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

2017-07-18 15:56单小曦
当代作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广度网络文学虚拟现实

单小曦

在审美接受层面,网络文学可以给人带来书写—印刷文学难以带来的独特审美方式——“融入”。“融入”是相对古典性的“静观”、现代性的“震惊”而言的数字网络语境中新型审美体验方式。

在网络文学的接受活动中,读者或合作者很容易形成具有一定深广度的沉浸感,而这是“融入”生成的基本前提。对单语言书写印刷文学文本的欣赏活动,审美主体也可形成沉浸。不过,这还是与静观、震惊等交叠或相类似的一般性沉浸。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媒介学成因在于,依托单一语言符号和原子性载体形式的传统文学实践中,审美意象需要参照客观真实底本而存在,主体的意识需要游走于“意象”与“真相”的二元结构之两极,并需要随时将意识拉回现实或“真相”一极作比较参照才能形成美感。因此,这种状态下的沉浸很难进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之中。数字计算则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图像、声音与文字等多种文段形式的链接和兼容,使网络文学中的表意符号各施所长,淋漓发挥它们的虚拟潜能。具言之,网络文学中的文字、音乐、音响符号发挥符号的抽象性、象征性、间接性特长,作用于主体的审美想象、联想力,创造出模糊的意象世界;图画、动画符号则发挥符号的形象性、相似性、直接性特长,作用于主体的审美直觉、感觉力,形成具体可感的逼真仿真图景。意象世界和仿真图景经过冲突、互相进入到相互交融的过程,最终形成虚实相生、以虚统实的审美空间。于是人类的“仿象”已经被推进到了它的第三个阶段——“仿真”阶段。这样,“真实不仅是那个可以再现的东西,而且是那個永远已经再现的东西:超真实”(19)。此“超真实”亦即当代数字化的虚拟现实。这个“超真实”或虚拟现实经过对真实的极度反映、对真实及其不在场的极度伪装,最后已经完全摆脱了那个曾经依附的真实,直至最后完全替代了这个真实,对人的感官和身心处境形成了全方位的统治。波德里亚的这个说法如果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实是值得怀疑的,不过将之视为对当代社会特定情境(如数字虚拟现实)中人的感知状态的解释,还是具有较大启发性的。按照“超真实”的思路,网络文学文本可以为读者提供出虚拟现实的感知环境,此时这一文本就不再属于客观自然世界的模仿和副本,而是一个与自然世界平行的具有存在性地位的新“可能世界”,处于其中的主体不需要再以客观真实的自然世界为参照,完全被人工“仿象”和艺术氛围所环绕,完全与客观世界相隔绝,感知、意识完全浸蕴在这个“可能世界”之中。如此,读者就可能获得超出古典式或一般沉浸的具有一定深度、广度性沉浸感受。

猜你喜欢
广度网络文学虚拟现实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金融广度:指标选择与政策建议
浅谈虚拟现实
科学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