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汉代儒学”教学分析

2017-07-16 00:41王宽军
报刊荟萃(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思想史儒学

王宽军

摘 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地位,本文尝试从秦汉之际官方主导思想演变从法家到黄老思想的道家,再到董仲舒新儒学嬗变的原因,以及董仲舒如何改造新儒学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对董仲舒新儒学核心概念进行阐释,揭示其必然性。

关键词:儒学;思想史;“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

高中必修三呈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其中“汉代儒学”部分少有深入探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这一部分涉及中国古代几派哲学流派,内容艰深,距离现代社会远,我们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二是对于“汉代儒学”的歷史背景教材交代少,董仲舒“汉代儒学”的面貌知识极度凝练的概括,来龙去脉我们难以捕捉。三是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受到宋代及后世儒学家的轻视。于是这一部分容易流于机械性的灌输,设计的活动往往有些泛泛。笔者试图挖掘这一部分的汉代儒学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性,就若干晦涩、易错的难点开展讨论,求教于广大教师。

一、挖掘儒学发展的脉络

本课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其内容标准的学习要点要求: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的观念的认同。汉代儒学以怎样的发展脉络呈现?为何呈现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特点?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对我国古代思想史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我们知道,古代学术大体可以划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阶段,而儒学思想的主流地位也并非自始至终都是不可撼动的,儒家思想至少经过三次危机,第一次是在诸子学于秦朝统一之后面临的焚书劫难,儒家首当其冲。在汉帝国建立之后,董仲舒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道家思想重振儒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经学独尊地位。

汤因比说,“挑战与应战的相互作用不断将文明向前推进,最适度的挑战不仅必须激起受到挑战的一方进行的动力,即从一次成功的新的战斗,从一个问题的解决到另一个问题的提出,从暂时的歇息到展开新的运动,从阴再次到阳”。可见“冲击”——第一次儒学危机的提出,以及“回应”——汉代儒学的应对可构成这一课的主线。

(1)“冲击”。第一次儒学危机,无疑主要在于法家道家思想的冲击。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法家的主张受到统治者的极大欢迎。

西汉初期,由于社会遭到极大破坏,急需要恢复社会生产。而秦朝的积极干预政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得统治者不得不改弦易张,采取积极的无为而治,减少对社会生产的干预,这样逐渐使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者倡导的理论。

(2)“回应”。儒学不受统治者采纳,存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定会进行采取措施,重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家在批判法、道、阴阳五行家的基础上,依照法家道家阴阳家的理论框架对传统儒学作了重要的整合。弥补先秦儒学自身存在不足。秦汉儒者立即参与了这一探索,他们一方面适时向统治者推荐,宣扬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勇于自我调适儒家学说。汉代初期儒者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不断理论创新,并投入到实践中去。综上所述,法道对儒学的“冲击”,以及汉代儒学成功“回应”构成了这一主线。

二、核心概念剖析

这一课生涩的概念众多,围绕着以上的主线,需要作以下分析。

1.“春秋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思想演变,源远流长。“春秋大一统”中的“春秋”指的是《春秋公羊传》,一是指儒家政治上的大一统。二是指沿袭西周政治上的宗法制。三是指在意识形态上特别是在官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是把“大一统”的思想放置在其核心思想体系“天人感应”。

实际上对待采取“大一统”的重要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积极作用。“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汉朝的做法与秦朝不同的另一点是:对私人传授其他各家思想,没有刑罚措施;只是任何人想从政做官,必须学习儒学和六经”。

2.“天人感应”

董仲舒理论是一个以“天”为最高范畴,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以“深察名号”为秩序依据,以“尊君一统”为政治诉求,以“天不变道亦不变”为思维方法的政治哲学体系。

首先,董仲舒把“天”看作是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声称天为“万物之祖”。在他看来,所谓天道与人道的秩序都是来自于天并主宰于天。“天”从春秋战国孔孟认为的天的自然性,发展到有人性、理性的人格的天。各种自然现象的表现,都是天性格的变化,因此天成为世间万物的主宰。

其次,又把天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三个环节为天人感应论提供了依据。

第三,天作为具有理性判断的人格神,与社会秩序也是对应的。

三、教学建议

这一课的难度较大,在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思想史的讲授不同于其他知识,不仅要注意历史环境对思想的影响,还要注意思想史本身的内在逻辑。可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在继承荀子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对其儒学全面改造,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董仲舒新儒学,从民间学说,走向了官方的统治哲学地位,适应了大一统的中央政府,迫切需要适合的理论。解释了权力的来源,为权力的合法性;规划了权力的分配和权力的更迭;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对权力的监督机制。

其次,枯燥的概念,应注意概念的深入浅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董仲舒新儒学不是高深的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而是为了促使少部分人学习到的显学,逐渐普及成大部分人都能够理解的大众学说,并且特别注重儒学的贯彻,有利于社会的教化。

第三,贴标签的做法应淡化,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董仲舒儒学的发展。不能把董仲舒的思想简单归为唯心主义思想,并导致后世思想的禁锢等片面观点的出现。当然,董仲舒自身的儒学,在不同时期也是不断变化的,前期还存在一定程度制约君主制的作用,而且则逐渐弱化;在前期存在一定的争鸣空间,后期随着专制加强,变得越来越僵化,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受到道教、佛教、玄学的猛烈冲击,东汉末年逐渐衰落。

参考文献:

[1]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强中华.儒学的艰难历程——从荀子到董仲舒.学术论坛,2013(1).

[3]邵宝龙.董仲舒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精华.齐鲁学刊,2011(4).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史儒学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2020年儒学研究关键词:阐释、应用与地域化
新“法家三期说”的理论阐述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论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出版:思想的翅膀
中国特色民生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
山东省曲阜市为每村配一名儒学讲师
《大乘大义章》之法身观及其思想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