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打造千亿物流产业面临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7-07-21 09:05许岗云
物流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面临问题应对措施

许岗云

摘 要:厦门市着力实施打造包括现代物流产业在内的十大千亿产业链(群)工程,把物流产业作为厦门市中长期产业发展重点之一。未来厦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新的竞争及挑战。文章分析了厦门打造千亿物流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打造千亿物流产业的应对措施,为厦门市加快实现现代物流千亿产业发展目标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千亿物流产业;面临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Xiamen is now focusing on developing its ten billions of industry, including modern logistics, and regarding modern logistics as one of most important mid-and-long term industry development. Xiamen modern logistics is facing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how Xiamen can develop its billions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can be used as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Key words: billions of logistics industry; problems facing; solutions

1 厦门千亿物流产业发展背景

伴随着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十五年前,厦门市做为国家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东南沿海中心城市,基于“以港立市”的战略,利用上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积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联动发展,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

物流产业在厦门市国民经济中的定位,从“十五”计划的现代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到“十二五”计划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厦门市被确定为全国九大发展区域之一的东南沿海物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和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发展新常态,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动新业态的涌现,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厦门市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并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使厦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着力实施打造包括现代物流产业在内的十大千亿产业链(群)工程,把物流产业作为厦门市中长期产业发展重点之一,未来将以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厦门和周边腹地及区域经济协作发展要求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基础,以供应链模式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转变物流产业发展方式,塑造高端物流资源和高端物流集聚功能,进一步延伸產业链和拓宽发展空间,培育壮大五大物流产业集聚区,全面做大做强厦门的物流产业。

2 面临突出问题

尽管厦门物流产业具有相当的区域影响力,但存在腹地经济规模不够大、“硬件”思维制约、“软性”服务拓展不够、部门各自为政等问题,其地位面临福州、泉州、莆田等“后起之秀”挑战。

2.1 区域竞争压力

福州要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福州港建设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现代物流业成为福州市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位列省内各区市前列。

泉州要发展成为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近几年泉州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各个特色鲜明、功能明晰的物流园区正在建设,有的陆续建成;强调服务业回归,加强了对电子商务和外迁民营企业回归等方面的扶持和招商。

莆田制定《莆田市“十二五”建设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及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专项规划》,明确要在2015年建成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海峡两岸现代物流中心。目前,随着向莆铁路形成货运能力,莆田湄洲湾港区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向东辐射的前沿阵地,可打开服务中西部地区通道。

2.2 腹地危机凸显

厦门城市综合影响力,让外界误认为厦门物流行业在闽南扮演领头羊角色,可事实上,厦门在物流产业上是闽南经济带当中最弱的,厦门物流业面临腹地不足的制约。长期以来,同质竞争造成厦门市经济腹地不足,厦门物流业发展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拓展经济腹地,推进区域物流合作,做大做强物流产业成为厦门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2.3 “硬件”思维制约

虽然厦门一直在着力构建物流产业的生态系统,重心放在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公路和铁路的基础建设上,但主要物流资源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中;市、区及各区间项目招商没有形成统筹和协调,目前的思维惯性还是停留在对“硬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上,认为能“直接带动地方的GDP增长”,数据上更能“立竿见影”。这种由政府、国有企业主导的项目较多从“硬件”出发的思维模式,对市场和物流生态系统缺乏充分的考量。

2.4 “软性”服务乏力

近年来,厦门在推动物流产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作为生产服务行业,如何更加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物流附加值和竞争力,延伸物流产业链条,不再局限于过去地段、配套、交通等硬件方面的竞争,竞争也在向更多的“软实力”方向扩散。当前,厦门在软实力方面,仍然缺乏大胆的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的环境,也可以说创新受到较大的制约。如何构建生态链和软性服务,吸引更多人到厦门做业务,以此带动商贸、加工、仓储、配送等业务,通过软性服务,做大需求和服务才应该是政府着力思考的问题。

2.5 部門难形成合力

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和行政管理部门。深圳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市政府到衔接的交通部门、行业协会到从业者,这条线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于政府力度大,造就了深圳服务业和物流产业的发达。当前,虽然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很重视物流的发展,但在物流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原因而造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现象,港口管理局、商务局、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口岸办、物流办和航运办都是分设的,难以形成现代物流发展的合力,不利于厦门物流产业的发展。

3 应对措施

3.1 应对区域竞争压力方面

厦门市在应对区域竞争压力并打造现代物流业千亿产业链(群)方面,既要革新观念,寻求突破,推进厦门自身物流产业的跨越发展;又要加强与腹地经济区物流合作发展,形成合理分工的区域物流协作体系。

