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科技园平台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7-07-21 11:45王俊松王岚
文教资料 2017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王俊松+王岚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目前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职科技园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Java Web 应用开发》课程建设为例,详细说明了以高职科技园为平台的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思路及具体实践。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模式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借助于企业的力量,立足企业的真实需求,高职院校才能在专业建设上有所突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案例资源的引入。校方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引入企业案例进入课堂,教师消化企业案例,对案例进行恰当的裁剪,然后将企业案例运用到教学中。第二阶段是企业兼职教师的引入。学校从典型企业中遴选兼职教师,并将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引入课堂,由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指导工作。第三阶段是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校方与产业链上游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教学工作,为下游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企业由于其自然属性,和高校的教育事业的公益化特征不同,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高。而高职科技园的出现,对于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局面创造提供了可能,也为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以高职科技园为平台,将企业引入校园,校企双方以合作项目或合作实体为基础进行合作,企业方可以获得人才储备和各类资源,学校方可以将兼职教师引入课堂,形成互惠双赢的局面。

学校推进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校企合作的真正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的《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为例,阐述高职科技园平台下开展校企合成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一、课程现状介绍

《Java web应用开发》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的早期已经完成了项目化教材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工作,但是由于课程所对应的软件开发技术发展迅速,原有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同时该课程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软件研发能力和大型Web应用软件的实践经验,而校内任课教师往往很难胜任这样的任务。经过分析发现,《Java Web 应用开发》课程建设过程中目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技术发展要求课程内容更新。

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技术发展迅猛,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人员,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当前的主流应用技术和开发工具。在早期课程开发中主要涉及JSP/Servlet/ JavaBean等技术,而随着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企业还要求掌握Struts/Hibernate/Spring等框架技术。因此如何快速響应企业需求是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的挑战。

2.与课程相关的软件项目的规范化。

原来课程内容选择的项目案例与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仍然存在差距,由于没有企业工程师的参与,项目源代码开发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参数命名、变量命名、类命名、属性命名及编码规范等。因此,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团队,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中遴选合适的项目作为备选素材,对该项目进行剪裁从而提出适合课程教学的要求。

3.原版教材不能满足需求。

着眼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目前选取的教材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以遴选的企业案例为出发点,课程团队需要对原有教材进行改版。改版的目标一方面是增加关于新技术的介绍,将需要介绍的新技术融入项目案例中,另一方面对软件项目的编码进行改进,增强编码的规范性。

4.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但是缺乏师生互动。

早期课程建设中虽然完成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得课程的各类电子资源,但是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缺乏互动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只是简单下载,无法体现在线学习的优势,教学效率较低。

5.缺乏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教学。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工程师拥有的一线的软件开发经验对于在校学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由于之前学校与企业并没有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企业工程师无法进入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无法了解真实的软件开发场景。

6.课程考核不合理。

原有的考核缺乏过程考核元素,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而课程的真正目的是考查学生在过程中对于具体开发技术的掌握,需要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给予指导,达到课程目的。

二、课程建设思路

通过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得到该课程的建设思路。

1.通过对科技园内的典型软件企业进行岗位分析,明确目前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获取Java Web开发应用领域的具体需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选择典型企业的项目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裁剪和优化以适应课程需求。

3.以优化后的案例为基础编写、修订教材。

4.完善和优化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库、案例代码及项目开发文档。

5.引入典型企业的项目开发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模拟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组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对未来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境具有直观感受。

6.探索基于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发挥评价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在案例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实施

1.专业调研获得真实的、当前的企业需求。

以入驻科技园的软件企业为研究目标,调查Java软件工程师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为确保课程改革的方向符合行业发展需求,通过访谈、调研等形式对其他典型企业的Java软件工程师开展专业调研,并形成专业调研报告。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使市场、技术的发展反映到课程的建设上,必须对当前的相关岗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得到规律性的东西,指导教学的实施。专业调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从各大招聘网站获取数据,分析Java软件工程师对于Java Web开发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包括JSP,Servlet,JavaBean,JDBC,Struts,Hibernate,Spring,Tomcat,Weblogic,Websphere等。

(2)回访毕业生,了解软件技术(Java)专业毕业生目前从事岗位与Java专业课程的支撑关系,并分析专业课程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的影响。

(3)走访入驻科技园软件企业及其他相关软件企业,分别包括大型软件企业(规模200人以上)两家,中小型软件企业五家,了解公司对学生专业课程的需求。

通过调研,我们决定在这门课程中主要完成SSH框架开发技能的训练,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以Struts2框架作为重点。

2.教学研讨获得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专业调研,邀请科技园入驻企业的软件行业专家对课程建设给出意见,专任教师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等形式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研讨前提前准备资料,并将电子材料分发给具体的参会人员,让参会的专家可以事先了解课程建设现状;研讨会中鼓励与会人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最终总结形成课程内容体系。

3.课程案例选择确定课程实施的载体。

在企业教师的参与下,依据课程内容体系遴选合适的企业项目案例并针对教学进行适应性修改。案例的选择对于整个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需要把握案例的难度,将知识点渗透到案例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开发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具体实施时,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企业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修改。目前课程选用某入驻科技园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并完成案例的裁剪工作。

4.課程资源建设。

引入典型企业的项目管理文档和开发文档和编码标准与规范,其中开发文档包括软件项目需求文档、软件项目概要设计文档、软件项目详细设计文档,项目管理文档包括项目概要信息、项目计划表、日报表、错误一览表和项目总结报告等。编码标准与规范给出了企业的编程规范和要求。依据这些文档和规范对原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了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文档和规范对原有的项目案例进行改写,改进后的项目案例更符合企业标准,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真正的企业需求。

(2)依据改进的项目案例,重新编写教材,根据调研的需求,教材中增加了Ajax和Struts2框架的内容。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了教材案例的编写,为教材的出版贡献了力量。

(3)完成了课程相关的一系列教学资源的创建,包括教学PPT、授课计划、教案首页、试题集等。

(4)完成了知识结构图和微课视频的制作。其中知识结构图是对课程核心知识的提炼,并以图形形式给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针对核心知识点分别制作了微课视频。

四、课程改革总结及展望

以科技园为平台,校企共建课程成为可能。充分发挥科技园入驻企业为课程改革带来的优势,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形成校企合作良性互动。课程团队吸收企业开发和管理经验,将“项目化教学”思想贯穿到课程建设与实施中。课程组在进行“项目任务”设计时,充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课程组将专业知识讲解、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提高有机结合,但是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协调一致、统一部署,才能真正使得课程改革获得实效。以下是课程改革未来努力的方向: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引入更多的企业资源。

一方面解决课程改革的难题需要我们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引入更多的企业资源,包括企业的案例、企业工程师,甚至是企业的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与学校的目标不可能完全吻合。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主体仍然是教师,需要对企业资源进行本地化改造,以满足具体需求。

2.优化课程体系,满足改革需求。

课程改革解决了一个点的问题,但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将课程放到课程体系中综合考虑,优化课程整体体系,才能最终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3.实施针对性教学。

软件开发工作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娴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就读于该专业的某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给教学实施带来困难。根据调查,某些学生很难按照要求完成系统的开发任务。如何针对这部分学生针对性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永顺,贾磊,姜鹏.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行机制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1).

[2]杜洪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6).

[3]陈哲.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Web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5).

[4]翁幼珍.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科技园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SJG375)。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