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词汇选释

2017-07-20 17:55朱妙芬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词汇

朱妙芬

【摘要】《十二楼》是清初拟话本小说集,其中有一些能体现近代汉语特色的词汇,对研究清初汉语词汇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词语在《汉语大词典》中或词条未收或义项未收,本文从中选取一些词语加以诠释。

【关键词】十二楼;词汇;释义

《十二楼》是清初戏曲家兼小说家李渔所著的拟话本小说集。内容多涉及家庭之事、市井之言,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通俗易懂,对研究清初汉语词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取部分词语加以诠释,并参考其他文献资料,以期对有关俗文学作品的解读及大型辞书的修订有所补益。本文所选版本为文骁校点本。本文语料来源为国学宝典、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古代汉语),并参考《汉语大词典》(文中简称为《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例释。

窃负

“窃负”为“窃负而逃”的省略形式,意为偷偷地背着人或财物逃跑。例如:

及至机心一动,任你铜墙铁壁,也禁她不住,私奔的私奔出去,窃负的窃负将来。《合影楼》

按:文中引用红拂妓和红绡女的典故,“窃负”指昆仑奴偷偷背走崔生与红绡女。“窃”为情态副词“偷偷地”之义,《广雅·释诂四》:“窃,私也。”杨树达《词诠》卷六:“窃,表态副词,私也。凡事不敢公然为之者为窃。”“负”为“以背载物”义,《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玉篇·贝部》:“负,担也,置之于背也。”“窃负”应是“窃负而逃”的省略形式,源自《孟子·尽心上》第三十五章:“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窃负而逃”是指舜偷偷背着父亲逃跑。《大词典》未收此词。“窃负而逃”有其他形式,如“窃负以走”“窃负以逃”“窃负而去”等,见于其他典籍。如:

(1)《七修类稿·孙侍儿》卷三十七:“是年冬,王师伐伪汉,汉败。孙脱身至渔家,视儿在瞷渔人出,窃负以走,宿陶穴中;”

(2)《夷坚志·南丰主簿》:“知县孙愨谏止之,不肯听。终窃负以逃。”

(3)《南村辍耕录·钱武肃铁券》:“ 天兵南下时,其家人窃负(铁券)以逃,而死于难,券亦莫知所在。”

(4)《剪灯新话·金凤钗记》卷一:“曩者房帷事密,儿女情多,负不义之名,犯私通之律,不告而娶,窃负而逃,窜伏村墟,迁延岁月,音容久阻,书问莫传,情虽笃于夫妻,恩敢忘乎父母!”

(5)《绣云阁》第七回:“葛仙贪饮,轮流苦劝,俟彼大醉后,竹仙姊姊生烟吐雾,荞仙乘隙,窃负仙郎入吾洞中,有何不可?”

分拆

分辩;辩解。例如:

丈夫极力分拆,再辩不清。这宗银子不但不是己物,又不知从何处飞来。只因来历不明,以致官司难结。《三与楼》

按:聯系上下文可知,女子的丈夫被官府扣押后,极力辩解三与楼中挖出的银子不是自己的。“分拆”的“分辩,辩解”之义亦见于其他典籍,如:

(1)《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众捕人道:“提控分付,我们也不好推辞,也不好较量,权且收着……等我先见官人替他分拆一番,做个道理,然后投牌,便是列位盛情。”

(2)《型世言》第二十七回:“那陈公子满脸惭惶,钱公布又路上动喃道累他受气,累他陪口分拆,后生家干这样没要紧事。陈公子默默无言。”

《大词典》“分拆”条:“分离。 鲁迅 《花边文学·零食》:‘上海 的居民,和零食是死也分拆不开的。萧三《血书》诗:‘可是人们原来聚散无常,有时集合,有时分拆。”“拆”本有辨别之义,《大词典》“拆”条义项三:分别,辨析。《韩非子·八经》:“行参必拆,揆伍必怒。” 陈奇猷 集释:“行参必分拆其言而验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分拆”亦可解释为“分辩;辩解。”《大词典》该词条未收此义项。

分解

结论,说明。例如:

姚氏父子与郭从古坐在一处,大家议论道:“这等看起来,醉仙所题之字,依旧不验了。第十次做亲,又遇着这个女子,少不得还要另娶。无论娶来的人好与不好,就使白发齐眉,也做了十一次新郎,与‘十卺二字不相合了。叫做什么神仙,使人那般敬信!”大家猜疑了一会,并无分解。《十卺楼》

