜太公钓鱼》《哪吒闹海》《黛玉葬花》《杨门女将》《福禄寿》《嫦娥奔月》《牛朗织女》《包青天》等。以现代文学、社会生活、动画片为题材的作品:《抗日胜利》《支援前线》《全民皆兵》《关怀》《师生情》《农家小院》《丰收》《葫芦娃》《蜡笔小新》《机器猫》《熊大熊二》《奥特曼》等。这些作品不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且经常受到县、市和省级媒体的关注,常常被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介绍给观众,并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更使人们在不同程度上了解了面塑的风格和特点。

三、面塑艺术的传承现状

较之其他民间艺术,面塑艺术也通常是以言传身教或祖辈相传的方式来传承。截至目前,国家也尚未对此设立专门的传播机构或开辟有效的传播途径。此外,由于传统的面塑艺人都属于街头艺术,且均是为了谋生而四处奔走,显然并不具备所谓的专业或系统化的知识。然而面塑依旧在普通群众手中得以延续并流传至今,这也是面塑艺术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之处。

纵观国内整个面塑行业,掌握面塑手艺的艺术家亦屈指可数。且基于面塑行业,值逢年过节才会有较好的生意,因而要想找到这些艺人已有相当高的难度。笔者有幸于春节之际在扬州街头以及天津古文化街遇见了几位面塑艺人,进一步的了解了一下面塑艺术近况。

首先采访的是来自山东面塑艺术之乡的温兆国,其现任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观其家谱,子孙三代所从事的均为面塑艺术制作。待传至温兆国一代时,他不仅传承下了祖传的良好艺术,更是大胆地在祖传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包括将音乐、现代舞蹈融入到面塑艺术中,由此开创出了面塑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就温兆国目前的工作现状而言,其每天于古文化街摆摊叫卖,每次出摊便挤满了观众观看[3]。endprint

随后采访的是有着“面人许”之称的许士军。与温兆国相同之处在于,许士军的技术同样来自于祖传。最初,他经常摆摊在西湖边,随着2001年,杭州仿古街的开发,他也于仿古街租借了一个摊位,虽摊位每天的租借费便近百元,然其精致的工艺,加之其擅长现场捏人像,因而广受游客们的青睐,而捏人像因其本身工艺较为复杂,因而收费也相对偏高。

何传俊是扬州面塑艺术界的代表,翻开何传俊的家谱,可见其祖上八代均从事捏面人的工作,可见其文化底蕴之雄厚。而何传俊从小便跟随祖辈走南闯北,并学习面塑数十载,以至于当地人称之为“面人何”。就他捏出的各类形象,整体而言,无论对象简单或是复杂,他均能捏出独特的风韵,以至于日本也曾两度邀请他到日本进行表演,足可见其技艺功底之深厚。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何师傅依然退休,但他的手艺已被女儿所继承,且其女儿也在西湖捏面人已十年有余。

四、面塑艺术的发展前景

作为中华民族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面塑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首先,社会在发展,随着社会活动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能看的东西多了,审美观念也不一样了,随着现代艺术与科技玩具,塑料玩具,创意玩具的增多,人们追求娱乐、电脑 、音响 、手机 、游戏的转型。大量与面塑艺术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本身被冲淡,冷落。由此,作为活动标志物品的面塑,自然不被人们所关注、学习。其次,因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及经济浪潮的冲击,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认为学习面塑不能挣大钱,难以致富,因此没有学习面塑的意向。而外出务工又使他们接触、学习传承面塑的机会降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面塑,学习面塑者更是寥寥无几。以前我们淮北市曾经有很多面塑艺人走街串巷捏面人,以此为生,现在这些靠挑担卖艺营生的老艺人已经很难见到了。他们中大部分已经辞世,少数活着的也均年事已高,加之没有收入来源,身体欠佳,做面塑只能成为“传统记忆中的爱好”。再者,面塑制作技艺没有专门和固定的经营地点,销售面狭窄,缺乏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他的继承中来。因而,面塑传承人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面塑艺术的发展前景堪忧。

当前,由于捏面艺术终究过于依赖传统,加之传承面过于狭窄,因而始终被定义为民间工艺,进而极少受到学校乃至国家的关注。尽管部分捏面艺术曾被邀请至艺术院校进行过专题讲座,但也僅限于娱乐,未能专门对此设置相应的专业,以至于面塑艺术终究被世人认为是供人娱乐的玩具或是成为旅游者的旅游纪念品,进而导致民俗艺术所承载的民俗精神逐渐被忽略。

总之,面塑艺术既然来源于人们的生活,那么它的传承亦需得到人们的共同努力。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建立相应的传承机制,拓宽面塑艺术文化的传播渠道,进而为面塑艺术创造广阔的空间,让面塑艺人有用武之地,实实在在地实现面塑这一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晓华.载深情企盼 饰乡土芬芳——探访山西晋东南地区高平面塑艺术[J].山西档案, 2016(3):29-30.

[2]陈文.面塑艺人的“惊艳”人生[J].走向世界,2016(14):82-85.

[3]杜瑶.民间艺术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徐州铜山面塑艺术为例[J].艺术品鉴, 20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塑传承艺术
面塑浓缩“百态人生”
捏个萌猪迎新春
纸的艺术
方晔:浙江面塑文化“守艺人”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