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的京味与警味

2017-07-19 12:25王美雨
现代世界警察 2017年7期
关键词:三叉戟徐国傻子

文/王美雨

《三叉戟》的京味与警味

文/王美雨

使用北京方言创作的《三叉戟》体现出作为土生土长的“80后”北京人吕铮精准地把握住了方言对塑造基层警察形象的重要性。吕铮对北京原住民心理的把握相当到位,故他在《三叉戟》中使用了大量的儿化词来凸显《三叉戟》所具有的北京方言统辖下的话语模式。

为展示自己的这种语言理念,他在《三叉戟》中特地让徐国柱等老警察说地道的北京话,而新警察小吕则说标准的普通话,不同语言模式下老警察“狠毒”“老辣”的表达方式与新警察“稚嫩”“怯懦”的表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完美地将语言和人物形象塑造结合在了一起。

吕铮在《三叉戟》中特意将三个原本认识却又分属不同具体工作且彼此看不顺眼的老警察和一个刚入职的新警察小吕放在一起成为探案组,绝不是心血来潮。徐国柱三人是坚持警察誓言的老警察代表,小吕则代表警察的新生力量,而为他们打外围的林楠、楚冬阳则是警察中坚力量的代表。新老两种警察力量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中坚力量在为他们保驾护航。三种警察力量虽各有自己的弱点,但相互的支持帮助无形中消除了这个弱点,形成了铁桶般的警察团队。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吕铮非常重视他们在警察身份之外所呈现出来的普通人的不同特征。徐国柱等老警察在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就工作而言,他们从不曾忘记自己的职责,工作的时间越久,他们越渴望肯定,所以吕铮才在文中指出“其实许多老警察都这样,吃软不吃硬,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他们立马从卧姿改为站姿,冲锋陷阵”。这不仅是老警察所渴望的东西,也是每一个有工作的人所渴望的肯定,书中潘江海用“投名状”“卧薪尝胆”式的工作方法诠释了这一心理诉求。这种诠释,是吕铮对以徐国柱为代表的老警察们的理解,也体现出了他对人性深深的思考:一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警察在坚守自己警察职责的前提下,为获得犯罪分子的犯罪证据,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即便让别人误解自己,也要坚持自己办案方法的坚韧。这种坚韧是对自己在办案中所遭受到的无形干扰力量的个人抵制,也是为了人民利益不计个人利益的飞蛾扑火式的付出。二是通过潘江海形象的大反转以及其最终得到的惩罚,警醒警察个人英雄主义固然可以有,但不能偏执,而应符合法律要求。更应该相信自己身边的同事,不应该一个人单打独斗,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叉戟》之所以能够塑造出三个形象各异却又吸引人的老警察形象,其话语特征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徐国柱等人身上体现出的世俗里的普通人特征,这种特征让身为普通人的读者更易移情代入,获得极大的阅读享受。

用一种正能量的形式体现自己的生命关怀思想,是吕铮致力实践的创作理念,《三叉戟》以一个炎热的夏末之日为始,将书中关键人物“文疯子”范大傻子以及与徐国柱一生都脱不了关系的、二十年前横行一时的流氓二冬子以一种诙谐的方式拽到了读者的面前。吕铮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从不浪费叙事空间给一个与其他故事情节没有联系的人或事,范大傻子及他手里的铁棍、只有徐国柱能够“降服”范大傻子的情节设置,为最后徐国柱以生命诠释自己的职责提供了道具。吕铮之所以让徐国柱在生命最后一刻将范大傻子手中的铁棍视做九龙宝剑,正是为了说明能够支撑一个真正的警察战胜自己身体苦痛、激发自己生命最后力量,进而与犯罪分子搏斗的是他心中重于一切的警察职责。

警察工作的性质,让吕铮在创作中总是小心翼翼地在呈现自己对警察的生命关怀意识,以避免个别读者的恶意解读。这种谨慎的创作态度,让他的作品有了别样的审美韵味。如果说《三叉戟》中徐国柱等三名老警察之间以及他们和林楠、楚冬阳之间芥蒂的消失,是一种大团圆的话,那么徐国柱的牺牲则是一种带有缺憾的小团圆。这种缺憾,让吕铮悲天悯人的情怀得以释放,让我们明白,或许没有人会一直记得徐国柱的样子,但他的精神却会融进小吕等警察的血脉,一直传承下去。(作者系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三叉戟徐国傻子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降龙骑士
《三叉戟》:“老派”刑侦剧的新突围
光影视界
富家傻子
勤能补拙是骗傻子的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友阿股份:业务“三叉戟”确保高成长
读《牡丹亭》
刍议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三叉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