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动觉能力,提高舞蹈创演能力

2017-07-18 11:59徐丽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岭南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舞蹈动作创作

文|徐丽红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开发学生动觉能力,提高舞蹈创演能力

文|徐丽红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结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舞蹈教学应致力于开发小学生动觉能力,以“创作与表演”作为教学模式。动觉能力的开发,既是舞蹈教学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探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成果的考量。

小学生 舞蹈教学 创作与表演 动觉能力

舞蹈是通过把人体动作提炼、组合和美化成为人体律动,以抒发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我国古代乐舞理论认为舞蹈最能表达人类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大序》)

人的身体是舞蹈的物质载体,也是艺术表现的工具。从舞蹈心理学的角度看,舞蹈者主要依靠动觉感知世界,动觉是本人对自己躯体各部位运动情况的感觉,包括对身体运动的速度、力度、方向和位置等信息的获得(平心:《舞蹈心理学》)。动觉是舞蹈者自觉动作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完成舞蹈动作的必要心理过程,也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生舞蹈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动作、姿态、造型,学会完成动作,通过自身感受到的运动现象去反映情感、美化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掘和培训小学生的动觉能力,以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舞蹈教学效果与水平的探索。

一、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动觉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动觉思维模式包括物动型和自动型,物动是观察对象的动作,自动是学生自身的运动。动觉思维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启发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富于童趣的思维观察生活,提高体验生活敏锐度。比如,让学生闭目回想日常生活动态画面:“丢手娟”、“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动态画面,和爸妈一起端午看龙舟的热闹欢呼,和小伙伴在草坪踢足球的欢天喜地,等等。与此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什么期待?学生在回想中思维逐渐被调动起来,形形色色的记忆画面越发鲜活。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就发现日常生活到处都是舞蹈创作的素材,身边的人和事能够带来艺术想象的灵感。

抓住典型特点把对生活体验的美好记忆转变为自身形态步法的舞蹈动作。引导需要循序渐进,可以先采取一些学过的简单技巧和步法来尝试。例如,表现“值日生”拖地擦桌椅的形象,先播放简短的活泼欢快音乐片段,让学生随着旋律感受音乐的情绪、速度、节拍,引导学生想象在教室做值日来回拖擦、打转挥舞、转压拧干等动作和同学间互助配合的欢乐场景。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哪些动作有代表性?哪些动作可以转化成舞蹈动作?哪些动作设计能够让观众一眼看明白我们在做什么?经过讨论,把“一进一退、一推一甩”的动作,选为这次舞蹈编排的主题动作。确定主题后,再引导学生思考, 这个主题动作应该配合怎样的舞步、运用什么节奏、呼吸组合如何、舞台造型面向什么方位、表现什么情绪,等等。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参与了一个小舞蹈创作编排全过程,通过自由的想象,亲身的参与,获得了舞蹈的质感。

舞蹈教学至关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情感体验。比如在上述创演“值日生”课堂中,让学生回想做值日生时的兴致趣味,对劳动光荣的感受,联系到舞蹈创作,动作应是干净利索的,身体应是主动敏捷的,眼神应是光彩灵动的。我还引导学生在舞蹈中编入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增加舞蹈作品的趣味。例如,有一个水龙头没有关紧,滴答滴答在漏水,“我”及时发现,轻轻走过去拧紧,继续参加愉快的劳动。这个小插曲提升了作品内涵,让学生知道地球的资源并非取之不竭,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小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引导学生参与舞蹈创编时,应该尽量让他们放开思想,壮大胆量,无羁绊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情感,然后放开手脚把现实生活表现出来,建立音乐和动作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动作的美感,领会舞蹈情感的真谛。这样,学生在观察生活和舞蹈运动中,就实现了动觉思维的捕捉,陶冶了性情,美化了情操。

二、在身心律动中体会动觉审美

舞蹈是形体上动的线条和色彩。它通过形体动的线条塑造和动态表情,伴随音乐强弱高低节奏旋律,拓展作品故事感受联想的情节,共同组成了舞蹈的情感。美国舞蹈理论家约翰·马丁认为,在舞蹈欣赏中存在“内模仿”,内心的“动觉先行”,连不懂欣赏舞蹈的人也能被舞蹈动作激活动觉,并循此逐渐掌握舞蹈的真正韵味。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激活学生的动觉,让其通过内心模仿产生视觉化形象,身心呼应调动身体动作,逐步接近创作者本意。舞台上“所思皆有情”,稻草人能够说话和活动,猫和老鼠之间可以做朋友,这种“闻思而动”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敏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启发学生理解舞蹈是如何通过连续的线条运动,形成自身特有的动态表情,从而传达情感表现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从审美对象的需要出发多引导学生思考:观众对象是谁?他们需要观赏什么?怎样的内容才是新颖、有趣、感人的?怎样的表演才是受人欢迎的?结合生活经验和日常体验提炼有共同体会的创作主题,如“近视眼”、“给书包减肥”、“猫和老鼠”、“女孩芭蕉”等。从舞蹈审美的角度启发学生再思考:哪个动作具有舞蹈审美?哪个动作能够刻画人物?哪个动作能够传情达意?在生活经验中提取出舞蹈题材和主题,在题材和主题中找到原生动作,再以审美的眼光提炼加工成舞蹈呈现,就能创作出生动、细致、有趣味的舞蹈作品。

