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核心内涵

2017-07-25 20:22杨静锦邓玉婷张煜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杨静锦+邓玉婷+张煜

【摘 要】本文提出中职本科有机衔接是中职直通本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认为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核心内涵是构建和完善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改革和创新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产业行业职业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 有机衔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34-03

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特指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入本科学校接受全日制本科教育的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教育的内在有机衔接。中职本科有机衔接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的有效路径,对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补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给短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职毕业生直升本科早在2003年辽宁、湖北等省开始试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颁布以后,全国开始逐渐升温,广西从2013年开始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实践来看,成绩是主流,越来越多的中职毕生认可并报读本科,但这项工作一直发展缓慢,存在问题较多,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职与本科的衔接短板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路径、机制,教学内容、方法等没有实现无缝衔接,重复与缺位并存,没有很好体现出中职教育基础性与本科教育提升性的内在有机统一。据此,本文拟以广西为例,结合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些成功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做好中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师资、课程等方面的有机衔接进行思考。

一、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第一要务是构建和完善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主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基本要素去定位。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曾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做过专题系统研究,他认为:“根据知识、素质、能力三要素的逻辑关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结构主要体现为‘倒品字结构。”具体见图1。

杨志坚先生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倒品字”结构虽然基于研究角度讲的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但同样适用于小学、中学,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各类型的素质教育,全部差别在于三要素的具体构成。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来看,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模式应该是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把“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的“四个转变”作为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指导思想。很明显,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非常明确地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类型。

应用型人才是中职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的基础,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必须建立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依据这样的理论进路,借鉴最近几年来本科学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成功实践,笔者提出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框架。具体见图2。

图2提出的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框架反映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直通本科“3+4”模式中职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内在的、共同的、本质要求,适合中职直通本科“3+4”模式中职与应用本科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按照这个目标体系框架,根据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专业教育层次及相关学校的办学特色,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类型标准和内容,就能够实现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根据大多数专家意见和许多中职及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学校的实践经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类型标准是应用型技能型初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类型标准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例如,广西梧州财经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为系统的财会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财会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较为全面的初步财会职业技能,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初级专门人才。梧州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为系统宽厚的财会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财会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较为全面扎实的财会职业技术技能,适應会计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财会技术和管理专门人才。根据中职和本科两个不同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标准,设计出人才培养目标各要素的具体内容,就能够实现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二、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基本路径是改革和创新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上升到国家政策法规层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现在的问题是实践层面何如实施校企合作,本文研究则更进一步,即研究如何构建和实施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校企合作。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定位,决定了中职本科有机衔接“3+4”模式的校企合作有机衔接必须建构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基础上,换言之,要实现中职本科校企合作上的有机衔接,必须既服务和体现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内在的、共有的本职要求,又要服务和体现出中职教育和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之个别的特殊要求。就共性而言,中职本科校企合作有机衔接模式或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六大基本要素:(1)校企合作目标: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2)校企合作主体:学校(或教学系部、学院)、企业(或行业协会,或企业部门)、政府(会政府相关部门);(3)校企合作内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4)校企合作机制:以利益机制为核心,分配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相互协调、有机统一;(5)校企合作平台:资源、过程、成果共享平台;(6)校企合作载体:项目、基地。校企合作六要素是中职本科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要素,是确保中职本科校企合作有机衔接内在要求和必要保证,也是中职本科有机衔接在基本路径上内在要求和必要保证,中职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在推进和运行校企合作时必须充分考虑校企合作的六大基本要素。

然而,中职和本科毕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其衔接必须考量各自的个性、特殊性。就中职本科校企合作模式的个性、特殊性而言,六大要素都有个规模层次标准的问题。比如目标问题,中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侧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就业能力、专业劳动技能的教育培养;应用本科的校企合作则侧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再如内容问题,中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侧重人才培养,应用本科的校企合作除共育人才外,还要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三、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中心环节是改革和创新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产业行业职业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抑或其他什么教育,都必须回答“教什么”的问题,课程体系就是解决“教什么”问题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刚刚完成转型的应用型技术本科院校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中职本科的有机衔接必须研究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职本科课程体系的衔接包括两个大层次的衔接:一是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层次之间的课程体系衔接,二是中职和本科教育阶段各自专业课程体系内部的有机衔接。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两个层次之间的课程体系衔接。中职毕业生直升本科在我国虽然有十几年的实践,但在课程体系的衔接上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对口招生的本科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基本没有考量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衔接,普遍做法是在传统中职课程体系和传统本科课程体系的原有基础上做些加减法,造成课程内容重复、缺位、断链,体现不出中职教育基础性和本科教育拓展升华性的有机统一。

