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中的作用及实践

2017-07-21 15:35荆洁兰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外宣翻译

荆洁兰

【摘 要】本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英语”进行研究。探讨如何用既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又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外宣翻译)。

【关键词】中国英语 陕西民俗文化 外宣翻译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15JK1299);西安工程大学“校社哲项目”(2016ZXSK43)。

引言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以下称中国英语)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此话题颇受国内外学者和公众关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应该是众多世界英语变体中的一种,如同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一样,是一个普遍的但又存在争议的语言变体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但笔者在资料收集中却发现,关于中国英语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并不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并不深入。

目前,对于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定义学术界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学术界公认的,这一概念最早是1980年由葛传槼先生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提出的(葛传槼,1980),并对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和中式英语(Chinglish)进行了区分。黄金祺区分了汉化英语(Chinese 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glish)(黄金祺,1988)。贾德霖提出受到汉语影响的“汉式英语”(Sinicized English)(贾德霖,1990)。汪榕培则将中国英语定义为 “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汪榕培,1991)。而李文中却认为,中国英语不是仅限于在中国使用,而且英语中有一定数量的词源于中文,并已经成为英语的一部分(李文中,1993)。谢之君并不赞同李文中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干扰性英语变体(Interferential English Variety),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没有根本的差别(谢之君,1995)。贾冠杰、向明友分析了中国英语的存在和现状(贾冠杰、向明友,1997)。国外的学者们也关注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而他们普遍采用Chinese English这一表示方法。1986年,Todd从音系学、词汇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对中国英语进行了研究, Bolton(2003)详细地追溯中国英语从17世纪开始直至当今的发展历程。但是,他们都未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加以区分。本人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存在差异的,因为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是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它在遵守英语语言语法规则的前提下,传达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民俗文化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据《2013年-2017年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尽管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的确立与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一直都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俗文化的传播。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和前期研究发现,陕西省内的广告宣传标示语、旅游景点翻译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翻译等都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翻译,目前的研究仅仅是从翻译方法入手,而未能真正从语言文化本身出发。

本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中国英语研究。探讨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同时又最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真正做到推动陕西民俗文化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传播出去,增强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流,正确地用英语来表达我们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风貌、美食美景,传播陕西地区文化,推进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英语与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笔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契机下,从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的角度出发,进行中国英语研究。探讨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语言语法规则及表达习惯,同时又最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来进行陕西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

1.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包含以下特征:第一,作为一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是遵守英语语言语法规则的;第二,它的适用范围与其他的英语变体一样,不只是局限于中国国内,而是世界范围,是传达中国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媒介;第三,由于遵从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中国英语体现中国的文化、语言和思维的独特性,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国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

中式英语则是遵从中文的语言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将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之中,而说出或写出不符合英语语言表达习惯的畸形英语。

2.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对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陕西民俗文化的正确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树立中国的正面国际形象,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助于陕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在外国受众心中树立正确客观的中国形象,弘扬和传达我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推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3.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中国英语教学一直倡导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但只是片面地强调目的语,却忽略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因素,导致英語学习者学了多年英语却无法正确地,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国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更加强调中国文化的学习,而中国英语的研究则为这一改革提供了较为全面且更加正确的教学材料。当下的英语教材和课堂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应当适当增加中国元素。从而在英语输入的前提下,也能实现英语输出,更好地体现语言、文化、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促进对外宣传和交流,遵守国家的语言政策。同时也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思想教育和讲政治的有力手段,从而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具备广博的中国文化知识及熟练英语技能的英语学习者。endprint

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实践

关于中国英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实证定量的研究不多。我们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中国英语语料库,从而使中国英语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解释性。本研究拟采用:文献检索分析、问卷和教学实验等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文献检索,综合国内外文献,包括国内文献(涉及陕西民俗文化的书籍、报刊、广告标识语、旅游景点、餐厅等地方的翻译)以及国外文献(涉及陕西民俗文化的书籍、报刊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第二阶段进行问卷调查及教学试验:运用不同方法(采用中国英语或其他方法)翻译陕西民俗文化,分别请本国人和外国人选择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译文。并在传统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英语的学习,用实验论证不同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得出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肯定中国英语在陕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传播功能。并探讨正确使用英语来表达我们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风貌、美食美景,对陕西地区文化的传播和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结束语

本文从语言文化角度出发,充分肯定中国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将中国英语研究应用于陕西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之中,真实地传达本地民俗文化,在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和增进他国人民对陕西及其文化的了解的同时,带动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陕西地方文化从丝路经济带新起点“走出去”。同时,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及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英语的研究可以为同行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Bolton,Kingsley:Chinese Englishes: 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葛传槼:《漫谈由英译汉问题》,《翻译通讯》1980年第2期。

[3]黄金祺:《当肯定“西译汉化”现象的积极面——兼论“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翻译》1988年第1期。

[4]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6]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年第1期。

[7]高一虹、许宏晨:《英语变體态度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年第6期。

[8]战菊、李菲:《中国英语的本质、根源及发展——基于语言变异理论的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3期。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外宣翻译
英国权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剖析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将“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