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广播记者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的实现路径

2017-07-16 21:30李平元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1期

李平元

延边广播电视台汉语新闻综合广播,吉林延边 133000

摘 要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正面临巨大压力,大量突发事件的最初报道已经不再被广播电台记者所掌握。在这样的形势下,广播电台记者需要保证信息及时发布,并通过严谨客观的语言重塑政府的公众形象,通过加强舆论引导的方式,在网络时代下确立并保持自身的优势。通过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的方式,能够重建传统新闻媒体在新时代的地位,具体实现路径包括建立统一指挥组织、培养专业记者队伍、打通快捷沟通渠道并占领社会舆论制高点。

关键词 广播电台记者;快速反应机制;中国之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1-0127-02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悠久的节目之一,在国内广播界具有最高权威和影响力,是唯一一个覆盖全国的广播节目。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媒体迫于压力在近年来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水平产生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广“中国之声”节目。目前,该节目已经形成一套针对新闻突发事件的科学报道机制,成为国内众多同类广播电台节目的楷模。研究“中国之声”在融媒体形势下的成功,对于广播电台节目在新形势下的改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 构建广播记者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的重要意义

1.1 保证信息及时发布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如果能够做到快速、及时、有效,那么听众自然而然会对媒体表达满意的态度。如今民众不信任网络媒体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其不负责任故意扭曲事实报道的不满。媒体记者的职业操守就是保证对事实客观公正的报道,这也是广播电台,尤其是类似于央广“中国之声”广播节目最大的优势。对事件的报道必须准确呈现在公众面前,消除民众的疑虑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因此广播电台报道新闻突发事件时,必须做到及时并且客观,能够在第一时间戳破谣言,还原事件真相,避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伤害。

1.2 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中国之声”节目属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政府的权威发言人,因此需要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快速而明确地表明政府的态度。在报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中国之声”节目始终会向观众表明跟进报道政府的处理进展,为政府树立良好的公众形

象[1]。例如汶川地震中,外界民众对震区的具体情况完全不了解,对于政府的救援行动没有一个客观而清晰的认识,正是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客观地记录了震区的真实情况并报道出来,才粉碎了各種谣言,维护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凝聚了人心并增强了国家稳定性,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文理念。

1.3 加强积极舆论引导

“中国之声”记者的新闻报道,往往被认为是舆论走势的风向标,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民众的想法。新闻报道可能对舆论产生直接影响,甚至改变事件的发展走向。以新疆暴恐事件为例,从“中国之声”记者对其的报道中可以发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产生了以下具体影响:第一,传统权威的新闻机制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记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支持作用;第二,传统新闻机制有效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当“中国之声”记者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政府时,民众对政府的决策就形成了了满意的态度。

2 构建广播记者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的策略路径

2.1 建立统一指挥中心

以2011年的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为例,当9级地震发生后,当地人民遭受重大伤亡,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在本次事件发生后仅过了一天的时间,“中国之声”的两名记者就赶到了灾区现场,然后立即展开新闻报道,进行了每半小时一次的高密度、多频次现场报道,这才使得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听到大量的灾区现场第一手资讯[2]。通过研究近几年“中国之声”节目的特点可以发现,当突发事件出现时,“中国之声”往往是国内反应最快、记者最先达到现场的广播电台媒体,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之声”建立了一套从上至下的、强有力的、全天候负责的节目调度报道中枢机构,也就是统一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电台领导负责,高层由频率领导和业务指导组成,各栏目及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参与其中,其决策工作统一由采访平台及编播平台共同研究决定,其对任何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做到24小时在线,对任何一起突发事件都能做到立即研究和采访策划。通常,“中国之声”能够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半小时内启动紧急事件报道机制,在经过紧急运作后,其报道阵势就能迅速展开。因此,中国之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能够作为广播媒体领头羊的实力。

2.2 培养专业记者队伍

为了保证自己在日益激烈的不同媒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中国之声”对采访记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其训练严格而高效,保证了自身记者团队的实力。在“中国之声”对职业记者的培训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采访更是其培训的主要内容。“中国之声”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仅符合广播媒体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兼顾了不同员工的具体角色和职责内容,其培训方式多样并具有针对性,重视对实战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记者应对并规避风险的能力。“中国之声”节目为了充分弥补采编分离而带来的弊端,其培养了大量具有采、编双重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并在制度上实行采编轮岗制[3]。角色的转换能够使记者具有更好的统筹管理和策划思维,使编辑能够更充分地了解一线记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更有助于对新闻资源的利用。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记者的专业知识应在界限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为了让广播记者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工作形势,“中国之声”同时加强了对记者媒介融合能力的培训工作,使自己的记者团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新媒体平台的运用。

2.3 打通快捷沟通渠道

当发生突发事件后,为了更快地获取资讯,需要构建与事件各相关方面的沟通渠道。“中国之声”所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级主流媒体,其对权威性和原创性新闻的要求较高。虽然地方广播电台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不具有这样的平台,但地方广播电台所属的省、市、区级政府同样能够为其权威性的巩固提供必要基础。另外,“中国之声”与全国各地方广播电台均保持了紧密的关系,这也是地方电台可以充分发挥利用的资源,并且也可以效仿“中国之声”,与同级别不同省市区的广播电台保持联系与合作[4]。要想及时有效地报道突发事件,还需要强有力的后勤部门,每当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启动的同时,相关的行政后勤部门就需要立即准备好相关物品,以便采访记者能够随时出勤。另外很多突发事件会发生在远离人口稠密的地区,此类地区交通、通讯都存在障碍,因此后勤保障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应的野外简易营地设备、海事卫星电话以及充足的食品、生活用品以及工作用品等等物资。广播电台的后勤保障部门应具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为出访新闻记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2.4 占领社会舆论高点

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国之声”提出,应突出广播的时间迅速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评论板块,以形成广泛而深刻的舆论影响力,从而占领舆论制高点。“中国之声”节目不仅在平时就十分重视对新闻记者和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及评论能力,还组建了外聘专家及评论员队伍。目前的情况是,“中国之声”的记者团队储备了数百名各类型、各方面的专家,只要出现重大事件,“中国之声”往往能够迅速连线相关权威人士对报道进行深入解读,通过专家评论引导舆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占据舆论高点,而与此同时,“中国之声”自己的优秀记者和编辑队伍也能够借此学习和成长,能够对事件产生客观的认识[5]。当突发事件出现后,各训练有素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员都能够充分考虑事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分析出不同评论重点对社会的不同影响,从而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充分加强舆论引导性,每当“中国之声”报道突发事件时,都会通过自身的短信、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平台向全社会征集意见,了解实时舆情,同时借助新媒体及时了解听众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回答,始终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舆论走向,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3 结束语

在构建广播电台记者突发事件反应机制的过程中,快速的报道能力、权威的信息发布能力以及良好的舆论导向能力是最核心的要素。在构建突发事件反应机制方面,“中国之声”节目完全可以作为楷模,值得国内其他同类型广播电台的借鉴和学习,借此提升自身的突发事件报道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传东.广播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怎样做好新闻报道[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7):174.

[2]张文汇.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对广播记者的素质要求[J].科技传播,2014(24):61-62.

[3]华炜.电视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4(13):57.

[4]陈磊.记者面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4(9):88,146.

[5]杨倩.电视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