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富风正“第一村”
——记辽宁省劳动模范 瓦房店市拉山村党委书记戚志龙

2017-07-18 11:37张燕明崔智慧
中国工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第一村人均收入党委书记

■张燕明 崔智慧

创建民富风正“第一村”
——记辽宁省劳动模范 瓦房店市拉山村党委书记戚志龙

■张燕明 崔智慧

辽宁省劳动模范、拉山村党委书记 戚志龙

辽宁省劳动模范、瓦房店市岗店街道拉山村党委书记戚志龙,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济,不仅实现了全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均收入的稳步增长,更让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4年来,今日的拉山村已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和谐、文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瓦房店市245个村子中,拉山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名榜首。并连续四年荣获辽宁省文明村称号。村党委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组织。

“工业兴村”头雁带

目前,拉山村有20多家企业,其中两个大型企业年产值都上好几个亿,员工也都达到了两千多人。

如此的工业规模,对于辖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拉山村来说,称得上是个奇迹,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拉山村办起了十几家企业。这其中就包括戚志龙经营的罐头厂。1997年企业产改时,罐头厂已经安置了200多名村民就业,成为产业工人。五年后,戚志龙当选为村书记。上任伊始,时年45岁的他向村民郑重承诺:五年内使全村工业规模扩大一倍,纳税总额增至1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这成为拉山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尽早实现这个计划,戚志龙他们创造性地将当时全村20家大小企业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并建立进出机制,整合土地资源,改善招商引资环境,组织企业以商招商,陆续将五个规模型企业“请进了”拉山村。

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尝试用工业来反哺农业。为了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村里并没有把土地直接出让给企业,而是以合理的价格入股到企业中,企业每年必须按时上交这笔费用,村里再按照当年的种植情况折算成现金返还给农民。这样一来,农民们即便不种地,每年也可以从土地上获得固定的收益,村集体也有了一定的资金,用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除了股金,村民还可以自主选择到不同企业工作。

在招商过程中,村里特别通过向企业提供各种政策扶持和办手续等一条龙服务,来获得企业优先安排本村劳动力就业的承诺。14年来,共有30多家外埠企业陆续入驻拉山村。这些企业不仅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同时也改变了拉山村2200多村民的生活。如今,村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3.6亿元。去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6.2亿元,工业总产值5.9亿元,上交税收3000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

“党风廉洁”有楷模

拉山村办公大楼的正中高悬着“清白做人,实在做事”的条幅。戚志龙说,“我们不仅要做经济第一村,更要做党建第一村”。

在戚志龙的带领下,拉山村党委以班子建设为突破口,认真落实领导班子学习、廉政、责任和考核机制,努力把班子打造成精干、高效、务实的战斗集体。村里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家在一起除了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之外,还要共商村务政务。

村里一位老党员这样说,“这些年村里的土地、建房、户口、救济、项目承包,小到几十元钱,大到上百万投资,没一件是领导个人说了算。都实行民主管理,群策群力,共同表决,村级财务月月公开。在这方面,戚书记更给大家做出了榜样。”

为了让大家的精神生活也“富起来”,村里出资建起了党员标准活动室、广播室、图书阅览室、游艺室、荣誉室、档案室、微机室;办起了农民职校、乐队、文艺队、秧歌队;充分利用广播、板报、职校、乘凉晚会以及“双十星创建”等载体,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

猜你喜欢
第一村人均收入党委书记
本刊理事会理事
本刊理事会理事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华东鲜切花第一村
从“炮战第一村”到“通婚第一村”
精准扶贫中的又一利器
韩明年人均收入有望破三万美元
大陸扶貧第一村
研究生全面收费背景下应届生考研的可行性分析
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