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市窑洞风貌的保护与再生策略

2017-07-21 09:09郭贝贝吴昊李一清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窑洞

郭贝贝+吴昊+李一清

【摘 要】延安是黄土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国红色政权的发源地。窑洞承载着红色革命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对中国革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延安宝塔山城市风貌保护规划设计进行阐述,探讨了陕北地区生土窑洞民居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保护性规划的实施方案及措施,进而提出针对陕北地区生土民居的保护性规划原则。

【关键词】生土民居建筑 窑洞 保护性规划

2012年陕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政策处软科学研究项目“陕西民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2KRM29)。

延安是中国红色革命圣地,孕育了中国第一代革命者,是无数革命先辈的“心灵圣地”。而窑洞承载着红色革命文化的衍生与发展,与中国革命相扶相依,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价值。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传统的居住形态,也是延安城市风貌的重要表现,它反映出人们对黄土高原的独特情怀。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建设使悠久的文化遗产遭受了严重破坏,传统人居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延安,城市建筑特色逐渐陷入趋同化、单一化的格局。宝塔山是延安的城市背景,是延安城市面向世界的窗口,如何以寶塔山窑洞形象为依托辐射周边,形成延安城市特有的城市建筑风貌,是延安市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延安城市窑洞依山势而建,因地制宜,完美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是就地取材、节能节地的低碳建筑典范。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旧式的窑洞因日益破损、设施落后,已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窑洞居民开始无休止地对其进行加建和改造,使得原本融合于山体的窑洞群体被新式的砖混平房所替代。山体形象遭到损毁,也失去了以往和谐质朴的整体面貌,(图1)因此,整治宝塔山、整治窑洞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延安市政府牵头,针对宝塔山风貌进行复原性保护,并将随意加建的砖混平房及设施进行拆除,保护原初的山体窑洞景观,修复残缺破损的道路系统及完善山体基础设施,恢复宝塔山的本来面貌,恢复延安城市一个纯净的山体背景。

延安市生土窑洞的发展瓶颈与制约因素

根据2007年建设部“北方寒冷地区农房节能技术研究”课题调研统计,在北方多个地区发现传统民居正在被千篇一律的“新式住宅”所替代,这种新的建筑模式大都相互模仿,各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痕迹几乎没有留存。在延安,这样的问题也比比皆是,生土窑洞民居在当今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浪潮下,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以项目所在地——延安市宝塔山区为例,依据延安市政府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居民希望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中,并且以年轻人居多。与此同时,没有经济实力购置楼房的居民开始对老窑洞改建或加盖,造成大量做工粗糙、质量低劣的砖混结构房屋随处可见并相互效仿。(图2)。尽管窑洞有极高的存在价值和鲜明的特点,但作为一种居住形态,的确有它的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研,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问题急需改进。

1.窑洞的安全性问题

生土窑洞靠山修凿,用黄土、砖石建成,正常情况下是依山势走向成排而建,是一种使受力传递到拱形和侧墙的单体受力模式,所以,连排形式窑洞是一组相对静态的有机体。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黄土和砖石所建造的窑洞没有钢筋混凝土那样的抗拉性,在较强的震动下抵抗力较弱。如果发生地基下沉,就会导致因横向拉伸性差而连带旁边窑洞一起变形甚至坍塌的后果,因此抗震问题就成为生土窑洞的一大缺陷。另外,窑洞坐落位置和排列形态形成高低落差、深浅不一的排位,让排水没有稳定的走向。当土层的吸水量过大时,会导致土层土质松软,引发窑洞坍塌。

2.窑洞室内空气循环与采光问题

延安地区窑洞群落大部分向阳修凿在天然土崖上,窑洞内空间深度一般可达6米至10米,宽度3米至3.5米,高度约3.3米。但由于门窗小、采光不足、洞尾无法开窗,使外界空气无法对流,加之土层本身有潮气,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潮气过重、通风不畅等一系列问题。

陕北延安生土窑洞保护的常见措施

1.应利用现代科技解决难题,合理规划窑洞院落分布,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改良窑洞群落,将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与生土窑洞结合。以本文涉及方案为例,建立有机的拱形混凝土窑洞框架体系,外拱面上作整体防水处理,在地势适合区域联排窑洞搭建的条件下,这种连体框架结构可使得单口窑洞在地基发生下沉时,保持整体联排的安全稳定性,解决由于山体滑坡及土层塌陷而导致的窑洞横向拉伸性差和主体架构不牢固等安全问题。

2.对窑洞内部由于自身结构导致的通风不畅及采光差的问题,应建立配套设施,有效利用陕北地区太阳辐射充足的优势,安装阳光折射板、太阳能热水器等光伏产品,改善室内光线及温度,再如室内安装通风系统,来解决换气问题。(图3)

