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斐逊的墓碑

2017-07-21 01:49林达
公务员文萃 2017年7期
关键词:杰斐逊弗吉尼亚托马斯

◎林达

杰斐逊的墓碑

◎林达

看到一个中国学者在感慨,大意是说,看看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个胖子拽着个风筝在大雨中疯跑,发明了避雷针;华盛顿据说率先把骡子引入美国农业;托马斯·杰斐逊在一个匿名建筑设计大赛中得了二等奖。“感觉像一群贪玩的孩子,整天琢磨着怎么玩出新花样,然后顺便建立了一个伟大国家。”让我想起多年前,另一个中国学者来美国,也感慨说,美国这群国父,这样的人出一个已经不容易,这地方怎么运气那么好,居然一出一群。

1776年,大家还都是古代、半古代,北美一个蛮荒地,建立起一个现代国家。究其原因,一是求知若渴的一群人,偏巧落在一个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受鼓励的最宽松的环境;二是他们面前有充裕的千年欧洲文明为养料;三是这文明偏重逻辑:看上去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一旦进入一个具体领域,很容易把大家归拢归拢,整编到一个队伍里。

美国国父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三十岁前就学了六种语言,他代表美国到法国当大使,法语大派用场。除了建筑,杰斐逊对农学和园艺学,对密码学和词源学、考古和测量,还有古生物学等等,样样研究。文学、音乐是这代学人的时尚。记得那年肯尼迪总统请了几十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去白宫参加晚宴,席间总统说:“今晚,大概是这地方有史以来聚集最多智慧的一刻了!”不过,他补了一句:“托马斯·杰斐逊在这里独进晚餐的时候不算。”

杰斐逊十六岁就在大学哲学系读书,他跟着大师,着迷历史、哲学和数学。他的迷恋很具代表性。数学和西方哲学都是对思辨和逻辑能力的训练。在这个文化传统中,事实是推论的基础;所谓良知,首先是诚实面对全部事实、从真实的前提出发,不在中途偷换概念。《独立宣言》就是个经典的逻辑推论,大前提是:成立政府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政府绝不可侵犯人民权利;小前提是:英王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权利,并且对他们怀有恶意;顺着逻辑推,结论“美国可以独立”就这样自然而然被“推”出来了。

没有这个逻辑习惯的文化,会强调政治信仰,而信仰没有道理可讲;不但无法通过思辨做出判断,“信”还可能被权力介入。

在三百年前的北美学人那里,政治可以是学术问题,重事实,讲立论分析,讲逻辑推理。所以美国制宪过程更像是一个学术讨论。如同个人的大脑集合为智库,不但不相互消耗,还可以将知识和智慧叠加。而在重谋略与诡辩的文化中,政治家的聪明才智在博弈中相互抵消。

托马斯·杰斐逊深知,美国的健康取决于这个独特文化的传承。他亲手画了几百张设计图,建立了弗吉尼亚大学。当时弗吉尼亚州已经有了威廉与玛丽学院,也是杰斐逊的母校,他觉得不满意,决心要建立一个更为独立的现代大学。我还记得那个冬日的清冽早晨,站在弗吉尼亚大学校园里,学生都放假了,没有人,四周一圈都是杰斐逊设计的建筑,古朴、宁静。这是现在全美唯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单的大学。

托马斯·杰斐逊政绩数不清,例如从拿破仑手里买下路易斯安那地区,使得美国版图扩大了一倍,这只是其中之一。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杰斐逊的墓碑假如要刻下他的全部功绩,岂不是几块墓碑都刻不下?站在他故居旁小小的家族墓地,发现他的墓碑上只有他生前撰写的短短几行: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独立宣言》和

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执笔人

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葬于此地

那么,他在自己的墓碑上忽略了什么?至少,他忽略了下面的事情:他是弗吉尼亚州的第一任州长,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美国第二任副总统,美国第三任总统。

(摘自《文汇报·笔会》)

猜你喜欢
杰斐逊弗吉尼亚托马斯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托马斯的一节课
把这张报纸给人看
男人的友谊
不接待副总统的小旅馆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