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实施人才“港湾计划” 促产业转型升级

2017-07-18 11:37傅乔成
中国工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港湾泉州人才

■本刊记者/傅乔成

泉州:实施人才“港湾计划” 促产业转型升级

■本刊记者/傅乔成

福建泉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又是著名侨乡,实体经济迅猛发展,是福建乃至全国制造业重镇,其产业主要包括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食品、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等17个重点产业集群(其中超千亿产业集群5个),经济总量连续18年居福建省首位。为了构筑“产业聚集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泉州市委、市政府结合贯彻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重磅推出人才“港湾计划”,致力打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人才“港湾计划”改革力度大、涉及面广,是泉州强化人才和创新要素积累,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重大举措。为推动人才“港湾计划”有效实施,泉州市突出党管人才原则,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22个市直单位纳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孔繁军亲自担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市委人才办设在市委组织部,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协力推进“港湾计划”。

筑巢引凤聚人才

泉州筑的这个巢,是富有吸引力的大巢。该市2016年GDP达6647亿元,工业产值达1.3万多亿元,101家上市企业、152枚中国驰名商标、46个中国名牌产品,实力雄俊,群星闪耀。新的一年,泉州正加快谋划推进项目400个以上,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30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无疑是一片亟待耕耘播种、有望结出硕果的“希望田野”。

“泉州制造业占比大,特色突出,目标明确,还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政府到企业都在思考着下一步如何发展,从老板到员工都充满活力。”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田红旗所言。

工业设计、数控一代、互联网电商是未来驱动泉州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这其中,工业设计是最前端的部分,只有先把产品做好,才能最终产生效益。”正是相准了泉州制造业和工业设计“联姻”的广阔市场,杨学太来泉州创办了迪特有限公司,为纺织服装、鞋业、箱包、水暖卫浴、玩具文具、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提供产品策略研究、外观结构设计、用户体验研究等全方位工业设计服务。这样的“牵手”,不仅为SBS、南方路机等本土知名企业装上“金手指”,也让从事工业设计教研工作的杨学太在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制造”与“智慧”碰撞出的火花,同样闪耀在数控一代领域。作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去年泉州企业投入以“机器换工”和智能化改造为主的技改资金达850亿元,一批批“智慧车间”、“智慧工厂”正在全市拔地而起。对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王平江等专家而言,在泉州创业兴业,好比落脚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转型升级的优质“实验田”。他随手就能举出百宏化纤、恒安集团、九牧卫浴、嘉泰数控、梅洋塑胶等泉州企业转型升级的案例。目前,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已与全市30多家企业携手开展项目合作。

施展才华建高台

紧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脉搏,泉州将“十三五”时期视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提出重点培育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交通运输装备、金融服务、大旅游、大物流、大健康等7个超500亿元新产业集群。当前,中化乙烯、晋华集成电路、三安化合物半导体系列、石墨烯产业化系列等一批投资上百亿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项目已然在泉州落地生根。随着项目逐步建成投产,泉州正向大量海内外行业顶尖人才抛出热切的“橄榄枝”。

“从对接到落地,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可以说我们基本上是‘拎包入驻’。”谈到泉州各级党委政府在项目审批、手续报批等方面专门设立的“绿色通道”,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许志博士十分感慨。由泉州市与“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等合作建立的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集结了20余名骨干技术研发人员。他们与龙峰、信泰公司开发出新型功能面料,与柒牌、劲霸公司开发出第一代石墨烯功能服装,与贵人鸟公司合作高分子抗菌鞋垫,牵手宝峰公司开发出全球最轻拖鞋……人才的价值,正在泉州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熠熠生辉。

中国每年高端芯片进口量约200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自给率不足15%……这样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人才大施拳脚的擂台。这样一座擂台,就搭设在泉州。作为国家“十三五”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的组成部分,晋华存储器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已然吹响了人才的“集结号”。“我们与台联电合作,组建技术团队,进行研发和试产,目前人员正在积极招募中。”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徵介绍,接下来,企业还将前往美国引进高端人才。项目投产后,人才需求预计将超过4000名。

在“工业4.0”的国际背景下,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伺服电机等重点领域,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2014年6月,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筹建组考察团到德国慕尼黑,举行首届“智能制造人才招聘会”,汪凤翔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招聘活动中,汪凤翔第一次了解到研究所的发展目标,以及泉州市产业相关情况,所获得的信息让其十分震惊,泉州——这个他不甚熟悉的城市,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首批试点示范城市,承载着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使命。深受中科院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汪凤翔积极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的团队建设、筹建实验室、承载科研项目。经过日复一日地努力,如今汪凤翔牵头建设的“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实验室”已经拥有硕士博士以上科研人员30名,带领团队成功申请到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大多数都是企业合作项目。

汪凤翔说,他与慕尼黑工大电气所首席教授Kennel博士紧密联系,并提出慕尼黑工大—泉州装备所联合培养国际博士生的模式,为此Kennel教授2015年访问泉州。当Kennel教授亲眼看到汪凤翔回国一年时间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十分惊讶。不仅当场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也于次年2016年美国ECCE会议上,帮助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成功申请在泉州举办PRECEDE国际会议,并定于2019年在泉州举行,汪凤翔被邀请担任大会主席。如今,泉州装备所已经聚集了100多名科研人员,组建了智能制造相关的12个团队,并继续发展壮大。

配套服务人留住

人才引进不遗余力——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的精准引才模式,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予以专项经费补助;支持引导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海外博士等专家来泉进行技术项目对接;灵活认定泉州市高层次人才,使其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人才培育更加精准——实施实体产业人才“领跑工程”,着力培养领跑实体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突围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支撑泉州制造、泉州创造的技能人才队伍,建成50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

人才激励更加科学——支持各行业人才参加所属领域省级以上荣誉奖项评选并给予叠加奖励;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择优给予资金补助;鼓励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试行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探索在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开展职称自主评聘试点。

人才价值实现平台加快构建——采取“一院(所)一策”办法引进产业急需的国内外科研机构及技术转移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整合建设10个以上“国字号”创新平台,100家公共技术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1000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5年内建成5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

泉州市高层人才沙龙研讨企业管理创新

猜你喜欢
港湾泉州人才
泉州
人才云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能看到大鲸鱼的港湾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