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灭一国”的唐朝县令

2017-07-24 15:59
新传奇 2017年22期
关键词:使臣天竺使团

“一人灭一国”的唐朝县令

在唐代众多的使者中,王玄策令人印象深刻。他4次出使天竺(现印度),在青藏高原和尼泊尔都留下了痕迹;他曾向友邦借兵攻打摩揭陀国,缔造了百姓戏说中“一人灭一国”的传奇。

小县令出使天竺

关于王玄策的“成名史”,还得从唐初的得道高僧玄奘说起。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求法,在天竺名声大噪,得到了中天竺摩揭陀国(现印度比哈尔邦一带)戒日王的赏识。戒日王听到玄奘介绍大唐国富民强的盛况,便于公元641年遣使赴长安,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唐太宗派人接待了使臣,给予很高礼遇,戒日王受到鼓舞,不久再次派遣使者来到大唐。唐太宗一看人家使者都来了两回,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一方霸主的唐王朝也该派使臣回礼,宣扬大唐国威。

于是公元643年3月,唐太宗派了一个22人的使团,护送戒日王的使臣回国。使团的正史叫李义表,官拜卫尉寺丞。而王玄策就是李义表手下的一名副使,此前只是融州黄水的县令。

王玄策一行第一次出使天竺非常顺利。从长安出发后,他们选择唐朝到吐蕃(现西藏)、尼婆罗(现尼泊尔)的道路,经过了9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643年12月到达摩揭陀国的曲女城——这正是玄奘功成名就的地方。

王玄策等人受到了戒日王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待。当时出门不易,道路艰险,全靠肩扛马驮,使团既然来了,就要各国转转,既宣扬大唐的国势强盛,也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王玄策一行人在天竺呆了好几年,在重要的地方都立碑刻铭,不但表示大唐使臣到此一游,更表达了“欲使大唐皇帝与日月而长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的美好愿景。

经过这么一宣传,大唐的国威确实在天竺各国产生了影响,于是各国纷纷派遣使臣与大唐建立外交关系。而这便促成了王玄策的第二次出使。

借兵降服摩揭陀国

647年,王玄策升任正使,率领30余人的使团,以护送各国使臣回国为由,再次出使天竺。虽然官升一等,但王玄策的运气不怎么好,他的这次出使一波三折。

648年,当王玄策的使团到摩揭陀国时,恰逢跟唐朝友好的戒日王去世,国中大乱,有个叫阿罗那顺的臣子趁机篡位。可能是觊觎王玄策一行人携带的金银财宝,阿罗那顺派兵攻打他们。

王玄策和他的使团所开辟的西藏经尼泊尔至印度这一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支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后,中原与吐蕃的交流日渐紧密,民族融合逐渐加强,大唐的盛名也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传向了印度洋、太平洋一带

王玄策毫不畏惧,率领30人的使臣队伍与其激战,无奈寡不敌众,箭都射没了,全部被擒,各国贡献的礼物也都被抢去了。王玄策身陷囹圄,每天都想着逃跑。一次,他发现看守不严,就趁着夜黑风高逃了出来。

逃离摩揭陀国后,王玄策孤身一人,牵着瘦马行走在天竺通往吐蕃的路上。

当他终于到达吐蕃境内时,又惊又喜,努力振奋起最后的精神,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来吐蕃搬救兵!

当时唐朝和吐蕃的关系非同一般。早在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成为吐蕃王后,唐王朝和吐蕃就结为了“亲家”,王玄策前来向“亲家”求救是理所当然的。加之当时尼婆罗领袖的女儿也嫁给了松赞干布,大家都是“亲戚”,所以王玄策不仅从吐蕃借兵1200人,还从尼婆罗借兵7000多人,又杀回了摩揭陀国。

他们连战三天,大破阿罗那顺的部队,斩首3000余级,俘虏男女1.2万人,抓获阿罗那顺。对于当时人口不算多的摩揭陀国来说,这些数据可谓“天文数字”。王玄策经此一役,名扬丝路。为了把阿罗那顺送回京师,王玄策没有过多停留,于649年返回京师,被拜为朝散大夫。

