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锔碗”现象的思考

2017-07-24 16:12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新石器陶器

乔 婧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191)



新石器时代“锔碗”现象的思考

乔 婧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 100191)

“锔碗”是指将破碎的瓷器、陶器等器物锔合在一起。事实上,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6500年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就已经出现了将破损的陶容器修复后再使用的情况。尽管当时不可能将陶器“锔”合,但是无论是从对陶器再使用的理念上讲,还是陶器的修复方式上讲,都和现代锔碗惊人的相似,为了便于表述,本文称其为新石器时代的“锔碗”现象。

1 新石器时代“锔碗”现象的观察

新石器时代陶容器的修复再利用的现象,一直以来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只有张智尚在其研究残陶再利用的文章中对这一现象有所提及,但未深入论述①。事实上,新石器时代的“锔碗”现象并不少见。

图一 半坡博物馆陈列的宽带纹彩陶钵

如图一所示,西安半坡博物馆陈列的陶钵就是一件修复后再使用的陶器。推测其修复方式应当为:在陶钵裂缝的两边各钻一个孔,将陶钵拼合后,使用辅助材料把两片固定后再使用,这种陶器修复的方式同现代锔碗的修复方式非常的接近。但是,当时究竟是使用什么材料将陶器固定还没有定论,推测应当为麻绳之类的绳索,这样修复的陶器尽管不能再盛装液体,但是可使用的范围仍然很大,所以这样修复的陶容器很常见,但却很少会被注意到,主要是由于考古学界对这种现象并不重视。

考古发掘是一件漫长而枯燥的过程,往往一个遗址的发掘就会经历很长时间,发掘后的材料又需要经过整理,发表发掘报告后才能被大家看到。受限于考古发掘报告的篇幅,报告一般更注重于器物本身的描述,对使用痕迹很少阐述,没有使用痕迹的描述,这种“锔碗”现象当然不会被注意到。近年来学术研究逐步深入,学识研究思维逐渐转变,一些考古发掘报告中才会对使用痕迹有所提及。例如:杨官寨遗址发表的彩陶钵,不仅绘图时绘制了钵的裂痕和两个钻孔,并在报告中写出“腹部有一对钻孔”②,这显然也是一件修复后使用的陶器。尽管发掘报告中对钻孔有提及,然而如果不是特别注意这种“锔碗”的现象,则很难将其与锔碗联系起来。张智尚在其论文中就注意到,并阐述了这一现象,但其研究的是二里头时期的陶器,这个时期远远晚于仰韶文化时期。前文中提及的半坡遗址、杨官寨遗址均为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现在的西安地区,而位于内蒙古南部的王墓山坡下遗址同样是仰韶文化的遗址,也有“锔碗”的器物发表③。可见,在仰韶文化时期,这样的“锔碗”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2 仰韶文化时期“锔碗”现象普遍的原因

仰韶文化时期,修复的陶器大多数为细泥红陶,这种陶器的特点是,胎质细腻,硬度较高,能够在器物上进行操作,这与陶器制作技艺的提升有很大关系,所以仰韶文化时期较为坚硬的细泥红陶为“锔碗”技艺的使用提供了前提。也就是说陶器制作技艺的提升,使得陶器具备可以修复的物理属性。

另一方面,细泥红陶制作精良,在选料、陶土的淘洗等一系列的工序上都更加的耗费人力,所以细泥红陶在当时应当为较贵重的陶器。相比于陶器的生产,修复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非常的小,所以古人很容易倾向于将陶器修复后再使用。

以上两个原因就导致了“锔碗”这种现象在仰韶文化时期非常的普遍。尤其是第二个原因,很容易被人理解,更容易被人忽略,以至于“锔碗”被当做了一件小事,并未被研究者重视。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件小事反而更应该被重视。

3 新石器时代“锔碗”现象的意义

相对于考古学更重视的器物本身所能体现的社会发展水平,“锔碗”体现的是人类行为,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人类的学科,研究人类行为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出现在6500年前的“锔碗”这件小事,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的中国。尽管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碗的需求越来越少,但不可否认现代人对锔碗的理解与6500年前的古人类没有区别,更使人惊叹的是就连修复的技艺都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本质没有发生改变。可见,尽管没有著书立说,但在“锔碗”这件事情上,必定是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而“锔碗”这件事也不见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之中,所以,这样传承下来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民族血液里的DNA。

在文化界大叹中华文化受到冲击的今天,更是我们需要反思什么才是历史真正留下来的遗产。不是什么奢华绚丽的文物,而是在文物背后质朴的人类行为。“锔碗”这样一件小事就这么在大家的忽视当中传承了数千年,而他还将继续传承下去。也许这件小事还会被忽略下去,但是回头一看就会惊讶的发现,这件小事已经穿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伴随我们走到了今天,这件事远比上古传说和文字记载的历史陪伴我们的时间久远。再思考这样行为的时候,就会发现正是这样的人类行为将我们和几千年的历史连接在了一起,展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明得以薪薪相传的关键。

注释:

① 张智尚.残陶再利用现象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02):87-89.

② 王炜林,张鹏程,袁明.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1,(06):16-32.

③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岱海考古(三)[M].科学出版社,2003.

乔婧(1982-)女,河北邯郸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石器商周考古。

K871

A

1672-5832(2017)07-0130-01

猜你喜欢
北京联合大学新石器陶器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前史时期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陶器制作技术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从校址变化看北京联合大学办学理念的变迁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
岗位需求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其缺口分析
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以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为例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