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临床观察

2017-07-18 12:04程五中巫熙南阴祖新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5期
关键词:椎动脉定点颈椎

程五中 巫熙南 阴祖新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的临床观察

程五中 巫熙南 阴祖新

(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目的 研究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环枢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坐位牵引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侧卧位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及张口位X线表现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87.80%和生活质量总有效率97.56%均分别高于对照组51.22%、92.68%(均P<0.05)。观察组治疗次数集中在2~3次,对照组治疗次数集中在4~5次,观察组治疗次数<4次者为60.98%,对照组治疗次数<4次者为39.0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X线结果恢复正常者共25例,恢复正常率为60.98%,对照组X线结果恢复正常者共12例,恢复正常率为29.2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侧卧位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可明显提高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缓解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张口位X线异常表现,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

寰枢关节紊乱症 颈椎定点旋转扳法 临床疗效

寰枢关节紊乱症[1]是指外伤、劳损、退行性变感染、以及先天发育畸形等问题造成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青壮年人群。当正常的寰枢关节平衡遭到破坏时,往往会刺激相邻神经、血管,出现眩晕、头疼、恶心、耳鸣等症状。寰枢关节主要进行旋转活动,该关节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结构[2]。寰枢关节之间没有椎间盘,它们主要凭借枢椎齿突上的齿韧带和寰椎齿凹之间构成关节。椎动脉、C1~3的神经纤维和枕大小神经是行走在寰椎关节部位的主要血管和神经。椎动脉从横突孔钻出,神经则由枕后穿出。当寰枢关节发生紊乱症出现时,变形[3]、损坏的椎体容易出现移位[4],牵拉和挤压颈部神经、椎动脉,造成血压改变、颅内压增高,继而引起眩晕、头痛等症状。同时,当移位的枢椎关节累及交感神经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和耳鸣的症状。此外,交感神经支配的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和肌群,出现反射增强,头颈疼痛[5]等症状。目前,临床上诊断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主要是根据其影像学改变。影像检查过程中,常常发现枢椎齿状突的歪偏和寰枢关节间隙的出现。当今针对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整复手法[6]很多,水平旋转复位法、按提旋转复位法、定点侧扳法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为比较侧卧位颈椎定点旋转扳法与坐位牵引法对寰枢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特别是X线张口位[7]的差异,进行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方法。(1)正位投照:患者保持站立位,固定颈部,保持中立位,枕寰关节后伸约15°,使得听眶线与底片之间70°,中心线与头之间夹角15°。光圈范围从上至下为下颌角和锁骨,焦距为1.5 m,电压设置为70 kV,曝光时间持续0.05 s[8]。(2)侧位投照:患者保持站立位,双手各持2.5 kg重沙袋,保证肩胛骨下移。固定颈部,保持中立位,枕寰关节后伸约10°,避免下颌骨与颈椎重叠。管球中心线在颈椎3~4节段之间,光圈范围从上至下为耳垂和胸锁关节。电压设置为70 kV,曝光时间保持0.05 s。2)所有患者均经X线诊断和分型。纳入标准[9]:急性起病,自觉颈痛,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颈肌痉挛,旋转或前屈受限,颈椎触诊及颈1、2关节突以及横突凹凸不平;影像学显示张口正位片齿突于两侧侧块间隙宽度相差超过3 mm,侧位片寰椎前弓与齿突前间隙呈V字形,>5 mm;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0]。排除寰枢关节半脱位和旋转移位的患者;排除典型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排除颈椎融合症、颈椎结核和颈椎出现肿瘤的患者;拒绝手法治疗的患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8月到2016年1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1例,男性2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1.43±7.84)岁;平均病程(4.56±1.31)d。对照组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3.26±6.34)岁;平均病程(4.72± 1.18)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1)颈椎牵引:嘱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通过调节枕头高度,保持颈段中立位。设牵引角度为后伸15°~30°,质量为体质量的1/20,时间保持20 min。对照组患者均按照每日1次,执行牵引治疗。2)放松疗法:嘱患者坐在按摩凳上[11],操作者通过 法、揉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颈肩部肌肉放松。两组均实行颈段摇转法,每天进行1次。3)复位手法:(1)对照组实行坐位颈部定点旋转法,首先,嘱患者端坐在按摩凳上,操作者站在其后方,按照一只手托住患者的下颌部,一只手握持患者的枕后部,使患者下颌微收,然后向枢椎棘突偏转的反方向作头部旋转动作,在旋转过程中,当遇到一定阻力时停止转动。此时,双手在同时发力,在原有旋转基础上再旋转3°~5°。对照组按照这个疗法进行治疗,3 d 1次,一共坚持10次。(2)观察组实行侧卧位颈部定点旋转法:叮嘱患者侧卧在按摩床上通过调整枕头的高度,使得患者的颈段处于水平位置,操作者在患者头部的上方,一只手握住患者的枕后部,一只手托住下颌部。进行头颈部旋转。旋遇到有明显阻力时,即当颈部旋转接近最大生理角度时,操作者两手协同发力,再快而稳继续旋转3°~5°。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治疗的次数差异;两组治疗后的X线检查结果。

