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研究
——以上海“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为例

2017-07-15 10:18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20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
关键词:石库门弄堂上海

武 楠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200000)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研究
——以上海“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为例

武 楠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200000)

本文从城市文化的角度,通过对上海田子坊的实地调研进行分析,强调公共艺术对公众精神的体现,从而重新审视公共艺术与对城市文化的关系,并从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出发探讨其对上海的城市发展作用及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向。

公共艺术; 城市文化; 上海田子坊;城市发展

一、引言

城市文化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中的运用,主要通过文化符号及图案的象征作用,结合周围空间所具有的时代性和文化性,形成公共艺术作品独特的文化情感品质。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是对城市文化特色的延伸,是文化情感的演绎,是对周围空间环境精神的体现。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精神,,这可以更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形成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

公共艺术在广义上不仅包括范畴的视觉艺术,还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艺术表演的综合媒体开放形式。狭义上的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特定的“媒介载体”,通过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雕塑、壁画、浮雕等表现形式,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空间中的物象艺术,它既是一种外在的视觉艺术,也是一种艺术的存在方式,同时又是一种丰富的文化形态的社会内涵。

公共艺术的存在对于大众了解或者追怀过去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城市常常以它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城市本身具有的文化和历史,而公共艺术作为当代城市文化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城市文化历史记忆和传承的职能,并构成城市形象和个性的重要部分,它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

三、“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概况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 210 弄,东临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南临泰康路,北抵建国中路。街区北、西面相邻区域为原法租界核心高档住宅区、医疗及教育机构,南面散布着大量临时搭建区和高密度里弄住宅。它保留了20世纪初期的建筑原有的装饰和材质的色调肌理特征,以上海独有的建筑民居景观、传统的装饰符号和家具陈设等文化元素,营造出一种属于上海旧文化的一部分,故田子坊所在的街区由各式里弄、花园住宅和里弄工厂混杂组成,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上海特色。

田子坊作为上海最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创意园区,它和广大市民共同生息、奋斗的这种过程构成了人文主义在城市公共空间内温暖的光芒。作为建设城市视觉的形象和艺术氛围,也是城市公民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城市生活体验的情感融合,它将逐渐成为城市文明传统和公共精神的标杆。

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其表现出来的公共性、参与性与分享性能够唤起一座城市居民记忆深处的成长经历、集体经验。也是主要通过对田子坊的交通组织、建筑形式与功能以及文化艺术特色分析来体现。

1.交通组织分析

田子坊内道路布局是合理的,已被使用到今天。道路呈现出交叉分布的状态,规模有20条,主要有主干道,分支路,次干道和二次巷道四个层次。这种老上海独有的弄堂巷道模式不仅保证了各家各户生活的私密性,而且又将弄堂与弄堂之间、弄堂与城市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还保证了参观者人员流动的安全性。因此,这一内部交通格局被完整地保留至今。

2.建筑形式与功能分析

田子坊内的房屋建筑主要分为四部分:

(1)厂房建筑:田子坊内有很多弄堂厂房是建于1970年代,在1998年空间经过加工改造之后,一些房屋被出租,有的成为陈逸飞、尔东强等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室,也有成为专业展览的空间、工作室和咖啡艺术工厂,还有的是在田子坊内公共的区域做成小型公共展览空间。

(2)石库门建筑:石库门由在特许经营区避难的江苏和浙江的富商商户建成。石库门建筑的结构形式是从我国传统的住宅庭院中演变而来的。布局紧凑,多系列水平或垂直拼接布置形成了弄堂。前建筑,老虎窗,山墙和装饰,以及过街楼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特色。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石库门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的特色文化,又具有西方建筑文化魅力,这也是其吸引大批外国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居民们还使用某些设计技术将原有的住宅楼改为店面和艺术设计的工作室。

(3)传统民居:田子坊内还有住户在里边生活。这些房屋使用竹木材建造传统风格的树篱,庭院和低檐,砖砌建筑,形成传统民俗建筑的乡村特色。

(4)西式洋房:在田子坊东北角,有一些原始的法国移民建造了西式保存的建筑物,通过空间结构的一些翻新,成为精品商铺,给田子坊增添了不少西式味道。

3.特色文化分析

(1)旧弄堂里的“新派文化”

首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田子坊位于商业住宅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过去这里是前法租界和中国居住区,由于田子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内部从乡村转移到现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田子坊由此也成为上海最丰富的历史街区之一。它的石库门建筑,也是在上海罕见的“面对面”石库门。更有价值的是,田子坊到现在仍然居住着一些居民,他们回到传统的弄堂生活方式,也向人们展示了原始老上海人的生活,为田子坊内部添加了更多有趣的生活方式。

再次,新派文化的聚宝盆。如今的田子坊是结合老弄堂、工厂和老上海的旗袍、丝巾、旧日历等商品彰显了浓郁的老上海风情;戏曲脸谱、刺绣、剪纸、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应用展现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而毛主席像、回力鞋、搪瓷缸和红色标语掀起一场复古的文化潮流;更有深受广大年轻人喜爱的音乐、咖啡、摄影等慢节奏小资风情的西方文化。

(2)田子坊最大的特色在于生活艺术化。每一家商铺都来源于创意的灵感,彰显着独特的新青年形象。市民把废弃的木梯木凳,再刷上一层造型美观的图案、配上若干复古的小物件作为创意的物品,摆放在店铺门口,富有文艺的气息;利用上海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和废弃牛奶箱做的装置,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和感染力,极具时代感和代入感,田子坊传承了上海的历史文脉,又有一番亲切感和熟悉感,历史与创意的完美结合。田子坊是把原始生态学的历史特征与激情的创作融为一体,成为高品味的创意新时尚园区,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创意,但都充满了浓浓的老上海风情。这种美不仅属于公共艺术的形式方面,而且还是根据人类行为心理学的实际感受,城市生活的实际体验,公共艺术空间的感性体验和城市环境的联系。公共艺术主张是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规模来建设,强调公共艺术空间与城市生活的相互融合以及人人之间、人与自然之前的相互交流,不断加强艺术“地方”的公众精神来作为公众的中心。

四、结语

在当代,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包括个人和个人,社区和社区,城市和城市乃至国家在内的一个社会交流的重要方式,旨在将情感和文化思想之间的精神状态作为沟通方式。这种精神是文化和美学文化交流的精髓,作为一个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气质和个性是城市的自然语言。公共艺术的存在,公共建筑建筑的审美体现,城市公共环境和景观艺术,社区或街道形式,小到每一个公共设施和艺术品,都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态度,从而创造了城市的形象和气质。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刘俊.当代公共艺术中的文化观念与设计意识[J].设计艺术,2007(4):107.

[4]邱桂芳.上海田子坊设计文化与设计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2011.

武楠,出生年月:1993年1月,单位:上海大学,职务:研究生,学位:专硕硕士,研究方向:建筑与景观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石库门弄堂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弄堂”一词的由来
上海之巅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弄堂里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