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剧《温太真玉镜台》中的人物形象

2017-07-17 15:38丁雪
戏剧之家 2017年12期

丁雪

【摘 要】《温太真玉镜台》是关汉卿作品中一部非常独特、带有一定悲剧性的风情喜剧,其中温峤与刘倩英的人物形象独特、鲜明。一位是翰林学士,年老好色的风流才子;一位是有些傲骨,对自己婚姻无可奈何的闺阁女子。他们在“老夫少妻”的婚姻面前挣扎,最终还是受到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的左右,被迫成就了一场大团圆。

【关键词】温峤;刘倩英;老夫少妻;男权意识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17-02

元代是一个戏曲创作、发展的高峰期,而关汉卿又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和大量散曲,至今尚能读到的有杂剧18部、散曲24套。《温太真玉镜台》是关剧中较少为人谈到的,它改编自《世说新语·假谲》,本文试从该剧人物形象方面着手,对《温太真玉镜台》中主人公做详细解析。

一、“老夫”与“少妻”形象分析

(一)温峤。关剧《温太真玉镜台》中的温峤,很大程度上是古代文人形象的代表。他才华横溢,带有一些浪子情怀,虽年华老去,也还敢于追求爱情。

温峤,字太真,翰林学士,算得上封建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只可惜没有佳人共享玉枕鸳鸯帐,纵使官拜朝堂、荣华富贵也枉然。一日闲时,温峤去姑母家拜候,恰巧姑母家年方十八的女儿倩英尚未出阁。初次见面,温峤感叹:“见他的不动情,你便都休强,则除是铁石儿郎,也索恼断柔肠!”瞬间落入爱情陷阱。姑母为倩英选师,温峤顺理成章成了倩英的老师,有了与倩英接触的机会。这时,丫头梅香无意中一句“从来男女不亲授,也不是我把引贼过门胡乱猜”,道破了温峤的小心思。

次日,温峤迫不及待来到姑母家。刚开始教其写字,温峤便几次三番对倩英“捻手捻腕”,遭到了倩英的怒斥。等倩英离开,温峤竟趴在地上观察倩英的脚印,完全没了翰林学士的高贵。奇怪的是,姑母知道温峤对女儿怀有色心,非但不恼,反而托他为女儿择一夫婿,温峤心中大喜,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个妙招,说:“翰林院有个学士,才学文章,不在侄儿之下。”姑母也大喜,“那学士多大年纪,怎生模样?”温峤继续编这个谎言,“年纪和温峤不多争,和温峤一样身形;据文学比温峤更聪明,温峤怎及他豪英?”趁热打铁,温峤在最快时间里献上了御赐的玉镜台作为定礼,结下了这门亲事,似是完成了心愿。

原以为此后温峤的人生再无缺憾了。不曾想,成亲之日却发生了变故,温峤的骗局被倩英识破,倩英拒绝与他同房。温峤只好费劲才学,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拼命表达对倩英的爱。同时,又用“长安富贵家”的“青春子弟”做反面例子,“论长安富贵家,怕青春子弟稀,有多少千金娇艳为妻室?这厮每黄昏鸾凤成双宿,清晓鸳鸯各自飞,那里有半点儿真实意?把你似粪堆般看待,泥土般抛掷。”在倩英面前痛斥这些长安城里的花花公子,从不真心对待女人,跟了他们早晚会像“粪堆”和“泥土”一样被抛弃。温峤想以此来打破倩英对白马王子的幻想。

第四折中王府尹设下“水墨宴”,托词说奉皇上之命设此宴,请温峤和倩英吟诗作赋,若作不出诗,“学士瓦盆里饮水,夫人头戴草花,墨乌面皮”。温峤此时心中定然大喜,明白王府尹的用意所在,于是将计就计,故意不肯作诗。刘倩英不得不苦苦相求,让温峤作诗解围。温峤正好借此机会让倩英从了他,顺势问道:“夫人,我吟的诗好呵,你肯随顺我么?”倩英满口答应。温峤果然“不负妻望”,作出一首好诗,因而“成就了那朝云和暮雨”。温峤就这么一步步把自己姑母家的妹妹骗到了手。虽然开始的结合是阴差阳错,最后的夫妻和睦也是设计而为,但对温峤来说,大团圆的结局使他美梦成真。

该剧塑造了一位性格丰满的温峤。他仕途顺达、才高八斗,自然也不缺少在年轻女子面前的自信。温峤面对眼前所期待的爱情,义无反顾,冲破重重阻挡,最终收获了美满的婚姻。换句话说,温峤强大的男权意识主导着婚姻,不顾女方的感受,强迫拥有了这段婚姻,这也直接导致了刘倩英的悲剧命运。

(二)刘倩英。刘倩英是封建社会中培养出来的标准闺阁女子,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失去自我。该剧中,倩英一直保持不断被迫屈从的人物形象,就算有过挣扎,也会被狠狠地按下去。

母亲安排表哥温峤做她的老师,倩英只能答应。温峤一边教倩英写字,一边心存不轨,总是趁机占倩英的便宜。倩英终于忍不住有了一次挣扎,怒斥温峤,“是何道理,妹子跟前捻手捻腕!”竟遭到母亲训斥,“小鬼头,但得哥哥捻手捻腕,你早十分有福也。”这让倩英失去了靠山。紧接着温峤再次调戏,倩英只说了句“哥哥,你又来也”,却也奈何不得。