按:姚氏父子与众人讨论“十卺楼”的含义,但大家都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分解”在文中应是“结论,说明”之义,《大词典》“分解”条未收此义项。其义项三:“说明,交代。旧时章回小说每回结尾时常作为习用之语。”较为接近,但不仅仅是章回小说结尾的习用之语。亦可作普通名词表示“结论;说明”,如:

(1)《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张辽近前言曰:“奉丞相钧旨: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恐于路有阻……辽曰:“我见蔡将军,自有分解。既丞相大度,教放云长去,公等不可废丞相之意。”

(2)《汉宫二十八朝演义》第七十五回:“邓禹笑道:‘我早就料定了,目下多说无益,到了后天,自有分解。”

(3)第七十九回:“马援连连摇首说道:‘将军们且请放心,断不会有此一出戏的。不信,今天三更时,自有分解了。他们哪里肯信,仍是争论不休。”

一第

指考中进士。例如:

宋朝元皊年间,有个青年秀士,姓裴,名远,字子到,因他排行第七,人都唤做裴七郎。住在临安城内,生得俊雅不凡,又且才高学富,常以一第自许。《拂云楼》

按:裴秀才因富有才学,常以考中进士自许。《大词典》“一”义项十六为“初;开始。”“第”条义项五:“指科举时代经考试而得中;录取。唐 李频《长安感怀》诗:‘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但未收此词。“一第”在文献中用来表示考中进士,亦见于其他文本中,如:

(1)白居易《杂曲歌辞·悲哉行》:“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2)《北梦琐言》卷七:“唐卢延让业诗,二十五举方登一第。卷中有句云:‘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租庸张浚亲见此事,每称赏之。”

(3)《唐语林》卷三“赏誉”:“元稹在鄂州,周复为从事。稹尝赋诗,命院中属和。周簪笏见稹曰:‘某偶以大人往还高门,谬获一第,其实诗赋皆不能。稹曰:‘遽以实告,贤于能诗者。”

(4)《唐才子传》卷六“章孝标”:“绅适见,亟以一绝箴之曰:‘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孝标惭谢。”

(5)《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灿若十二岁上进学,十五岁超增补廪,少年英锐,自恃才高一世,视一第何啻拾芥!平时与一班好朋友,或以诗酒娱心,或以山水纵目,放荡不羁。”

(6)《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宝钗因又劝道:‘你既理屈词穷,我劝你从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搏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宝玉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一第呢,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你这个‘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却还不离其宗。”

若还

假设连词,表如果。例如:

(1)若还自家弄巧,单骗令爱一位,使亲翁做了愚人,这重罪案就逃不去了。如今舍得自己,赢得他人,方才拜堂的时节,还把令爱立在左首,小女甘就下风,这样公道拐子,折本媒人,世间没有第二个。《合影楼》

(2)那管当的道:“若还骗得我动,就算他是个神仙。只怕遇了区区,把机关识破,以后的拐子就做不成了。”《归正楼》

(3)银子用不尽者,只因借贷之家与工匠之辈,见他起得高兴,情愿把货物赊他,工食欠而不取,多做一日多趁他一日的钱财。若还取逼得紧,他就要停工歇作,没有生意做了。所以他的银子还用不完。《三与楼》

(4)若还时运不利,偶落孙山,这头婚姻只索丢手了。难道还好充做假神仙,去赖人家亲事不成?《夏宜楼》

按:《十二楼》中共有78例“若还”作假设连词表“如果”。亦见于其他典籍,如:

(1)许岷《木兰花》:“江南日暖芭蕉展,美人折得亲裁剪。书成小简寄情人,临行更把轻轻撚。其中撚破相思字,却恐郎疑踪不似。若还猜妾倩人书,误了平生多少事。”

(2)《朱子语类》卷十二 :“持守若还今日作,明日辍,放下了又拾起,几时得见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少个敬不得。”

(3)《西游记》第一回:“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4)《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是我们不是了。古人有言:‘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若还杨提辖在这里,我们都说不过……将金宝都掳去了。”

(5)《喻世明言》第三十六卷:“宋四公见天色晚,自思量道:‘赵正这汉手高,我做他师父,若还真个吃他觅了这般细软,好吃人笑!不如早睡。”

