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科目改革下的分层走班制

2017-07-21 08:31李臣
文教资料 2017年13期
关键词:分层走班新高考

李臣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摘 要: 分层走班制是新高考改革实现科学选才的教学模式,新高考科目改革的同时需要保持走班的“流动性”,因而“捆绑式分层走班”是今后新高考科目改革的有效选择。“课段式课程表”与“捆绑式分层走班”的耦合协调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同时是美国高中课程表模式应用在新高考科目改革的一次大胆的探索。新高考科目改革应确立教学“供给侧”持恒且有所异的原则,杜绝分层教学的异化倾向及“权力寻租”现象,保持青、老年教师的层级流动性,尊重并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是新高考科目改革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 新高考 分层走班 捆绑制 课段式课程表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试点浙江和上海已实施有两年多的时间,其他各省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即将实施。例如,2017年4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3模式”。辽宁省于2016年4月1日颁布了《辽宁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逼近,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变化也被提上了日程。笔者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探求试点新高考科目选择下的分层走班教学形式的改革,并为各省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提供前期性的方案设计。

一、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时代性、流动性及新应用

新高考科目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1]。分层走班制是实现新高考科目改革总目标的必由之路,走班制(no-graded-instruction)起源于美国,翻译为“没有年级等级的教学”,从这个层面上说,走班突破了年级的界限,考虑了个性发展的差异,有分层教学的意义。另一种翻译是“非固定的班级”,即学生上课不再局限在固定的行政班上,而是流动起来[2]。

(一)分层教学的“时代性”

基于大工业生产时代对于批量人才的需求,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契合当时生产模式,而当代工业生产4.0模式的到来对于智能化的标准越来越高,这对新高考下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新的时代诉求,更是和尊重个体差异化发展基本要求相一致。分层是依据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解决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情况,分为ABC三层,A层为拓展层,B层为提高层,C层为基础层。但仍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不是分得越多越细越好呢?当然我们不能把分层轮流为传统教学中的快慢班,分层的标准是:细化两端、泛化中等、弱化基层。A层的学生分为A1和A2层,将C层集中到B层之中,这样将近一半以上的同学处在可以上升到A层的系列中。老子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直言之,如果分层太极端化,就容易使强者越强而弱者越弱,形成“马太效应”,因此分层的实践应该遵循标准。

(二)走班教学的“流动性”

“流动性”的特点是基于“无固定班级”的情况,也是更好地实践分层教学的要求。首先,走班教学的“流动性”是必要的,学生不应该长期待在一个层内,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进步与否进行上下级的流动。但流动的时间应该以多久为一个频点?每次流动的人流量是多少呢?基于分析试点学校的实践数据,各个试点学校一般都是月考结束后,根据成绩的进步与否在各层进行15%左右人数的流动,这样使得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可以实现流动。

(三)分层走班制的新应用—“捆绑式分层走班”

分层走班教学是将分层和走班结合起来,实现分层内的流动走班,在新高考科目六选三有20种的情况下,既要分层又要走班无疑将加大走班的频度,这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时“捆绑制”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所谓捆绑就是将几个分散的个体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单元。“捆绑制”用于教学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其中在教育领域中,有些学校也在尝试“捆绑式评价”、“捆绑式”的小组学习模式。那么,在新高考即将实施的今天,“捆绑制”可以应用于分层走班的教学形态之中,将有利于减小走班的规模,提高走班的效率。

“捆绑制”的做法是将5个教学班组成一个行政班,5个教学班可以选取A1和A2,还有三个平行的B班作为一个行政单元,这样5个教学班就不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一个点,这样学校的管理力度一下扩大到了5倍[3]。其次,学生在层与层之间流动时,总归处在一个行政班级之下,行政管理的老师不变,一个行政班级的学生熟悉,学习氛围熟悉,不会产生不适感。同时,走班制面对的最主要问题表现在行政班的消失、管理的缺失、班级文化凝聚力差、学生没有归属感等方面,而“捆绑式分层走班”使得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学生无论走班还是分层的流动都不会离开行政班的大家庭,不会成为走班下的“游魂”。

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新设计

高一年级上学期根据学生的月考成绩等完成A1、A2、B层的分层,选课是从高一的下学期开始完成选考组合。如下图所示,笔者查询了试点新高考改革实施情况资料,根据调查数据总结出组合的趋势如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选择比例最大的是理化生,其次是政史地,虽然上图只选取了前七个排序的组合,但是化学在选取比例中占的比例最高。由于选择的组合太多,试点对课程教学探讨了多种模式,有分层走班、选师走班、分科走班、分项走班、网络走班等。浙江和上海试点教育基础能力在全国来说处于绝对的经济优势,因此它的课程经济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尤其是网络课程在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样式。但是试点选考组合的比例趋势对即将在2017年和2018年秋季实施新高考方案的省份来说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因此,笔者根据试点组合选取比例,结合上述课程与教学模式,具体细化出如下设计:

