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2017-07-14 02:09欧阳潘
现代园艺 2017年6期
关键词:河流

欧阳潘

摘要: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期刊、书籍以及浏览网页数据库和实地调研等方法,运用多科学理论知识,梳理了河流防洪堤生态驳岸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优化深入对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目前国内外对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对驳岸的结构类型研究等方面,而对于真正所谓的“生态驳岸”却缺乏实践项目的归纳总结。因此本文探讨如何运用生态驳岸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对现代河流防洪堤驳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探讨未来河流防洪堤驳岸的生态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驳岸生态化;河流;防洪堤

河道驳岸设计是关于城市河道的生活性、生产性、生态性岸线等各种复杂的河道区段,驳岸如果按照设计施工成型,就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印象产生重要影响。生态驳岸涉及到多门学科,是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园林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体。国内对于生态驳岸的认识最初见于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水体驳岸常见的做法进行研究。此后,以孟兆祯、吴为廉、俞孔坚等为代表的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推导和项目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外关于防洪堤生态驳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日趋完善,因此,在充分了解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推动国内关于生态驳岸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相关概念

驳岸是指保护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按照断面形状可分为整形式和自然式驳岸。河流防洪堤驳岸是指水体边缘和河岸顶部之间,不应被开发建设,但允许与环境保护和自然路径相关的项目,以便形成河流和相邻用地之间的生态交流带。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是在城市河道的立地环境中,通过使用多种混合型建筑材料结合多样性岸线绿化,营建生态保护河流水体岸边可渗透性的人工设施。驳岸生态化设计已经成为河流景观的趋势。例如在住建部发布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有对环境水景驳岸优化设计的规定,要求用缓坡植被驳岸取代硬质堤岸,恢复水岸生境,种植水生植物;国家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日益重视,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在我国逐渐兴起。过去,国内许多城市采用防洪大堤将河水围住,这种标准断面甚至采用硬质驳岸的做法,会使很多滨水生活的物种失去生存环境。

2.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城市河流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的内容主要包括驳岸的功能、驳岸的类型、驳岸的结构材料、驳岸的植物种植等方面。

2.1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的功能

河流驳岸是城市河流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起到防洪、固堤、生态的作用,还能起到美化、环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作用。

2.1.1从生态系统平衡理论来说。1909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思想。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认为恢复生态平衡是人类的“生存之路”。这一思想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环境理论派别所接受,对于防止生态退化,促进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是有意义的。而针对于河流,国内学者李建伟(2014)在《别让防洪堤坝毁了我们的河流》一文中提出,现今国内的河流两岸都是高高的堤坝,考虑的都是水位和防洪的功能,而生态却被弃而远之,换来的是河流没有了呼吸的空间,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2.1.2从生态美学角度来说。按照俞孔坚《“反规划”途径》凹的观点,城市河道驳岸是市民亲近河道水体环境的景观设施,并且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风貌息息相关,经过生态设计的驳岸是有生命的工程设施,具有十分丰富的水文景观和动态观赏性,如果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生命植物材料装饰美化,并与园林亲水建筑空间相结合,则会使其产生较强的文化美学功能。

2.2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的类型

驳岸生态化的目的是要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按类型来说可以分为: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等。

2.2.1从技术方法的层面来说。在国外很早就已经开始研究传统驳岸技术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认为传统的硬质混凝土驳岸会使当地的生态和环境遭到破坏。在一些发达国家生态驳岸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如《Waterfront development》、((The newwater-front》等都是比较系统地对河流防洪堤驳岸建设进行阐述的专著。

2.2.2从自然山水规律的角度来说。在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中,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应从宏观到微观研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河道就是自然演变的过程。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对于突破传统城市河道驳岸设计思路很有启迪。在保持和恢复河道和滨水地带按照西蒙兹的观点,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要遵循河道生态原理,尽量减少水岸线不受干扰。

2.3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的结构材质

在城市河流中,以生态功能来划分其用材可分为结构性驳岸和非结构性驳岸,根据河流的状况可以选择适当的材料,既起到生态和景观的效果又满足功能要求。

2.3.1生态混凝土的应用。在生态驳岸的热潮推动下,日本响起了“亲水的”呼声,大量以水为主体的城市景观和亲水公园得以建成,在建设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如《水调设计计划》《水调景观设计》等中提到,生态混凝土主要分为减轻环境负荷型和环境协调型2大类,在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直至解体全过程中能够降低环境负荷的混凝土。

2.3.2从生态修复的角度来说。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利用绿化技术进行生态与景观的原理与手法》一文中提到,通过对园林水岸的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把园林驳岸总结为石岸、砌石驳岸、混凝土岸和土岸。其中土岸主要运用岸线空间加以配置湿生植物;砌石驳岸属古典做法,驳岸空间随园林建筑、地形不断变化,辅以花木作陪衬,产生写意山水的意趣。

2.3.3从尊重自然的层面来说。刘滨谊、周江在《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中认为,城市的滨水地区应尊重生态自然,不要被城市里的挡土墙、堤坝等硬质建筑物阻断,要留出生物走廊。胡长龙认为园林中的水景驳岸是重要的景观,必须首先保证工程经濟性,注意驳岸形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2.4驳岸的生态化植物种植

陈有民在《园林树木学》中指出,生态驳岸能为水生动植物提供食物和理想的栖息地。通过种类组成丰富结构合理稳定的滨水绿带和岸边湿生水生植物群落的培育,达到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优美的景观和健全生态功能的城市水系、园林水体的滨水地带。

3.存在的问题和前景的展望

目前,对于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研究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第一,国内对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河流防洪堤驳岸的解释和部分实践案例的介绍。对于如何将国外先进设计研究方法正确运用到中国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实践中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第二,国内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的实际建设起步晚,直到2010年上海黄浦江防洪墙的改造以及俞孔坚提出关于后滩公园湿地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才真正标志着我国关于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建设的开始。第三,城市驳岸景观设计涉及到水利工程、城市生态、地域文化、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是个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系统整体性。第四,基于现状调研而进行河流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较少,对于河流防洪堤驳岸的生态化建设仅停留在理论指导的模仿借鉴方面,未深入结合区域实践进行设计。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河流防洪堤驳岸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河流防洪堤生态化景观也将日趋完善,同时也将给各省市、区的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提供符合区域特征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建设实施指南。

猜你喜欢
河流
奇特的河流湖泊之:它们不寻常
河流
河流的走向
妈妈的名字
河流
河流
大象的叫声
当河流遇见海
流淌的乡愁
静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