3.1.1 推进厦门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厦门在应对区域竞争压力并打造现代物流业千亿产业链(群)方面,将坚持“高起点、成规模、有创新、惠两岸”的发展思路,适应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及低碳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利用自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口岸贸易相对发达、投资与人文环境相对优越、对台合作具有优势等特点,创新思维,以全球供应链管理和移动互联网络的理念指导各项发展工作,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厦门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

3.1.2 加强与腹地经济区物流合作发展。积极推进建立与腹地经济区合作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沟通,充分发挥各市在物流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共同推进合作区现代物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发展。

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多方参与、合作互动”的思路,充分发挥厦门与腹地经济区各自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并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完善厦门市与腹地经济区物流发展合作的平台,形成区域物流发展合作战略联盟,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厦门市与腹地物流合作发展对接会和联席会议,促进厦门与腹地经济区物流合作。

3.2 应对腹地危机凸显方面

厦门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不够大,其港口物流辐射的内陆地区目前也仅限于福建、赣南及粤东地区,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往港口输送货物支撑力较弱,且港口物流腹地拓展受长三角和珠三角挤压影响比较严重。对此,在应对经济腹地危机并打造现代物流业千亿产业链(群)方面,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3.2.1 借“一路一带”战略之机。抓住国家建设“一路一带”的契机,鼓励厦门物流企业走出去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尽快让前场陆路货运枢纽形成聚集能力,整合高崎、杏林等周边小货运站,发展多式联运、建设陆地港、延伸和拓展口岸服务功能,形成新的闽西南区域性物流产业聚集区;适时推动开辟厦门至新疆,经中亚至欧洲的国际定期班列,为海峡两岸、东南亚和大陆东南沿海货物的集散提供更加广阔、高效的现代物流渠道。

3.2.2 借“互联互通”战略之势。借助中国与东盟、南亚各国“互联互通”战略的推进,打造临港商品交易平台,构建“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国际型物流服务体系,带动资源要素集聚。发挥厦门口岸的政策优势、口岸优势和海陆空便捷的物流优势,扩大东盟、南亚各国通过厦门口岸进出中国大陆的贸易和物流总量。

3.2.3 以创新对台合作构筑便捷通道。一是利用对台交流合作和台湾产业优势,开展两岸客货滚装运输、集装箱甩挂运输、海运快件等多式联运合作,构建大陆中西部对台商品和物流业务的中转基地。二是提升厦台合作“关港贸”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商贸和物流服务品质。三是提升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成效。

3.2.4 以多式联运通道拓展服务腹地。一是整合内贸航线资源,创新内贸航线运营模式,形成以远洋干线为骨干、近洋支线和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为补充的集装箱运输体系,提高集装箱中转比例。二是加快港口企业“走出去”步伐,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发展一批沿海喂给港。三是继续做大做强省内晋江、龙岩、三明及江西赣州、吉安等“陆地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港航企业、物流企业加强与江西、湖南、贵州、湖北、四川、重庆等腹地有关城市和铁路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中西部地区“陆地港”。四是鼓励铁路部门、航运企业和内陆企业加盟海铁联运业务,拓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市场。

3.2.5 以港贸结合提升物流量。鼓励企业依托厦门海、陆、空枢纽港,利用其资金、服务、信息以及节点优势,通过开展贸易代理、财务融资等业务捆绑货主,以贸易、资金业务为纽带,对上下游客户进行营销、扩大合作范畴,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贯穿贸易、融资、码头、仓储、代理、运输、配送等环节的综合商贸金融物流服务平台,提升厦门港口物流量。

3.2.6 以投资合作提升物流量。实施“走出去”的货源开发战略,推动厦门港口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利用其资金与人才优势,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股权投资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发展,控制上下游企业采购与分销货物流经厦门,增加厦门物流量。

3.3 应对“硬件”思维制约方面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统筹谋划、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物流资源规划、管理、运作机制,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强化集约发展,提升重大物流功能性设施利用效率。

3.3.1 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一是适应集装箱船大型化发展趋势,强化港口承接18 000TEU以上大型集装箱船舶的服务能力,提升厦门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地位。重点推进厦门湾主航道、海沧航道扩建工程,满足15万吨级集装箱船全天候通航要求。二是港口企业尤其码头企业向物流供应链服务转型,提升货源吸引力和稳定性。

3.3.2 尽快形成陆路货运枢纽。加快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建设,打造东南沿海区域公路、铁路货运枢纽,形成陆港功能和辐射能力,为海港、空港和对台物流打造通道提供支撑,成为厦门物流产业未来做大做强的着力点。