倩英的母亲明知温峤对女儿图谋不轨,却还嘱托他为女儿择一夫婿。这么一来二去,倩英和母亲一起掉入了温峤的圈套。尽管倩英还算有些傲骨,却无法抗拒母亲的命令,依然无权自主选择婚姻。成亲之日,倩英不肯屈从,做了最后一次挣扎,拒绝与年老的丈夫同房。此时,温峤苦苦相求,刘倩英不受花言巧语欺骗,不理温峤。王府尹开宴设局,帮助温峤让倩英屈从。最终,倩英不能忍受“头戴草花,墨乌面皮”的惩罚,被迫答应“依随”温峤。

倩英为了自己的婚姻多次反抗,却总是以无效告终。她是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驯顺者,也是母亲的好女儿,最后也成为了温峤身旁的好妻子。但是,倩英作为社会中的“人”,却失去了做自己的基本权利,她一直是别人的附属品。

二、“老夫少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的主导作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儿的婚姻全部由父母包办,像刘倩英这样的闺阁女子是没有发言权的,反而作為男方,相对要有一些主观权利。所以像温峤这样利用欺骗、威胁手段得到的畸形婚姻,在当时并不罕见。温峤早就知道刘倩英对他没有爱情,但是男人的占有欲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得到她。温峤在行事中带有很强的“男权意识”,认为就算得不到刘倩英的心,也可以通过婚姻的方式来得到她的身。

《温太真玉镜台》是一出“末本戏”。在我们看来,这完全是一出反映妇女婚姻悲惨的戏,那么,关汉卿为什么要把它写成一出“末本”呢?黄克在《在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交叉点上——关剧<温太真玉镜台>初探》一文中指出:“不写成以女主人公为主的‘旦本,而写成以男主人公为主的‘末本,就正是为了腾出充分的舞台空间和时间来暴露男主人公的灵魂深处。”这也是“男权意识”的体现,一方面是本身所处社会大环境中的“男权意识”非常强;另一方面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温峤“男权意识”的影响。也就是说,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都具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强烈的“男权意识”,必然会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思考和写作。因此,塑造出来的温峤也就成为“封建男权意识”的代言人,遇到喜欢的女人就想得到,不管是否合适、女方是否愿意,都会充分利用男性的权利,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圆自己的美梦。

看该剧的结局,第四折中王府尹说奉圣上旨意设下水墨宴,实际上是为了撮合温峤和倩英,这明显是男人们利用权术和心计将倩英玩弄于股掌之上。在整个过程中,倩英一直受人摆布,却毫无办法,温峤则顺势摆出强硬的姿态,倩英只得屈从了他。这一切都受到了“男权意识”的很大影响。

(二)剧作者的主观色彩。该剧讲述了一对老夫少妻的故事,但到了结尾处却没有看到对温峤的批判或惩罚,反而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这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如果说,作者塑造了一对“老夫少妻”是因受封建社会“男权意识”的影响,那么,把这段本就不合常理的畸形婚姻描绘成美满姻缘并大加赞美,就让人不能接受了。

对于作者这样做的原因,王季思先生曾指出:“他(关汉卿)这方面可能有过不快意的恋爱故事,因此他不免写出了自己的一些幻想。”笔者认为此观点不无道理,是对该剧尴尬结局的一种有力解释。

关汉卿在剧作中掺杂了自己的美好幻想,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愿。如果是这样,温峤便是作者的思想依附,关汉卿作为能够操控剧中人物命运的执笔者,自然会对温峤多加照顾。但温峤所做的确实不是值得称颂、赞扬的好事情,很难给他一个顺理成章的美满结局,于是,作者就想出了王府尹设水墨宴一招,轻松化解了这个难题,创造了一个作者想要的大团圆结局。

劇中的温峤,虽是翰林学士,却没有与其身份相符的高贵,反而对姑母家的妹妹“捻手捻腕”,趴在地上观察妹妹的脚印,完全一副市井小人的模样,甚至还有些下流无耻。那么,关汉卿为何要把温峤塑造成一个带有市井气的风流才子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受到关汉卿本人底层生活阅历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元代市民文学兴起所致。由此看来,剧作者的主观色彩在该剧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深深影响了该剧的结局。

关剧《温太真玉镜台》中生动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翰林学士,年老好色的风流才子温峤;另一个是有些傲骨,对自己婚姻无可奈何的闺阁女子刘倩英。他们在“老夫少妻”的婚姻面前挣扎,最终还是受到封建社会中“男权意识”的左右,再加上关汉卿本人很大一部分主观色彩的推动,被迫成就了这样一场 “老夫少妻”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参考文献:

[1]关汉卿.关汉卿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

[3]黄克.在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交叉点上——关剧《温太真玉镜台》初探[J].江淮论坛,1985(1).

[4]王季思.关汉卿和他的杂剧[A].关汉卿研究论文集[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8,61.

作者简介:

丁 雪(1994- ),女,汉族,山东日照人,中国戏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曲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