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转型发展

2017-07-16 21:26董超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角色转型全媒体时代品牌建设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广东深圳 518026

摘 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和手机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重要社交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呈现多元化全方位影响公众生活的态势。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传统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主持人有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全新的挑战。文章主要从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主持人的现状着手,通过案例调研,理论引述,阐析广播电视主持人角色转型、发展趋势、功能拓展和品牌建设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角色转型;功能拓展;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1-0113-04

目前,新兴媒体产业已经与传统的传媒产业形成了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交融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沿用了近百年的传播方式的转变,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全媒体指的是包括广播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户外视屏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存在,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从业者通过对传统媒体的功能拓展及其传播流程的再造,可以进行不同媒介之间的互补融合,使广大受众更加及时地获取多层次的有效信息。而作为广播电视中重要传播符号——节目主持人,在全媒体时代,其角色定位,沟通方式和传播作用也面临新的调整和变化。如何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已成为播音主持业界关注研讨的重要业务问题,转型的实质是素质再挖掘,水平再提高,体制再创新的过程,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内在思维方式的创新和外部体制机制的突破。正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相关问题,探寻解决办法,供业内播音主持同行以及相关决策人员参考并指正。

1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

1.1 全媒体时代的界定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规模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经达到了6.95亿人。巨大数字背后蕴含着无数的新媒体平台,以论坛、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各种形式存在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形成全方位布阵全民大参与的局面。这不仅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也同样正在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全媒体”也是“媒介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物质基础。

另外,从通讯信息传播的主体来看,全媒体即媒体信息发布的全面覆盖,通过前期的采编、制作到传播全过程的再创造,来实现各种媒介之间相互交融和媒体实时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性,使广大受众不仅能够获得更快实效、更多层次的全方位资讯,而且能够参与到信息发布、事件评述、直播互动等制作传播过程中,全媒体时代一个鲜明特质便是媒体全面布局与生产全民参与。全媒體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发展,更是一个媒介文化与生态不断变化提升的过程。一旦具备了这些特点要素,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并且正在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

1.2 全媒体时代的特征

1.2.1 各媒体之间的交融和互补

从形式上看,全媒体是不同类型的媒介相互交融和转化而来的;从内容上看,全媒体的信息渠道多样化,可以多角度地加工信息,也可以运用兄弟媒体间的资源优势完善自己的媒介资源;从结果上看,全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其传播方式丰富多样,可以在多个平台上给受众带来深刻的传播效果和参与体验。

全媒体的“融合性”特征还体现在不同平台间信息的有效编辑整合,可以实现生产一次、多渠道复制整合加工,自媒体个性化发布的信息加工链条。比如智能化手机上的重要自媒体平台——微信,微信使得每个使用者都具备了采访编辑发布信息的工作条件,使用者可以任意选择其他媒体平台的信息,经过加工编辑处理,附加自我评论观点,在微信平台发布供朋友圈欣赏品评,这样的动作时刻都在进行,客观上使得各媒体间的交融互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就传统媒体而言,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网络新媒体和手机自媒体的热点题材,对一些在新自媒体上已经有一定热度的题材进行深度再加工,通过主持人符号的个性解读有效挖掘第二落点,其信息加工与解读方式可以和新自媒体形成有力互补,进而满足不同受众的接受需求。

1.2.2 各媒体之间的全方位竞争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间的竞争蚕食,已经从印刷出版物、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逐渐蔓延到了多媒体、互联网和广播电视、印刷出版物之间的跨界大战。新兴媒体的崛起是一把双刃剑,除了对传统媒体发起强烈挑战带来巨大危机外,它还将促使传统媒体对自身发展的审视和转型升级。

新兴媒体最大的优势便是海量信息传递和飞速的传播时效。它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互联网或者手机来进行快捷的人际传播。而传统媒体则受限于传播载体和相关制度约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大众传播中最重要的时效性和信息容量来说,这样的竞争中,传统媒体无疑是落了下风,但同时新兴媒体也存在着像信息繁杂、真伪难辨的特点。而多年来传统媒体积累的品牌公信力和严谨的节目把关制度,正是在这一阵中打翻身仗的制胜一招,就笔者工作的栏目《第一现场》为例,近几年一直加大关注新兴媒体热点事件与话题的力度,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便是针对网络新媒体爆出的热点事件与话题,深度核实验证去伪存真,帮助受众在全媒体时代理性传播,增强其辨识信息真伪的能力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中的人际符号——节目主持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贴近性的语态表达,代表传统媒体平台的及时发声,都对于树立个人品牌形象和传统媒体公信力大有裨益。

同样在信息经过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加工后,经过第一落点和第二落点的传播过程,我们能够感受到两个媒体平台的竞争依赖关系,这正是在全媒体时代下的矛盾共生,这种矛盾共生会逐渐趋于一个平衡度,使得受众感受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信息消费体验。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1.3 媒体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性

