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培养模式下《食品微生物》课程改革的研究

2017-07-18 11:57苏晓琳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题食品高职

苏晓琳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66)



“1+1+1”培养模式下《食品微生物》课程改革的研究

苏晓琳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66)

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要针对企业岗位实际,才会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出一个创新性的高职学生《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食品微生物;高职;课程改革

1 课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在高职院校改革过程中,校企合作越发显得重要起来,但这种合作往往是流于形式。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5家国内著名乳品龙头企业联手合作,于2009年在国内首创了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食品机械与管理”、“乳品工艺”及“食品分析与检验”三个专业,通过专业课、实验实训前置,三个专业三年将分别在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和企业三方交替进行专业基础课学习并开展实验、实训、企业见习、顶岗实训等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企业和国家级研究单位实质性介入学生的培养和管理,该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具体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在食品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本着“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我院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三年将全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的就是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课程的内容要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针对企业岗位实际,才会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何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更好地开展食品微生物的教学工作,我们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出一个创新性的高职学生《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2 课题组织管理与人员分工表

姓名出生年月专业职称或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和学位工作单位对成果的贡献苏晓琳1982.6讲师食品加工硕士研究生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论文、调研课程标准、结题报告解铁民1978.4副教授农产品加工技术博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论文、调研姜旭德1964.11教授教育改革的研究大学本科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定国勇1987.5助教食品微生物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论文葛艳琳1985.1助教乳制品检测大学本科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资料整理

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3.1.1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基础

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从理论与高教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说,教育思想主要含有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等,也可以说是指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等。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乳品设备、工艺、检验等各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在食品生产、食品卫生监督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食品微生物的教学上,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好乳品类相关的其他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转变学科系统性的教育观念,树立知识综合性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同时,由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更新。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把单纯着重数量增长的发展观转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在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与其他同专业的学生相比,由于采取了专业课前置的教学手段,学生一入校门就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生产实践,因此在食品微生物的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注意与以往的授课方式相区分,除了要更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外,在讲授理论内容时,要避免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乏味,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更注重将食品微生物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当作讲授的重点。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实用为度,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食品微生物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食品类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3.1.2 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是课程改革关键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重视实践、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只要够用就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学时,安排好教学内容。本门课程的计划学时是68学时,其中包括28学时的实训。在内容的安排上,根据专业的特色,主要是依据食品生产中的常用的微生物和在食品贮藏中产生腐败变质作用的微生物这两方面来安排。让学生对于这两大类微生物有比较深的理解,在实际的生产和工作中,能够善用这两类微生物。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将一些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调整,把基础性实验穿插到实用性实验当中做成一项综合性的实验。例如可以将显微镜的使用、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菌落形态观察、培养基的制备和菌种分离放进菌落总数的检测实验当中,做成一项连续性的综合实验。以往是单独做菌落总数的检测,因为检测包含配制培养基、样品稀释、倒置培养、菌落观察、菌数计数、结果汇报等好几个步骤,需要分两天来完成。现在把显微镜的使用、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菌落形态观察、培养基的制备和菌种分离等穿插进来一起做实验,一方面由于各实验有机地整合可以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检测培养出来的菌落,自己用显微镜观察、自己记录细菌的菌落形态并革兰氏染色鉴定,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主性。此外,除了要他们掌握必要的基本微生物实验操作之外,还在实习实训中安排一些生产性项目,例如酸奶的制作、甜酒酿的制作等,加深学生对应用型食品微生物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食品的检验,了解腐败微生物的作用和危害。从两方面让学生对于食品工业中涉及的微生物有较深刻的认识。

3.1.3 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食品微生物作为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实用性、操作性强,而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差,逆反心理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课程有些难度而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采取的是专业课前置的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就深入了生产第一线,就已经接触到了生产实际,因而传统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方式,势必造成教学枯燥、乏味的后果,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