《大词典》义项十六:“连词。假如,如果。”“还”义项十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其,‘假使。”“若还”为同义复词,表示如果。《大词典》未收此词。

偶值

刚好碰到。例如:

一日,偶值端阳佳节,阖郡的男女都到湖上看竞龙舟,七郎也随了众人夹在男子里面。《拂云楼》

按:“偶值”位于时令、节气之前,应為“遭逢,刚好碰到”之义,亦见于其他典籍,如:

(1)《颜氏家训》风操第六:“今二亲丧亡,偶值伏腊分至之节,及月小晦后,忌之外,所经此日,犹应感慕,异于余辰,不预饮宴、闻声乐及行游也。”

(2)《万历野获编·康吴二尚书》卷二十六:“其乡绅康砺峰(太和)大司空,避地来吾乡,故与吴厚,因借其别宅以居。寓公已数年,偶值度岁迎春,两公垂箔同观。”

(3)《普照国师法语》卷下:“非端人正士之所愿也。偈曰。善人重法嗣爷娘。一念反求处处彰。 偶值九秋空外响。正传岩桂一天香。”

(4)《栖霞阁野乘·龚定庵轶事》卷上:“孝棋晚年,流寓江表,岁入不丰,而挥霍无异于昔。 偶值岁暮,其故人子某,以卒岁无资,谒孝棋,谋称贷。”

(5)《淞隐漫录·徐慧仙》:“自此同在史馆,颇相得焉。偶值春暮,芍药盛开,某生招生往饮,酒酣,言及伍相国何以曲为周旋,当必有故。”

(6)《清稗琐缀·白泰官》:“白泰官者,清初八侠之一。有勇力……终岁杜门不出。偶值冬曰,与二三弟子散步至文庙前,一和尚持扁担作旋风舞,顾盼骄人,自谓受少林正传,走遍天下,未遇敌手;居士辈有能取笠帽老衲顶上者,当九跪执弟子业。”

《尔雅·释言》“遇,偶也”晋郭璞注:“偶尔相值遇。”《大词典》“偶”字义项十八为“遇见;碰上。”“值”义项一释为:“遇到;碰上。《庄子·知北游》:‘明见无值。 成玄英 疏:‘值,会遇也。王先谦集解:‘虽明见之而无所值。《周书·文帝纪上》:‘早值宇文使君 ,吾等岂从逆乱。按《北史·周纪上》‘值作‘遇。”“值遇”条释为“遭逢”。可见“偶、值、遇”为同义词,意为“遭逢,碰到。”“偶值”为同义复词,由“偶然相遇”引申出“恰巧”义。“偶值”为同义复合词,表示恰巧遇到,《大词典》未收此词。

干脱

摆脱。例如:呆叟一口应承,并无难色,尽其所有,干脱了这个苦差。《闻过楼》

文中呆叟不想回县中收粮,便用自己的钱财来拜托这个官差。“干脱”摆脱义亦见于其他文献,如:

(1)《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枋头。甲子,蒋干帅锐卒五千及晋兵出战,慕容评大破之,斩首四千级,干脱走入城。”

(2)《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九回:“羊角大仙说道:“‘好了,这个和尚却又干脱了身。明日再来,定要生擒他去,才消咱恨。”

《大词典》“干”条义项七为“招惹;招致。”《广雅·释诂三》:“脱,离也。”“干脱”当为“摆脱”义,《大词典》未收此词。

参考文献:

[1]邓婷:《<十二楼>连词研究》,硕士,湖南:中南大学,2013年5月。

[2]蒋冀骋:《话本小说俗语辞考释——为纪念吕叔湘先生九十寿辰作》,《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4期。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8月。

[4]李晓华:《<十二楼>代词研究》,硕士,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4月。

[5]王文晖:《李渔小说词语选释》,《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

[6]王锳著:《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中华书局,2001年1月。

[7]王锳著:《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2月。

[8]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4月。

[9]殷晓杰,张家合:《李渔小说词语选释五则》,《语文学刊》,2011年第6期。

[10]曾昭聪著:《中古近代汉语词汇论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

[11]周志峰著:《明清小说俗字俗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2]李渔著:《十二楼》,人民文学出版,2006年12月。此版为以消闲居本为底本,以宝宁堂本为校本,由文骁校点的《十二楼》全本

猜你喜欢
词汇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运用高级词汇,提高作文得分
图辨词汇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词汇小达人
带“HAVE”的表达
所暴力行为
面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