因为王玄策出使两次,对天竺、丝路沿途国家都很熟悉,所以唐朝皇帝一遇到涉及天竺的事情就会想到他。

657年,王玄策奉唐高宗之命送佛袈裟到天竺。这一次出使显然比前两次轻松许多,他一路游历各地,广结佛缘,遍览佛教圣迹,受到所经各国的热情接待。

659年,他和使团来到婆栗阇(音同蛇)国(现印度达班加北部),国王一看大唐的使臣来了,不敢怠慢,请他们观看了五女戏等杂技。第二年,使团又到了摩诃菩提寺,在那里立碑以纪圣德。

661年,王玄策带着使团回到唐朝,照例向唐高宗汇报出使成果,并谈到有高僧玄照在天竺,不料唐高宗派他再次到天竺,邀请玄照入京。虽然前面三次出使已令王玄策精疲力尽,但圣命难违,他又一次毅然出发。

请回玄照后,王玄策经尼婆罗国,至吐蕃,还拜见了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和文成公主“深致礼遇,资给归唐”,再一次成功完成任务。

三大贡献影响至今

除了在历史上留下“借兵灭国”的英雄事迹,王玄策还有另外三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玄策和他的使团,作为历史记载中第一批从长安出发,经过青海、西藏、尼泊尔到达印度的人,成功开辟了一条新的南方丝绸之路。

这条道路的开通,除了归功于王玄策等人的开拓精神,也得益于当时政治形势的助力。当时,松赞干布统一吐蕃,迁都拉萨,势力蒸蒸日上。唐王朝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双方形成了迅猛的文化、经济、贸易交流,使得长安至青藏高原的道路顺利开通。

同时,松赞干布也十分注意与周边各国的关系,与尼婆罗也建立了联姻和贸易关系,所以王玄策使团经吐蕃至尼婆罗再至天竺的道路就畅通了。此后,很多高僧大德都通过这条道路西行求法,造纸术、造酒术以及桑蚕技术等也是通过这条路线传到西藏和印度的。

王玄策另一个功劳是将制糖法从天竺带回唐朝。糖在我们今天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在汉唐时代,却是一种奢侈品,闽越王就曾把甘蔗制品作为贡品献给刘邦。唐朝时人们虽已学会制糖,但工艺落后。

经王玄策等人第一次出使天竺,以及从其他使者口中,唐王朝得知天竺的制糖工艺比较先进,于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时,派给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取制糖法。

最终,王玄策从天竺带回2位制糖工匠和8位僧人,然后在南方找到甘蔗制糖。当时人们称糖为“石蜜”,原来的石蜜是紫色的,经过改进工艺后,唐朝可以把糖熬成白色,这个工艺后来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回了印度。

王玄策不仅是个使臣,还是个有心人。在4次出使过程中,他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汇成了一部书,即《中天竺国行记》。

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天竺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宗教故事等。可惜这本足以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相媲美的书,此后竟湮没于滚滚红尘中,不知所终。

在书中,王玄策记录北印度有一个水火村,村东一里地左右,有阿耆波尔水,不流常沸,若点一个小火苗投进去,满池子起火,火焰蹿得老高,用水往火上喷,火更猛烈,在上面支个锅做饭,很快就能做熟。他问国王是怎么回事,国王说,这个地方下面有一个金柜,人们想把它拽出来,但是越拽越深,人、象都拽不动。有传说,这是弥勒佛的“成道天冠”,火龙在这里守着,而这个池火,就是“火龙火”。

如今,在敦煌莫高窟中,还保存着根据王玄策的记载创作的关于“水火池”的壁画。这个故事和“油河”的故事一起,揭示出印度当时或许有石油的情况。

王玄策所开辟的西藏经尼泊尔至印度这一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支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后,中原与吐蕃的交流日渐紧密,民族融合逐渐加强,大唐的盛名也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传向了印度洋、太平洋一带。

(《环球人物》等)

猜你喜欢
使臣天竺使团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天竺取经之二
多功能影音室K歌影院两不误,满足全家娱乐需求 北京天竺新新家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美将6家中国媒体列为外国使团
八种天竺鲷科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天竺综保区成功引进两家飞机租赁类企业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唯一的要求……
韩国委任“韩中友好守护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