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探索

2017-07-14 19:32沈立民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

摘要:实践充分证明,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而由于积极心理学教学培养体系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笔者通过联系自身的工作实践,以积极的视域,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了解,对我国广大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体系重要性和如何在积极的视角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体系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品质;培养体系

前言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积极心理学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它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根本,以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社会制度为支撑的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我国自2007年引入积极心理学以来,以孟万金、张维贵为代表的学生心理教学理论专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了专业和广泛的问卷调查,并发表了十分具有研究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论文。为我国学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品质的培养做出了积极有益的大量工作。他们的诸多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的,学生原有家庭和社会以及不同成长经历留下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完全可以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后天引导起到提升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培养正面的心理品质的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上个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为首的一大波西方心理学家在已有的比较成熟的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心理学应以积极的引导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加积极的心理发展方向,引导人们充分发扬自身内心美德的潜在力量,以及更加深层的发现和挖掘人们自身的内心潜能,从而让人们更加樂观、积极、幸福、坚韧,不断增强自我心理能量,以更好地适应社交、工作、学习,以坦荡的心胸去接受和面对顺境或逆境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要注重营造和达到以下3个积极的心理状态。一是乐观的内心感受,即安然、乐观、幸福、愉快的人生体验;二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即心理韧性、智慧和情商水平、探索探险和创造的能力以及人的个性和斗志;三是积极的环境氛围,即公正的政府政策和法规制度、和谐和社会和家庭关系、较高的国人心理和感情素质以及客观的判别能力。可以说,积极的心理学有效的展现了它的人本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乃至整个国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能力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

2、积极心理学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引导不是一个方法简单一致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它是完全根据被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现状及当时的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改变来完成的以改变和防治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和消极因素,以促进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正面的心理韧性为目的的教育实践。积极心理学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根本改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显著的强化和完善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努力方向。通过教育,有效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以达到让学生形成正视和坦然的接受过去、乐观和幸福的感知现在、自信和积极的面对将来的良性心理发展能力的目的。

3、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生心理教育在概念和含意上有本质的区别,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再定位,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和适应外界社会。它以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和人格力量以及品格能力为主要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向上的处世能力,让学生形成做事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和不轻易言败、不轻言放弃的坚韧品行。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让学生达到品、学、情、智全面发展的显著成效。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个体能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个人心理品质,这其中不乏他们内心本能潜在的积极正面的个人品质。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将学生固有的积极的潜在心理品质激发出来,以此达到不断推动个人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动力的目的。在积极心理学教育中,教师就像一个勤劳的园丁,而课堂就是学生成长的花园,作为一颗种子,大学生内心本身就有着十分强大而积极的生命力,教师要根据幼苗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浇水施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力,茁壮的成长起来。这不是给予生命,而是激发和调动潜能的过程。因为每个大学生都是有着强大的内在能量的个体,而教师要做的正是规正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潜力,把他们当作一块尚未成形的璞玉雕琢成器。

2、主观接受性

正像一块石头不易被改变形状而一块泥巴则很容易被塑造一样,受教育者内心的主观接受程度是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首要因素。换言之,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受教育者是否真心愿意接受教育,这是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决定的。他们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被保护、被爱和肯定。也只有在真正满足学生的一定心理需求后,教育本身才能被学生接受,反之就是被抵触的,教育就是无效的。所以,在心理教育中,教师还要与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心灵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期盼什么,学生们主观上想要得到什么样的教育,然后才能确定正确有效的教育和交流方式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给予。所以,教师就应该完全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完全摒除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避免为学生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减少学生的心理抵触情绪,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贴近生活性

伟大的哲学家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所谓无所为,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和滋润,是让学生感受不到那种强大的教育信息的,不会对此产生任何心理防备的教育,它就像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一样正常而普通,让学生看不到、觉不着教育的发生,而教育却正在有效的进行着,不断的滋润着他们的心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积极的心理引导。相反,如果心理品质教育是生硬的、死板的、脱离学生实际内心需求的,或者仪式感太强的教条、空洞的教说,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感。所以心理教育一定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平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谈心,将理论上的概念和道理无声无息的传达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endprint

三、大学院校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社会、个人对心理品质教育的诉求不一致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和和谐培养有用的现代化人才,而在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国家、社会的需求与个人对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需求则有着一定的不一致性。大学校园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图,他们更加突出学生的业务技能和科技知识以及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必然要重视的,但学校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纵观现今社会,高智商低情商、高学历低能力的年青人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一些高材生表面不一、心理阴暗,从而诱发了很多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校积极心理教育和品质引导的缺失。从个人的角度上来看,现阶段的大学生一般都是民主意识和主观意识较强,或思想性格个性武断的,从他们的心理成长上来说,他们亟需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而学校却不能给予有效的作为,这是目前大学心理教育的一大问题。

2、目前大学院校学生心理品质教育缺乏活力

心理品质的教育不应是一门单独的教育课程,它应该有机地融合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内,所有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科都担负着引导和培养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责任。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各个学科的课堂教育,除了本学科理论基础的教学外,基本不存在心理引导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以管理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表扬和鼓励少,批评和指责多。以上原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品质教育的学习和提高产生了被动应付的思想,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人生、对社会也缺乏积极和乐观的认识,个人思想和心态也缺乏应有的活力。

3、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玉不琢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严厉和指责式教育方式现如今仍然在很多家长思想认识中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成长条件虽然十分优越,但他们的心理成长却是十分缺失的。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却很少得到家长的认同和赞美。中国的家长也更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品质树立的情况,这是现阶段一大批大学生,包括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现状。

四、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一切可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因素的情绪体验,它是让学生对一切的事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乐观的视角的徒增主观幸福感和自信心的一种引导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力知足的评价过去,理性乐观的认识现在以及积极主动的迎接未来的一种心理态度。俗话说,病是吃出来的,祸是说出来的,健康是走出来的,幸福是感觉出来的。可以说幸福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人们主观的心理体验。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为什么有的人主观幸福,而有的人却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这就是不同的情绪体验带来主观认识的不同。所以,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产生积极情绪的环境和教育体验。

2、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积极健康的思维模式、个人思想观念上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以及懂感恩、知冷暖的善良的心理品质。在学校心理教育引导过程中,要有意识、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主克服和消除消极的心理,而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去考虑和努力,就是凡事往好处想。另外,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通过积极的心理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常态化的引导模式。让学生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保持一个自信的心态。其次,要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感恩、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善良和感恩的心态。

3、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

要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只靠課堂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考虑到家庭、社会、学校内部等方方面面的环境影响因素。这虽然也是一个长期广泛的工作,但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致力于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引导家长创造家庭的和谐氛围、呼吁社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实践环境,全方位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及时全面的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

4、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强化和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品格能力的干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积极心理因素,而达到提升心理韧性和心理承受,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策略。学校要成立相应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随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在心理诊疗中广泛运用积极心理治疗技术,以表扬、鼓励、祝福和关注来传递幸福的感觉。

5、构建积极的心理学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采用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一是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经常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统一进行心理激励和咨询服务。二是心理辅导课程要突出情景的设置和实践活动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事物中体验积极心理。三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促进课程体验式与合作式的教学改革方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的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性质,可即时开展讨论和互动交流,让学生们互相促进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维贵.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129.

[2]张运红,冯增俊.中国教育目的观的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

[3]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5-25.

[4]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沈立民,男,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