要做好中职本科课程有机衔接,必须适应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產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职和应用本科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改革和创新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产业行业职业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产业行业职业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全符合上述文件精神。

构建产业行业职业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中职本科课程体系有机衔接的核心、中心环节,在实践操作层面,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本科教育,在构建各自的课程体系时,均要围绕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三个基本对接”:一是产业行业职业要求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无缝对接,二是产业行业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无缝对接;三是生产过程环节与教学过程环节无缝对接。围绕“三个基本对接”设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基本课程模块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两大基本教学类型。通识教育通常由思想品德、人文科学、自然科技、工具知识等四个教育板块组成,专业教育通常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核心课、就业创业课等三个教育板块组成。围绕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三个基本对接”而设置的两大基本课程模块、七个教育板块是中职本科课程体系衔接的共性和统一基础,是实现中职本科课程体系有机衔接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证。但要落到实处,还要在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中职本科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既要考量中职本科课程体系的共性和连续性、连贯性,还要考量中职本科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及其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初步性、简单性,本科教育的拓展性、提升性、复杂性。比如同是思想品德教育板块,中职阶段教育主要开设“德育”1门课程,本科教育阶段则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课程;再如专业基础课程板块,广西梧州财经学校的会计中职专业开设“基础会计”“企业经营管理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3门必修课;梧州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开设“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税收学基础”“财政与金融学基础”5门必修课;即便是相同的课程,中职和本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很大差别,比如,同是“会计电算化”课程,广西梧州财经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块安排1个财务软件的实验实训,梧州学院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块则安排3个财务软件的实验实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目前中职本科有机衔接尚未制度化、常态化的情况下,针对中职毕业生在接受本科教育过程中有些理论课程听不懂、有些实践课程“炒现饭”的问题,在本科教育阶段可适当增加文化课、数理课的教学内容、时间,适当减少实践课程比重,删除技术含量低,甚至没有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内容。

四、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关键是加强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基本规律。中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定位,决定了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师资保证关键是加强和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国务院、教育部最近几年来下发的有关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系列文件都特别强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在的问题是何如结合实际,把加强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本文还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加强和提升中职本科有机衔接背景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无论是中职教师还是本科教师,绝大多数是传统本科学校或综合大学按研究型人才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这些教师基本不具备行业企业资格、职称。至于学校聘请的一部分来自企业行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他们大多是外聘教师或兼职教师,很少是专任教师,而且普遍没有教师系列资格和职称。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在我国现阶段各级各类普通中专和高校都十分紧缺,导致师资队伍专业实践与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实践应用型课程开设不足,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应用本科阶段,中职本科相同的实践教学课很难在中职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提高、有所深化、有所前进。

因此,适应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实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国内外许多高校的成功实践来看,加强和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对拥有教师序列资格、职称的教师进行行业资格、职称培养;二是招聘一定量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做专任教师,并对他们进行教师序列资格、职称培养;三是深化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学校教师教育改革,直接按“双师型”教师目标模式教育培养专业教师。适应中职本科有机衔接的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要通过有计划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与提升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不斷提高“双师”的资格与职称层次,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当前,中职学校要侧重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总数中的比例应达到45%以上;应用本科学校要侧重提高“双师型”教师行业资格、职称档次,拥有行业高级资格、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要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

【参考文献】

[1]邹春霞.新时期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2)

[2]安静,陈臣,崔民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15(11)

[3]李萍.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

[4]陈凤英,朱德全.变革与优化: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构想[J].职教论坛,2014(24)

[5]李梦卿,杨秋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与教育,2016(14)

【作者简介】杨静锦(1968— ),男,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教中心)党委副书记,高级讲师;邓玉婷(1986— ),女,梧州职业学院(广西梧州财经学校)教师,管理学学士;张 煜(1983— ),梧州学院讲师,教务处副科长。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中职学校学生探索能力培养初探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