3.3.3 加强分级配送节点建设。面向闽西南,切实推进公共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配送网点等城际、城市配送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与商贸服务网点、居民社区的有效衔接;根据城市物流配送业务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规范物流配送车辆车型、行驶路线、停靠点、停靠时段等,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推进乡镇、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的配送网点建设。

3.3.4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优化。优化、整合集疏运体系,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提升厦门区域货运枢纽地位,打造全国乃至国际重要门户枢纽。

3.3.5 借势自贸区放大功能。统筹做好口岸物流与国内物流的国内和空间布局规划,借助自贸区的政策开放、金融创新和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功能放大,推动制造、贸易、金融与物流相互支撑和融合,做大物流需求,推动物流产业与国际物流接轨和转型升级。

3.4 应对“软性”服务乏力方面

发展物流不单是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软实力的提升。厦门市应给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即到厦门发展,能得到便利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有充足的需求,服务交易成本最低。带着这种理念厦门在提升软性服务水平,为现代物流业千亿产业发展打造良好服务环境方面,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3.4.1 加快服务环境建设,打好四个品牌。一是打好政府服务品牌。发挥廉洁、透明、高效的厦门政府服务,市区协同推进,形成发展合力。二是打好发展环境品牌。继续改善口岸通关、市场服务与监管,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三是打好政策扶持品牌。从“厦门需要什么、政府扶持什么”的角度出发,确实提高扶持力度,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适应经济和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增强区域竞争力。四是打好优质企业品牌。推动国企和优质民企在产业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带头创新、制定标准、转型发展、生成新型业态和服务模式。

3.4.2 以变革、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鼓励物流企业顺应移动互联的变革趋势,创新业务模式,走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鼓励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设计、物流云服务、网络金融、交易平台、跨境电商、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和产业集聚型企业落户厦门,激活和带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发挥一批大企业和重点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3.4.3 借自贸区政策创新之力发展。上海自贸区模式和实践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厦门应抓住建设自贸区机遇,整合特殊监管区,统筹特殊监管区与非特殊监管区的发展空间和业务联系,挖掘发展潜力,尤其要深入研究两岸自贸区的对接、整合与合作,以互联互通的思维在闽台创造更加便利的贸易通道、物流渠道。

3.4.4 创新对台产业合作机制。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推进两岸综合改革配套示范区建设,探索厦门自贸区与台湾“六海一空”自由贸易港区的对接,争取突破两岸通关模式最大便利化。推动两岸资本相互参与港口、航运物流建设和融合发展,创新厦门港与台湾港口“两岸组合港”运作,共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3.4.5 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建设物流服务集聚区。坚持改革创新,优化服务原则,强化总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政策、服务、环境,大力发展东南沿海区域高端物流总部经济,吸引物流企业采购配送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以及集成营运管理、质量控制、信息处理、资金结算等功能区域总部落户厦门。重点打造东渡、海沧等物流服务集聚区,吸引内贸航运、外贸企业、快递企业区域总部落户。

3.5 应对部门各自为政方面

厦门市物流发展管理职能政出多门,交通运输与物流管理体制分散,且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对此,在应对部门各自为政方面,需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3.5.1 统一物流组织协调体制。参照深圳、天津、宁波、成都等城市的做法,按照产业发展和政府服务规律,把分散的交通、港口、口岸等资源相关度高的职能部门统一为一个部门,借鉴成都、武汉的做法成立常设物流发展专门机构。

3.5.2 加强物流协调管理力量。厦门市虽然在国内较早建立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协调机制,但由于为非常设机构,无行政编制,力量单薄,而物流业作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一种新兴行业,工作任务繁杂,仅靠这种管理体制和人员力量难以实施有效的组织协调。建议增加编制、抽调专业人员,以扩大物流发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产业发展效果。

3.5.3 成立物流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的评定、考核提供支持;围绕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厦门物流业发展规划与发展瓶颈及对策、物流业发展热点问题等开展研究,为政府宏观和微观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发展现代物流產业协调小组办公室. 厦门市现代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Z]. 2016.

[2] 厦门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协调小组办公室. 厦门市航运物流业千亿产业链2014~2018年发展规划[Z]. 2014.

[3] 颜明旭. 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问题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谢守红,王平.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差异及影响因素[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9-78.

猜你喜欢
面临问题应对措施
探究高效实用措施 提高节水灌溉效率
漳州市对台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
营改增的新形式下施工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油气开发专业定员工作分析及建议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