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城中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探究
——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2017-07-20 10:58姚逸飞王伟健陈潜吴瑶华
四川水泥 2017年6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大学城陈家

姚逸飞王伟健陈 潜吴瑶华

(1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重庆 401311 2.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250014)

大学城城中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探究
——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姚逸飞1王伟健1陈 潜1吴瑶华2

(1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重庆 401311 2.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250014)

本文探究了重庆大学城城中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形成背景,形成阶段及现状特征,并结合上述内容,总结了重庆大学城城中村的未来发展之路,旨在为研究大学城城中村这一特殊类型城中村的发展问题提供一定思路与主张。

重庆大学城;城中村;发展历程

1 重庆大学城城中村的形成背景

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虎溪街道和陈家桥街道,规划建设面积33平方公里,是重庆西部新城的中心区。2003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重庆市大学城,在“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的建设理念指导下,历时4年,实现了规划功能基本完备[1]。至2016年为止,入驻大学城的高校包括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共14所,办学层次丰富,学校种类齐全。[2]

大学城所处的虎溪街道与陈家桥街道于大学城建设以前城市化程度较低,呈现出典型的农村状态。自大学城建设以来,该区域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土地迅速扩张,迅速形成了数量可观且形态典型的城中村。典型实例有虎溪街道大田堡村等。

2 重庆大学城城中村的发展阶段

由历史形成来看,我国的城中村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农村居住聚落阶段、城乡结合阶段、城中村成熟阶段(图1)。

图1 城中村形成阶段示意图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稍显加速,其后的近20年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这一阶段城中村表现为“农村居住聚落”。80年代,城市化进程再次快速发展,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出现大量重合,城中村开始进入“城乡结合阶段”。当原有的村镇居住聚落开始被城市完全包围,城中村进入了成熟阶段。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与发展背景,各地城中村发展的形成阶段与时间节点略有差异。对于重庆大学城城中村,其形成阶段则可分为:

2.1农村居住聚落阶段

建国至改革开放期间,陈家桥和虎溪都开始步入自己的发展之路,鉴于一定的历史原因,此时两地的发展较为迟缓。1996年陈家桥镇被列为重庆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在此之前[3],陈家桥和虎溪镇都处于农村居住聚落阶段,采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部分的土地仍做耕地使用,农民的经济收入来自于第一产业,人口和建筑密度都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城市的发展还未对此区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2.2城乡结合阶段

2003年,随着重庆大学城落户陈家桥镇和虎溪镇,两镇区位优势得到体现,逐渐成为西部新城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在“3年基本建成重庆大学城,确保2005年入驻学校招生”的背景之下,大学城以空前的速度完成了建设目标[1]。城市用地急剧扩张,曾经处于郊区城市边缘的农民生活点被纳入到了城市发展用地之中,农村用地和城市用地的界限趋于模糊,城中村开始了起步和发展,进入城乡结合阶段,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村民们新的经济来源,经济模式不再仅以农业为主。

2.3城中村成熟阶段

伴随着大学城多所院校的建成与投入使用,这一区域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周边耕地被逐步扩张的大学发展用地不断蚕食,最终几乎被完全征用。同时大学城的建成不仅带动周边的消费,也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员来此务工,外来人口比例开始超过本地人口。此时虽然体制和制度依然为农村体制,城中村已有了城市的基本特征,开始进入了成熟阶段,第三产业收入成为城中村居民主要收入。

3 重庆大学城城中村的特征

3.1社会特征

3.1.1 社区管理独立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存,政府对大学城城中村管理多仅限于公共事务,主导管理作用不足。其实际管理机构多为村民委员会或改制后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这些机构的组成人员多为城中村内的原住居民,与城中村原住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经常出现“管而不治”的情况,造成了城中村的相对独立性。以大学城大田堡村为例,该村实际管理机构为大田堡村村委会,为村民自治组织,内部成员均为大田堡村村民。

3.1.2 社区结构复杂

大学城城中村处在由传统农村聚落转变至移民型社区的过渡阶段,内部人员构成多样,不仅有本村村民,还有受其低租金居住环境吸引而来的大学生、务工人员等大量外来人口,因此在这一内外交汇融合的背景下,显现出了社区结构复杂的社会特征。

3.2经济特征

3.2.1 第三产业收入为主

大学城城中村内部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第三产业,可将其分为:1)土地收益。对城中村而言,征地补偿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大学校园及伴随其发展出的周边商圈都有着巨大用地需求,在扩张建设时往往会占有附近村落的耕地,并给予村庄大量的征地补偿。2)物业收益。大学城的建设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也带动了地区的商业需求。城中村内出现了大量的商铺、仓库等,这些物业出租收益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3.2.2 出租屋经济

大学城周边大量的高校学生及外来务工人员带来了大量的租房需求,而相比价格较高、管理规范的城市住房,他们更倾向于价格低廉,交通较为便利,与就业地点较近的出租房。因此,在大量市场需求的刺激之下,大学城城中村形成了特有的出租屋经济。

3.3空间形态特征

3.3.1 土地功能混乱

由于上位规划的缺失以及管理制度编制的滞后性,大学城城中村土地功能分区混乱。其表现为村内分区不明确,建筑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各种类型建筑杂乱无章,大量住宅与厂房、仓库相邻布置,整体用地功能混乱。

3.3.2 景观环境差

大学城城中村内普遍存在建筑密度高,居住条件恶劣,景观环境差的现象。传统的家庭居住模式的延续使得城中村的主要建筑群落形态仍然表现为独栋房屋及其周边附带的农田及耕种用地,这种建筑形式与周边大学校园及商圈的形态形成强烈反差。如陈家桥街道中峰寺村,其与重点大学相邻,附近有较为繁华的商业街,但是村落本身依然是原始农村聚落并附属有部分耕地的形态,这与周边景观形成较大反差。

3.3.3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虽然大学城地区发展快速,周边村落人口也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与规划的部分缺失,城中村基础设施薄弱,并且引发了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1)村内居民缺少学校以及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2)城中村内部狭小的公共空间使得居民集会场所,活动场地以及公共绿地等建设艰难。3)市政管线工程较为薄弱,有些缺乏相应的供水、供电、排水系统。4)城中村内道路无系统性,随意布置,大小不一且其最窄处仅为1米,存在消防隐患。

4.重庆大学城城中村未来发展

对于大学城城中村的未来发展要全方位考虑,结合其发展背景、形成阶段及特征,重点强调以人为本。村民的利益是首先要保证的,所以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民意调查就显得尤为必要。其次在管理,规划,资金等方面,改造之初就要有详细的计划,只有解决好城中村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未来的发展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5.结语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各地大学城城中村的出现几乎已成必然,虽然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其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仍很大,改造是大势所趋。在改造过程中,只有对于大学城城中村的发展背景、形成阶段及特征等方面有了充分的研究,并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走好发展之路。

[1]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新城管理委员会.重庆大学城城区概况[EB/OL].http://www.cqdxc.gov.cn/html/cqgk/Index.html,2013.

[2]李星婷. 大学城最后一所高校正式入驻,总数将达到15所[N]. 重庆日报, 2013, 4-25.

[3]马永贵. 重庆沙坪坝区陈家桥镇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J].重庆行政,2000(6).

TU7

B

1007-6344(2017)06-0100-02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大学城陈家
PbI2/Pb5S2I6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
Porous AlN films grown on C-face SiC by 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Who Is The Master?
重庆大学 区B法学院办公楼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分享与开放——重庆大学建筑系馆专业教室使用情况调查及优化策略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精益管理五原则”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