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觉效果。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抽象菌落形态、复杂的微生物结构,动态、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法来促进教学效果,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提供学法指导,切忌通篇讲满堂灌,无休止地分析、讲解,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例如,在讲授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区别时,通过高清晰显微镜照片或电脑制作模型的放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两者的差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乳品检验生产实际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讨论,并在实验室中进行与染色相关的检验仪器认知和实际动手操作,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了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的双向交流,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以“用”促“学”的一整套教学方法。

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相互联系,要将案例教学法充分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因为在该模式培养下的学生毕业后将全部进入乳品企业工作,所以学生对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的问题与本课程之间的联系非常关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多举一些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常见实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微生物在生产实际所起到的作用或造成的危害,就可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上课时我们将一些常见的发酵食品白酒、酱油、酸乳、酱类等带入课堂来讲授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并且通过与实验紧密结合,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乳,品评自已的劳动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再如讲到微生物毒素时,结合现今全社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选取一些相关视频内容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将一些发霉的粮食、出芽的马铃薯以及发臭的肉和罐头等带入课堂,这样在理论讲解时结合现实的例子,无论从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观感性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

3.1.4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保证

要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食品微生物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实验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于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重视得不够,使得学生做实验时,只是照着教材一步一步地做,使他们养成了“照方抓药”的习惯,难以完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好的解决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学生从入学就直接进入工厂进行生产实训,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工厂生产实际,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可根据食品微生物实验的特点,通过看录像片——自我练习——教师指导——实验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规范操作的技巧和技能。由于我院新建了食品实训基地,基地内有全套的乳制品生产线,本课程可以联合食品加工技术等其他课程一起,在学生自己制备食品之后就立刻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可以利用实际的生产环境来进行模拟顶岗之后的工作情景,达到增强动手能力的目的。

在学完本课程后,我们还成立了相应的食品检验学习兴趣小组,可让学生选择一系列有探索性的小课题,适当开放实验室,从微生物形态的观察、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直至写出小论文,全部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1.5 综合考核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科学的、全面的、合理的评价学生的成绩,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该培养模式的特点,采用综合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从五个方面即专业知识考核(占总成绩30%)、实验技能考核(占总成绩40%)、方法能力考核(占总成绩10%)、职业素养考核(占总成绩10%)和团队精神考核(占总成绩10%)综合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能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全新的考试模式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为了应付考试的临时突击式学习主动转变为平时的持续性学习,推动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食品微生物基础知识,获得完整的微生物知识结构,为将来的后续专业学习和实际生产服务。

3.2 项目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基于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结合课题组自身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教学及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基础上进行的。课题组计划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发展、乳品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在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对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学手段综合利用、施行综合考核评价以及相应实验技能的提高,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符合食品企业需求的目的。

4 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4年7月—2015年6月,历时一年,共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小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构建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5月):课程标准的制定、相关论文的发表;

(3)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相关结题材料、总结成果。

5 课题研究成果表

序号成果名称类别备注(发表时间及报刊名称)1课题验收书报告2《食品微生物》课程标准报告3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2015年第16期《科技视界》4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搞个的探索论文2015年第10期(4月上旬刊)《黑龙江科技信息》

序号成果名称类别备注(发表时间及报刊名称)5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乳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论文2014年第31期(11月上旬刊)《黑龙江科技信息》6结题报告报告

6 课题推广应用情况

6.1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我院的食品微生物的教学已打破传统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好食品类相关的其他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6.2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了学科系统性的教育观念,树立了知识综合性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6.3 由于采取的是专业课前置的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就深入了生产第一线,就已经接触到了生产实际,因而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觉效果,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相互联系,要将案例教学法充分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1]李思阳,时小艳.高职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

[2]詹现璞,周婧琦.高职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08).

[3]崔潇婷,王妲妲,周芳.高职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科技资讯,2012,(31).

[4]张璟晶,唐劲松,管远红,殷尔康.以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高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

[5]王万慧,胡骥.青年教师提高无机及乳品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0,(3).

[6]鲁慧芳,王彦平,田洁,王贺.食品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种方法[J].考试周刊,2010,(21).

[7]郑晋文.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和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7).

[责任编辑 金学洙]

2016-12-15

苏晓琳,1982-,女,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博士,食品微生物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题食品高职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