3.针对窑洞的渗水、漏水问题,以片区为单位建立排水沟网,依据山体结构与居住分区建立主次排水沟体系,采取暗沟排水法,用混凝土结构布置钢筋框架,极大增强了主体的韧性,从而避免局部受力不均而导致其他部位开裂,破坏顶部的防水系统。该模式需依据窑洞院落的自然布置进行片区式汇集,建立每家、每户的排水管道,使每家、每户的排水汇集于支管,再流向总管沟,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才能有效。

生土窑洞环境保护与再生原则

宝塔山作为延安城市的重要象征与标志,也是延安城市窑洞群落的主要汇集处,其自身的城市符号特征鲜明突出,形成延安市特有的城市建筑风貌。目前,宝塔山主体区域是以宝塔山为核心向南直线延伸1.5千米处,自然山体形成五个向内凹陷处,蜿蜒起伏,道路体系错综复杂。从宝塔山至山体最南端沿山路约4.5千米,宝塔山底部向南0.3千米处之间山体坡度较缓,便于修建窑洞,因此,该区域是窑洞群落集中分布区。其外部都建有面积可观的院落,院落高低错落,有些底层窑洞的屋顶恰恰是上部窑院的院落,少数院落之间可以相互连通,便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endprint

近些年,山体居住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宝塔山这一美丽的城市背景也逐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目前,延安市政府牵头开始对宝塔山的整体形象进行保护性复原规划。项目以宝塔山为核心,逐步向南延伸。笔者现结合该项目的再生与保护情况,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1.整体性环境复原

整体复原工作是保护性再生的第一原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策略。要整体把控各种影响因素,针对新建及修复的窑洞应严格服从于整体窑洞的脉络,主要是对山体内有价值的窑洞院落及其植被进行合理保护,让现有院落得到最大化的保护和利用。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首先,拆除山体内违章建筑及设施,保护及修复原有窑洞,还原宝塔山真实原貌。加固原有窑院,运用现代技术,修旧如旧,恢复其原始性。

其次,整合與梳理窑院的空间层次。一方面对于距离较近的窑洞院群落实行院与院相互串联;另一方面对有落差的院落搭建台阶,利用高低层次增强空间变化。使宝塔山以南0.4千米范围内的窑院空间布局错落有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增加空间层次感。

最后,保护及完善山体植被体系。主要是从宏观上调整,结合实地考察,提出相应的整治办法,对于不具备施工条件的“疤痕”可以种植攀爬类的植被,通过专业搭架引导,可以快速地覆盖创伤面;针对少量有安全隐患的“创面”,可以用砂岩块修建护墙进行保护与加固;在窑院内部种植树木进行遮挡,尤其以当地树种为主,确保山体远观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效果。

2.加强城市地域性建筑保护的意识

积极宣传对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从百姓中出发,才能在根源上提升该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发展与红色革命相关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相关区域的配套服务设施,鼓励当地民众发扬全民性参与保护的精神。在政府的相应调控下,能使窑洞居民得到延安旅游文化所带来的相应经济效益,更有利于坚定民众对于窑洞环境保护的认识。

3.合理利用现代科技

在大力宣扬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同步实施科技的应用,通过对旧窑洞改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项目规划运用科学方法综合分析,结合多学科专业团队共同合作,利用现代施工手段完善山体基础配套设施。

首先,对问题最大的道路系统进行全面整体的改良,为了确保游客及居民的人身安全,应加强路面开发、铺设护栏;对路面宽阔的区域可适量设置休息座椅及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并在人流聚集区域配置背景音乐,可适当修建公共休息及服务性场所,满足人群聚集区的休闲和观光考察的基本需求。

其次,完善照明体系。宝塔山依据山体走势,应在适当区域有针对性地配置照明灯具,满足人们夜间安全出行的需求。对于道路、院落及围墙、窑脸、公共休闲区等区域应重点规划,这样既能保证夜间出行的安全性,又美化山体全貌轮廓,使之成为延安市城市风貌的代表。

结语

本文以延安宝塔山城市风貌建设项目为例,对延安市生土窑洞建筑的共性展开描述,并得到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发展趋势。结合项目,对该地区生土窑洞建筑群落的保护与再生提出具体的可实施性策略。即在原有的建筑体量和尺度基础上,探求窑洞建筑在山体环境下内在的存在方式。使窑洞建筑融于山体之中,依附于山体,顺应环境的承受力,不能一味主观化、效果化,导致不可逆转的破坏。只有在复原的基础上再生,才能保留和延续原有的空间秩序,既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不破坏整体环境,最大限度与环境之间形成了融合关系,形成延安特有的黄土高原村貌与地貌,并达到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环境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徽:《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窑洞地坑院营造技艺》,2013。

[2]任文主编:《红色延安口述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吴昊主编:《陕北窑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郭贝贝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陕西西安

吴 昊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陕西西安

李一清 西安外事学院环境景观系 陕西西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窑洞
窑洞之光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陕北窑洞民居风采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大西北的窑洞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地坑窑洞的蜕变: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洞环境艺术改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