引导学生体察如何通过音乐速度、力度和情绪等因素处理舞步设计艺术效果。例如,《兵娃娃》里“敬军礼”这个主题动作,将上下起伏的“登山步”结合“二八节奏”,半拍一次左脚、半拍一次右脚的干净利索舞步,将解放军雷厉风行的作风、斗志昂扬的形象展现于观众眼前;“握拳架肘”的动作配合细密的“小碎步”,塑造出机警、勇敢的军人形象;舞蹈《墨舞飞扬》,第一部分小孩在能站人的“大砚台”上玩耍,第二部分小孩把比自己还高的大毛笔当做学习书法不用功时偷偷睡觉时的大枕头,第三部分将武术与舞蹈创造性的融合起来,表现男孩发愤图强后,刻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妙笔生花,一气呵成一幅优秀书法作品,既有国粹的传承,也有当代少年的发展。

小学生舞蹈观赏的积累,需要老师去寻找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的作品,过于复杂、太多场面、内涵过深,难以有效帮助他们动觉审美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动觉“内模仿”能力,又要通过创排小作品锻炼动觉“外模仿”能力,只有双管齐下,才可事半功倍,使他们真正体会舞蹈艺术之美,在审美体验与审美参与中获得艺术学习的愉悦与快乐。

三、开发身体智能,领略动觉情感

舞蹈是抒发感情的艺术。舞蹈没有台词,是在音乐和场景的烘托和配合下,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讲述故事去感染观众。在舞蹈教学中,动觉情感的教育既要让学生对音乐旋律、舞台场景有所了解,又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热爱之情,让他们逐步走进用舞蹈表达感情的广阔天地。舞台上,每个优美的动作,都在塑造有血有肉的形象,都在表达诗意的激情、绘画的意境以及复杂的感情变化。美国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使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解说描述舞蹈动作身体语言传达的作品情感表达。儿童群舞《爷爷的唢呐》,小孙女跟爷爷学习吹奏唢呐时,她的吹奏姿势为何是架着双肘、摇晃着脑袋,她的神态为何是昂首挺胸,音乐旋律为何模仿唢呐发出的独特音色“呜哩哇,呜哩哇,哩哩吶哩吶”;儿童群舞《兵娃娃》,兵娃娃为何会模仿爸爸整军容、习军姿,他怎样想象勇敢爬摸滚打的英雄形象。在充分解释身体语言的情感表达力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分析舞蹈创作动机,前一个作品表达爷孙俩人对祖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一个作品表现孩子对军人爸爸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们从小学好本领,立志传承文化、保家卫国。

引导学生把老师讲授的知识,吸收转移到自身的表演和小舞蹈作品创作中。鼓励学生通过手位、脚位、方位的综合运用展示自己最美的动作形象,根据音乐的速度、节奏、情绪等传达情思与感受,创新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对舞蹈的个性理解。例如舞蹈《女孩芭蕉》,我设计了 “一群女孩行走在优美如画的芭蕉林”、“遭遇电闪雷鸣暴风雨”、“雨过天晴后,伙伴嬉闹游戏”等三段舞蹈场景。首先,我准备一段“电闪雷鸣狂风骤雨”的视听资料,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风和日丽的假期,我和小伙伴在芭蕉林中游玩时,突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雨点倾盆而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风和日丽”与“电闪雷鸣”两个强烈对比的画面带来的冲击: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响?心情怎样变化?学生叽叽喳喳说开了:“我摘了一片大大的芭蕉叶顶在头顶当伞挡雨,后来还有个小伙伴也挤了进来”“哎呀呀,那一声雷响,吓得一蹦老高!”“我吓得捂住耳朵摇着头蹲着原地一动不动!”“我第一反应是紧紧搂住离我最近的人不放手!”在激发学生的情景想象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启发他们想象第三个热闹的画面:雷雨过后,彩虹满天,小伙伴们又能在芭蕉丛中欢笑游戏。学生很快就讨论出各种“笑”的神态:“捂嘴笑”“捧着肚皮笑”“张大嘴跺着脚笑”“蹦蹦跳跳转圈拍手笑”“前仰后俯的笑”“三五成群窃窃地笑”等。把孩子们的体会吸收到舞蹈动作中来,在舞步的转换、队形的穿插、动作的层次、节奏的变化等上,充分地展现童趣童真,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烈。孩子们对生活化画面的想象对舞蹈创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只有是与人的需要相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能否引发情感就看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舞蹈以动作的审美化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由此可见,小学生身体智能的开发,是动觉情感体会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领略动作之美,走进情感之门,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审美转化。