(一)“分层走班”和“非走班”相結合进行

首先分层是必要的,这也是新高考改革中“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不论所在班级走不走班都要实现分层,首先由5个层级的教学班组成一个行政班,即A1、A2、3个B层。“非走班”班级:必考科目不走班,即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走班,固定在每个层的行政班级内;选考组合的前两名不走班,即如上图所示的“理化生”和“政史地”组合不走班,因为这部分选择的人数较多,缓解了一大部分走班的压力,更好地实现了分层;将单科选择最多的统计出来,如上图是“化学”这一学科,将其进行分层,“化学”这一学科不走班。这三个步骤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较大人数的固定,缩小了走班的规模,减轻了教室等的使用需求。

(二)“课段式课程表”引入“捆绑式分层走班”

课段式课程表起源于美国,又称连续教学时间表,它是以课段为时间单位而非课时为时间单位,课段具有非固定性的特点,更多的是1至3个课时的组合,一堂课的时间在90分钟左右。它发轫于1994年《时间的囚徒》这篇文章,认为课程的时间太受阻碍而缺乏灵活性[1]。课段式课程表已经在美国的许多州广泛应用,主要集结于高中阶段。它和中国的“连堂课”非常类似,这种课表适合专题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溢出效应”,引导勘探出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地利用有效的时间。

1.新高考科目组合下的课段式课程表

如图所示,以选课科目中的“物理、化学、地理”的组合为例:

2.引入“课段式课程表”的优点

首先,课段式课程表的安排在走班中的优势显现出来了,走班的学生可以在走班的班级中长效学习,在一天八节课的有效时间里,降低了走班发生的频率,提高了学习效率,降低了教师流动的频率,尤其对于六选三的课程流动频率降低意义重大。

其次,课段式课程有利于A层次的学生深化知识点,延伸出高度。B层的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对学科的兴趣,理解问题的时间延长,巩固记忆,适用于捆绑式的分层走班教学。同时减少学生走班的浮动,“在途中”的状态大大降低,校内空间和时间得到有效利用。

3.“课段式课程表”的“溢出效应”挑战高效课堂

除上述优点外,“课段式课程表”带来的“溢出效应”对学校教学提出挑战,“溢出效应”最早是由阿罗提出,它一直被应用在经济学领域,是指事物一方面的发展带动另一方面的发展,会有活动预期之外的效益,这种效益往往是主体得不到或意料之外的。近些年,教育领域的“溢出效应”经常用来研究高等教育及教育人口学、教育经济管理方向,而课程与教学方向的研究甚少。在课段式课程下,“溢出效应”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挑战,虽然收获上述诸多效益,却面临教学时间如何有效延长的问题,因此,90分钟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

(三)“捆绑制”行政班的优势利用

“捆绑制”的行政班级一方面利于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早晚自习是有固定的行政班级的,因此早晚自习的班主任便于检查学生的学习动态,更重要的是使得那些利用“走班”钻空子逃课的同学无处可逃。但考虑到由于行政班的单位容量,行政班主任管理5个教学班的困难,行政班主任可以下设5个“辅助班主任”,这5个“辅助班主任”在每个班级内产生,由走班压力较小的语数外老师担当。

三、分层走班的“供给侧”原则应避免异化

根据新高考科目选择的宗旨,应该对课程教学重新进行审视,新高考科目改革下的教学模式应符合“供给侧”持恒且有所异的基本原则。所谓“供给侧”指的是教师教学供给要素持恒,但又有所侧重和区分,这里主要是针对分层教学的A段和B段教师的教学要素的难易程度而言的。“供给侧”的要素应注意避免以下两个异化:

(一)异化为“权力寻租”

由于捆绑式分层走班的流动性,学生在A1、A2、平行B层中流动性较强,A层教师往往容易形成权威的代表,这就为顶层设计的老师留下了较大的“权力寻租”空间,A层教师课外“补课”现象成为漏洞,难以保持教学的公平。

(二)异化为青、老年教师比例失衡

近两年由于新高考改革,试点内的新青年教师的比例已经同比增加20%,同比天津、北京等地的教师招考数量也呈现同比增长趋势。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被放在低年级,或者往往被放在B层,这就导致学校内“供给侧”要素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0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2014-09-04.

[2]荣维东.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兼论美国中学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J].全球教育展望,2015(3).

[3]冯文全,吕瑞香.论分层走班制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7(3).

猜你喜欢
分层走班新高考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谈分层走班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浅析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太平路中学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必修课“分层走班”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