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康乐寿 遵循“四要知”

2017-07-25 10:27梁兆松
家庭医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奢求欲求康乐

梁兆松

最近,笔者碰上一位身患重症康复后的老朋友,他的精神状态之好,让我大吃一惊。探究其缘由,他告诉我:“经过这场大病,我想通了,把过去那些恩恩怨怨、烦烦恼恼的事情统统抛开了。现在自己想的、与家人朋友交谈的,都是开心的事、愉快的事、高兴的事,这让我始终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人活在世上几十年,风风雨雨中走过来,既有愉快的事,也有揪心的事。而保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人体就有很强大的抗病能力和抵抗力,即使患了病,稍加治疗调理,也会很快康复;反之,若心理失衡、精神崩溃,就会一切皆无。所谓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欲求康乐寿,遵循“四要知”。

一要知止知止,就是要不受利欲的引诱,不做过分的奢求。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活之必需,提高生活水平也是每个人的愿望。但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抱有过高的要求。各人经济状况不同,生活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只能“量入为出”来安排生活。作为社会一分子,我们对个人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健康十分有益。反之,为了享乐而日夜钻营,只能使心劳力拙,让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损害身心健康。“知止”,还要谨守做人的原则,不做违法乱纪、亏心悖德之事。光明磊落,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即可内外不为邪气所伤而无病。

二要知足要知足,就要“善比”。有句话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看,身边还有挑脚汉”,心理便平衡。只有善于知足,才能做到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富不乐极,贫不抱怨,布衣得暖胜似锦,茶饭温饱觉香甜;名不贪,利不贪,晨笑脸,暮笑脸,时时处处欣欣然,不称心事抛一边。心境如此,就没有烦恼,没有不满,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奢求,时时生活在满足中,焉有不益寿延年之理!

三要知己人要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经常自省自警,自我解剖;要不断进行反思,净化心灵,消除劣性。不能以“我”为中心,总想以个人意志去要求和改变环境。真正懂得快乐的人,必是很会主动适应客观世界的人;异想天开、怨天尤人者,则永远难得欢快。苛求于己也无必要。对己处处苛求,必觉时时寸步难行,事事力不从心。人到暮年,更应有自知之明的态度,不必和青壮年相比,遇事应避让无争,应做到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性情豪爽,不与人争强计胜,不自寻烦恼,更不为不快之事而动肝火,终日心平气和,宽厚待人,心理始终是泰然自若。

四要知人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要总是挑别人的缺点,不能求全责备。假若你常以自己心中之“高标准”去对别人“严要求”,今天呵斥张三,明天嫌弃李四,总是不尊重别人,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如果谅人之过,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扬人之长,厚人薄己,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爱,生活中便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称心如意,岂能不长寿?如果对人挑剔,嫉人之贤,妒人之能,讥人之短,笑人之过,处处招嫌结怨,惹事生非,四面树敌,人为地制造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必定烦恼重重,郁郁寡欢,生活得十分痛苦,遇事又孤立無援,难免多病命短。

猜你喜欢
奢求欲求康乐
雷人画语
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程度对财务弹性政策选择的影响
河北康乐美辣椒制品有限公司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变化的时代与表达的欲求——从阿来《空山》中的文体试验论起
学以致用 提升自我——康乐员工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