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几个意识培养

2017-07-26 17:22张学涛
学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培养中学生

张学涛

摘 要:年轻人在自主择业的时候到底该如何选择,如何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并且愿意在这项事业上有长足发展的职业至关重要。要使自身的职业理想得以实现,就应该从中学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思考和关注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意识培养;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4-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4.019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环境对年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轻人也面临着更加巨大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就业、从业带来的艰难。为了防止中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毫无方向,手忙脚乱,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应对社会难题,提前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高中阶段正是各种观念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树立生涯规划意识,进行人生规划的制订,会为其将来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中学生生涯规划面臨着许多的难题困境,为防止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意识。

一、自我意识

目前中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自我意识淡薄,表现为自我认识的不足和自我评价的不准。大多数高中生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和来自高考的压力,往往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忽略对自我的审视,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气质类型、价值观念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生命特质。自我认识不充分,自我评价就会有偏差,有些学生过高地评价自己,导致盲目自信,小看了高考的残酷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有些学生过低地评价自己,带来盲目的自卑,在日常生活中无所适从,得过且过。学生自我意识的淡薄,使他们对生涯规划活动本身带有抵触心理,认为没有意义,即使完成一份规划设计,也不过是对自己和老师的敷衍。因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专业讲座、心理测试、相互评价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唯有如此,才能调动他们对生涯规划的激情,进而对自身做出中肯的评价,完成适合自己并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有切实指引价值的生涯规划。

二、生命意识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提到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指的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由于自我认识的不足和社会生活的匮乏,高中生对生命价值体验和感知的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他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意识。在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了解自然界其他生命的状态,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存在,感悟生命的美好,从而唤起他们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情怀。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更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进而转向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在这样的生命意识形态之中,进行生涯规划就更能体现规划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中学生应有的拼搏奋进、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三、价值意识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更加广阔的生命理想和人生境界,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为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提供最高的支撑点。”生命的价值往往在追寻这种意义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会对大专院校、所学专业以及将来从事的社会职业进行目标定位,这就需要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接受的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往往过分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了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存在,将金钱的多少当作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价值取向终会让人变得冷漠自私、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在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的生涯规划不偏离真善美的方向。

四、发展意识

当前高中生课业负担沉重,学习生活繁忙,高考一词被家长、教师反复提及,学生心中只有高考,将考大学当作学习生活的唯一目标,甚至当问及人生理想的时候,也只是含糊地表达一句对大学的渴望,至于对将来的考虑大多以“再说”为借口搪塞。这种发展意识的欠缺导致学生在生涯规划时目光短浅,视野狭窄,只知道规划学业,却不懂得规划人生。基于此,教师当引导学生树立长远规划的意识,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禁锢,以宽广的胸怀去大胆地畅想自己的未来,大学时光、职业生涯、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都应被当作规划的对象。如此,生涯规划才能称之为完整,也唯有如此,生涯规划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五、角色意识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后,角色意识便开始发挥作用。个人在现实社会环境及各种社会关系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如何与他人相处等都是角色意识的外在表现。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规划,关系到学生在不同的生存及生活环境中对自己身份的准确定位,也关系到学生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目标追求,因而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定位,是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更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思考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必要方式。

中学生生涯规划是一项庞杂而意义重大的教育活动,要想让这项活动顺利开展并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及学校既要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更要在主观上培养学生的以上五种意识,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入生涯规划的情景,带着青春的激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全面审视自我,理性认知自我,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中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钟启泉,崔永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培养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高校辅导员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
生涯规划教育视域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