综观国内的传媒发展历程,可以大致梳理出几个阶段:首先是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与受众是有较大距离感的,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宣讲播报国家意志和大政方针,传播方向为单向传输,基本无互动性可言。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传统媒体明显缩短与受众的距离感,较大程度调整姿态和语态,以较为亲切平实的表达方式传播信息,一批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服务类综艺类节目纷纷出现,如中央广播电视台《综艺大观》深圳广播电视台《欢乐60》等品牌栏目,进入2000年之后,各个地方台极具本土地域特点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异军突起,强调“贴近性、服务性”,以亲切生动的表述语态和务实有效的监督服务,成为国内21世纪之初10年的“中国地方性特色”,这类节目的互动性特点鲜明,“接地气,聚人气”,关注普通人生活,讲述老百姓故事,迅速成为各地的王牌节目,同时也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时代拐点来临:受众由单纯的被传播向双向互动式传播的转变,从“我听说话”向“我要说话”的转变,一个热线电话成为连接受众与媒体之间的重要纽带,一个话题板块成为媒体传递受众声音的重要载体,其中代表性的节目: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民生大参考》,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城市快报》,北京广播电视台七日七频道的《第七日》,深圳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第一现场》,等等。

而接着微博、微信大行其道的全媒体时代,极大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传播格局,电脑网络用户,智能手机用户,人人都是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传播方式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对等的、双向的、多元的传播,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双向交流直接易行。

从长期来看,传统媒体在改造升级中,其运营思维和社会功用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坚持“党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在“党、政府和人民之间桥梁纽带”的定位不变的前提下,会进一步加大“社会性”的属性,以全面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加大功能性改造。强调用营销3.0时代的产品思维做好全媒体服务工作。全媒体时代,媒体的功能性升级将秉承:“信息加工—社区服务—社交+”的概念发展,即由传统的新闻类大资讯的综合加工与单向输出,升级为互动性体验式渗透至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交媒体服务,最终实现“社交+”的功能化升级,向个性化、智能化、全体验方向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我们来探讨主持人的发展与转型。

2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发展趋势分析

正如前文分析,在全媒体时代,作为媒体传播链条的“个性化符号”——主持人,首先要深入认识全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特点,学习了解受众在新自媒体中的信息发布习惯,接收沟通特点和个性表达语态等,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主持人角色的互动服务功能。

另外全媒体时代的主持人更要注重其自身的职业风险意识。因为新自媒体一个重要传播特质便是链接式病毒式传播,而手机等“平民媒体”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关注主持人的台前幕后。一旦职业风险意识不足,媒体传播的负面作用便会在主持人的符号上显现。在未来主持人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综合情商指数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下面我们从主持人的角色,功能和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加以探讨。

2.1 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角色转型

如果梳理30多年前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角色定位上有明显的变化。在延安广播时期至解放后改革开放之前,广播电视播音员的鲜明角色定位是“代表集體意志的宣讲者”,正如《中国播音学》中强调的“规范化播音或传播”的概念,其核心含义为:播音员应以“局外人”的身份尽可能客观的传递信息。这个阶段完全体现传统播音的特点:文字稿件由编辑或记者提供,以播读为主的录播方式,第三人称客观叙评。

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飞速发展,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为“介入个人身份的讲述人”,《中国播音学》中指出:主持人自我形象的展示,对实现节目播出目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主持人节目的鲜明特点——即整体性 接近性 主动性 情感性,也决定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积极正面展现自我形象的必要性。这个阶段体现的是主持创作的特点:围绕一次节目,文稿提纲资料等由集体创作或主持人自创,主持人第一人称为主导,以显现个性的散淡口语为鲜明语言特点。

如今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大胆做以分析,广播电视主持人可能角色转型成“全能型的媒体服务员”,因为在全媒体的语境中,一方面广电主持人身处传统媒体平台,是广播电视栏目的个性化交流符号,另方面广电主持人也是新兴媒体的使用者,电脑或手机都是信息发布接收的基本技术设备。其身份角色的融合将不可避免,广播电视主持人利用传统媒体优势,成为具备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广播电视明星符号”,而新兴媒体又成为了主持人符号化延展的理想平台,可以及时全面地对于传统平台中主持人的符号特征进行补充展现,同时今后全媒体的互动性将越来越强,其社区服务功能必将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状态的重要方式,而在服务性互动中,作为朋友圈里的“明星符号”——主持人,将承担更多的全媒体综合服务功能。比如信息发布,疑难解答,情感沟通,综合讲述,甚至某些商业化服务功能。

强调一点,无论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角色如何转型升级,其本质内涵依然是为党和政府发声,反映和报道人民群众的诉求。