四、鼓励即兴表演,训练动觉能力

舞蹈以虚拟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通过人体此时此刻的表演直观地展现的,强调创作直观可视的形象。舞蹈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相对于其他艺术,更强调“此时此刻”。把即兴表演引入到舞蹈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眼前的景物、事物有所感触,临时即兴发挥参与创作,是培训学生舞蹈创演能力的重要途径。奥尔夫把即兴作为发展儿童创造性才能的手段,他认为:“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而通过即兴达到它的目的。”

即兴舞蹈是即时、即刻、即席地随音乐起舞,无法模仿,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具有随机变化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以情牵引、启发点拨渗透在舞蹈教学中,以舞蹈艺术丰富的情绪感染力,使学生对舞蹈喜之、乐之、爱之,在不知不觉中品尝艺术美,体悟艺术感染力。通常,我会在上课前先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立即启动大脑记忆,搜索已有的直接、间接经验,置身于想象的环境、虚拟的空间,展现自我的感受,以独有的自我形式反映世界的事物或社会存在的现象等。在老师设置的情境、场景中发挥想象进行即兴表演,如“推窗看花”、“洗洗我的小袜子”、“摘葡萄”、“飞翔的小鸟”等 。有时,我也会引导和鼓励尝试体会古诗词意境韵味,即兴表演人物所闻所见所感。教学即兴创编《奔跑的小马》:学生调动间接经验,采用微妙的舞蹈语汇,先抓住马的“奔跑”“仰天长啸”等动态塑造出马的神态;再想象马“咯噔咯噔”奔腾的声响,用长啸声、喘息声塑造出蹦跳的步伐、身体的起伏颠簸以及马匹的面部细微表情等;最后,扣住一个“小”字,窥探出“可爱”、“灵巧”、“逗趣”的小马形象。在作品基本成型后,适量适当地进行技巧加花增加难度,如让学生把身体节奏进行密集与宽疏的重复对比,让动作由简单逐渐变复杂,队形由规律对称到流畅错落,营造富于视觉美感的效果,深化作品主题表现。既强化巩固了学生的舞蹈技法,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即兴创作、即兴表演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对美的鉴别力、欣赏力、创造力都加深了,也有助于他们形成热爱生活的态度,坚毅高尚的品质。

即兴表演在舞蹈教学上的最大优势,是它可以充分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寻找个性的舞蹈动作在虚拟的立体图形空间中的表现、体验及想象力。舞蹈的运行轨迹、分离交集、重复发展,都要开动脑筋分析、比较、发现,创造最优化流畅的经过路线,自然舒适的律动轨迹。舞蹈创造性思维是表演者创作新的舞蹈情境、舞蹈作品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通过激发兴趣、启发式教学、艺术体验与实践、尝试创编活动等途径和方法,可有效培养学生在即兴舞蹈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从舞蹈艺术的规律出发,结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舞蹈以“创作与表演”作为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小学生动觉能力,增加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才能。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动觉思维、在身心律动中体会动觉审美,充分地开发学生的身体智能,使他们领略动觉情感,并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全面地训练学生的动觉能力。从教学效果看,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的艺术,能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音乐智能、空间智能及语言智能的协调;舞蹈创作的集体性特征,又使同学们能够互相启发、共同协作;在舞蹈欣赏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舞蹈创作与表演中来,能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舞蹈对情感的表达,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舞姿和音乐旋律抒发感情、反映生活,从而陶冶性情、美化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1]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11.

[2]何群.舞蹈创作思维.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3]何群.舞性思维初探.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4.

[4]张守和.舞行无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11.

[5]闫桢桢.东方舞蹈审美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

勘误:《岭南音乐》2017年第一期目录中“36陈洪学术思想”应为“深植泥土的电影音乐战士——张棣昌”。特此更正并致歉。

猜你喜欢
舞蹈动作创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一墙之隔》创作谈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创作随笔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