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协同创新构建

2017-07-21 16:55王丽琛
文教资料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创业

王丽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从协同视角入手,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从协同创新背景出发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促进策略。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创新创业 服务体系

一、协同创新视角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三个部分内容,即“创新”、“创业”和“教育”三个部分。三者需要有机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协同创新”是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新形势下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知识流动,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至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意见的出台,可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对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工程、中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微观层面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经济正在实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高校如何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提出了目标。服务创新创业应该由外延式服务理念转为内涵式服务理念,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有效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促进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资源和成果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各资源之间,打破其壁垒,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主体作用,实现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科技掌握最集中的和人才汇聚最集中的结合点,培养和造就能够带领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的人才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高校实现培养人才任务的重要表现。

1.面向科学前沿的创新

高校要围绕国家急需的科技前沿问题依靠自身科学研究的优势,发挥学科特长,形成创新团队。高校内部要打破以往封闭的科研团队模式,从之前的以学院学科为主体,改为以区域、学校、学科为主体的新思路,形成以创新团队为单元的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主旨要以最新的科技前沿为导向,避免在某一研究领域相对薄弱院校的研究方向问题,这种模式的转变,能够满足創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需求。同时,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创新要求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从科技前沿出发,客观上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一项包含内容繁多,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将高校创业机构、大学生和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三者并重,形成协同体,三者都是重要的核心要素,学校服务于创新创业,以此搭建创新平台辅助大学生创业的模式,通过知识掌握的主体和技术拥有的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缜密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协同创新的整体性体现在大学生创新的功能和目标上必须是几个要素的叠加,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其中要发挥好高校服务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实现;二是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协同创新本质是:大学生、企业、政府、高校服务创新的团体或机构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促进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地位优势,并有效地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优势的充分发挥,加速高校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协作企业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有效发挥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作用。

3.协同创新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

协同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重点提升了高校所在区域的科技经济水平。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区域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协同创新整合多方要素,在文化上形成一种创业氛围,在形式上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在内涵上给高校研究领域的科技转化提供一种可能,更好地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

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促进策略

教育实践证明,高等教育总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无形中成为一种教育平台,既要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又要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在大学生没有出校门前,真正投入创业中,就给予足够的锻炼机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通过实践检验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得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支持,这样其创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气氛。

高效应充分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学校、社会和企业之间协同培养的模式,打破学校培养的单一模式。学校在这种模式中占有更主动的地位,要求教师更多地跟社会接轨,将自己研究领域与企业对接,将企业的资源带入学生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资源,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前提,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服务于创新创业,不断地把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与学生一起协同创业,带领学生在未出校门前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学校应该及时地构建与之匹配的组织机构和政策制度,结合社会、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2.深化创业教育改革,锻造学生的创业本领。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国外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学”专业,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还没有具体的报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高校服务创新创业的作用:一是要深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能带领学生进行创业的有经验的教师队伍。吸纳一批具有创业教育专业背景的老师组成一支专职或兼职结合的队伍。例如有经济、管理、财会、法政等专业老师从事创业知识的教学,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为创业“保驾护航”。二是从课程体系上入手,打破学分和专业间的壁垒。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通融”的可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例如打破学分的学时要求,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一定的学分,保证在学完必要学科的同事,能够在实践环节投入一定的时间。三是构建政府与学校协同创新的机制。学校要针对学科特点,在所在区域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总结的同时牢牢抓住能够利用的各种资源,积极地与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沟通,改变高校在实践教育上的单一性。构建一套能与时俱进并有延续性的服务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教育效果。

教育评价体系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构建一套适合于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这套评价体系时,应该考虑加入学生及第三方的评价主体。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及政府等多方面公正、客观的教育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平稳发展的基础。高校要逐步构建更完善和标准的创业服务体系,深入拓宽创新创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等一系列途径,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效果,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

[2]张园.以协同创新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

[3]张园.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

[4]徐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创业教育与政府、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4(11).

[5]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6]邵焕举.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促进机制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3下).

项目:天津市教委2017年度重点调研课题(JWDY-20171025)。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创业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