2.2 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功能拓展

角色转型升级必然带来功能的拓展变化,回望建国初期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国播音学》中指出,要从“重大的责任,光荣的使命”高度来完成新闻播音。这个阶段就播音员主持人的功能性而言,是比较简单而纯粹的,自上而下单向传输为主。

改革开放后,在保持原有政策宣讲解读传达功能的基础上,广播电视主持人进而具备了“贴近表达、情感疏导、生活服务、魅力感染”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社会功能。这个阶段主持人的功能部分延展外化到社会生活中,主持人也成为了连接栏目内外的重要联络员和情感纽带。

按照罗兰·巴特的“神话”符号学理论,作为广播电视中个性化符号的主持人,其产生与变化是一个“神话”的过程。当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主持人符号产生,它便完成了第一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此时,它就被赋予了第二个表意系统新的能指,这个新的能指就是主持人符号延展性意义的体现。从功能性上讲,便是主持人功能的不断拓展延伸。

这种拓展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在广播电视领域之内,主持人可以完成符号功能在栏目平台之间的延伸,如从《东方时空》到《新闻周刊》的白岩松,从《南京零距离》到《非诚勿扰》的孟非,从《倾倾百老汇》到《笑逐颜开》的尉迟琳嘉,等等。其次由本领域内向广播电视领域之外的延伸,因为主持人的“神话”符号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可信度的,其所在的广播电视台站会为其搭建公益性线下活动平台,使得这个“神话”符号完成栏目内外的拓展,如笔者依托《第一现场》栏目,在近年来不断推出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线下活动:市民家庭体验无偿献血;市民家庭参与环保生活;暑期“董超陪你看名校”等等,这些活动都得到了深圳市民的积极关注和响应,这也正是主持人作为“神话”符号,其社会化功能的拓展。

遵循罗兰·巴特的“神话”符号学理论继续分析,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功能拓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无疑是新自媒体领域。这种拓展是伴随着平台的融合而出现的,以笔者所在的深圳广播电影广播电视集团为例,“媒体融合中心”已成为重要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全媒体发展战略;采编业务人员的“全能型”培养;研发全媒体平台的相关节目产品等,同样作为全媒体“神话”符号的主持人,除了具备上述已分析的功能性外,还将继续拓展适合全媒体产品运营的相关功能。如网络社区互动服务功能,某些领域专项召集功能,专业型全媒体网络主播等。

2.3 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品牌建设

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品牌树立与所在节目品牌密切相关,本身是一个二元性符号形成的过程,在全媒体时代,那些已经具备“神话”符号所指的主持人,无疑也就具备了品牌建设再升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3.1 全媒体平台信息把关的品牌符号

尽管新兴媒体的即时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但是新兴媒体同时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信息辨识度。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品牌符号是建立在传统媒体完善的机制和规范的管理体系内的,对于新兴媒体来说,要与传统媒体融合互动,广播电视主持人必将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主持人“神话”符号的品牌树立与延展是新兴媒体树立可信度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2.3.2 全媒体平台实时直播的品牌符号

虽然如今在网络微信等新自媒体中,各种直播样式的产品充斥屏幕,各色草根出身的主播夺人眼球,但是这类节目产品样态的低端低俗已成为管理层关注的社会化问题,一方面全媒体平台的直播产业样态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大量新自媒体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涉嫌打擦边球亟待规范,所以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完成一轮激浊扬清的行业整治工作,全媒体发展到这个阶段,广播电视主持人将以其健康正面的品牌形象,成为全媒体平台中“绿色直播”的品牌性符号。

2.3.3 全媒体平台商业模式的品牌符号

如今新自媒体的直播已经形成了既有商业模式,比如流量,打赏,广告植入等节目产品的创收方式,下一阶段,随着广播电视主持人品牌符号在新自媒体平台中得以延伸发展,这种商业模式也会随着愈加成熟,全媒体平台中的“神话”符号必将在众多商业领域形成聚焦效应引领消费,这便是21世纪全媒体时代,“粉丝经济”带来的红利,而主持人所在的广播电视台站也将适时调整节目产品营销策略和利益分配机制,以达到全媒体时代,体制机制的与时俱进。

3 结束语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传统广播电视主持人也将随之完成“跨界”发展,播出平台的延伸,节目产品的升级,角色定位的调整亦不可避免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主持人自身加强“内功”培养,另一方面需要所属广播电视台站外部体制机制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3]孟旭舒.主持人的品牌價值对栏目的影响[J].现代视听,2007(5):56-58.

[4]罗莉.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陈京生.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6]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张国良.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9]沈国芳.中国传媒大趋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0]范以锦,董天策.数字时代的传媒产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新玲.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发展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2]魏薇.播音主持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3]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15]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角色转型全媒体时代品牌建设
浅谈网络新闻的正能量传播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