1.5 评价标准 参照田中靖久的颈神经根症状治疗成绩判定基准[12]。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解剖学关系正常。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解剖学结构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X线片治疗前后无差异。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次数分布比较 见表2。观察组治疗次数集中在2~3次,对照组治疗次数集中在4~5次,观察组治疗次数<4次者为60.98%,对照组治疗次数<4次者为39.0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次数分布比较[n(%)]

2.3 两组治疗后X线结果比较 见表3。治疗后,观察组X线结果恢复正常者共25例,恢复正常率为60.98%,对照组X线结果恢复正常者共12例,恢复正常率为29.2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X线片结果比较(n)(%)

3 讨 论

寰枢关节紊乱综合症的发生与其解剖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现代生物力学认为,骨骼和韧带是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静力支持,肌肉是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动力支持。有些研究认为[13],不恰当的姿势或者颈部外伤,导致单侧颈部肌肉痉挛或劳损,肌力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两侧肌力失衡,是寰枢关节紊乱综合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枕-寰-枢关节复合体的变性、损伤和炎性改变,导致该复合体运动失调,卡压和牵拉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眩晕。研究显示[14],椎动脉穿行的肌肉群内因炎症的发生产生大量的水肿、痉挛和粘连,引起椎动脉的反射性痉挛,血流量减少,造成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同时,当刺激交感神经时,大量兴奋的交感神经会影响枕部神经丛,引起头疼以及其他植物神经症状。寰枢关节紊乱综合症主要的临床危害为,患者颈枕部出现枕区疼痛、偏头痛、僵硬、酸胀疼痛、颈部不能支撑头部等症状,患者颈部活动受到限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目前,国内[15]外常采用牵引、推拿、针灸、穴位封闭以及运动体操等方法进行治疗。牵引和推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颈部定点旋转扳法是推拿技术中的一种扳法[16]。现代医学中,颈椎定点旋转扳法多采用坐位操作。虽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颈部旋转扳法的机制是以上胸段为固定点,按照关节紊乱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复位,但坐位治疗时胸没有作到真正固定,仍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并且,旋转过程中产生的颈椎周围肌肉向心性收缩和头的重量,都会对关节面产生压力,不利于关节复位。相比较而言,侧卧位颈椎定点旋转扳法,弥补了坐位治疗时的不足,将上胸段完全固定,并且将头的质量对小关节的压力降低为零,有利于关节的复位。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受4次以上治疗的情况要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的恢复情况,观察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侧卧位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的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侧卧位颈椎定点旋转扳法治疗可明显提高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缓解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良旋转扳法”操作上简洁、安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1] 冯彬.俯卧位角度旋转定位扳法整复寰枢关节紊乱优势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9(6):104-105.

[2] 李德权,张绣萍,杨传东.“改良旋转扳法”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52-53.

[3] Ma XY,Yin QS,Xia H,et al.The application of atlantoaxial screw and rod fixation in revision operations for postoperative re-dislocation in children[J].Archives of Orthopaedic& Trauma Surgery,2015,135(3):313-319.

[4] 刘兰英,潘文谦,庄垂加,等.针刀疗法对寰枢关节紊乱患者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6,31(7):978-981.

[5] Mahato K,Niladri.Maximal rotation at atlanto-axial joint:analysis of changes in mid-sagittal space within atlas vertebra[J].European Journalof Anatomy,2015,31(19):392-395.

[6] 江浩.斜扳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6,9(5):134-135.

[7] Zwolak P,Kr?ber M.Acute neck pain caused by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secondary to pathologic fracture involving odontoid process and C2 vertebral body:treatment with radiofrequency thermoablation,cement augmentation and odontoid screw fixation[J].Archives of Orthopaedic&Trauma Surgery,2015,135(9):581-589.

[8] 赵瑞丽.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环枢关节半脱位的护理措施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7(4):165-166.

[9] Zuo CG,Liu XJ,Wang XH.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atlanto-axial joint instability[J].Zhongguo gu shang=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2013,26(1):33-37.

[10]韦英成,董彤,吴肖梅,等.颈椎复合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1):1053-1054.

[11]姜丽梅,王永泉.后伸侧扳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13(20):51-52.

[12]张玉和,张春光.三针刺为主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9):83-84.

[13]池锐忠,罗明坤,李建陆.融合中西医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82-83.

[14]修晓光,王君,王玉静,等.颈椎定位扳法联合中药熏蒸和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8):27-28.

[15]Nath PC,Mishra SS,Deo RC,et al.Congenital malrotation of atlas with unilateral hypertrophy of atlanto-ocipital joint-A rare anomaly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and its management:A case report[J].World Neurosurgery,2015,55(9):2242-2246.

[16]张雪岭.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5):78-79.

R274

B

1004-745X(2017)05-089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5.044

2017-04-01)

猜你喜欢
椎动脉定点颈椎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解析几何中定点问题的处理策略
直线过定点的5种特优解法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