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落日》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定位问题

2017-07-26 18:32孙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落日定位历史

之前听了一节课,江苏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的《落日》,教者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时老师问:最近你关注的新闻有哪些?学生纷纷说了几条。老师接着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你能给新闻下个定义吗?学生回答。老师以PPT展示新闻的定义和分类。幻灯片信息量很大,学生读和做笔记用时8分钟左右。

第二个环节,老师让学生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历史性时刻的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个小标题的内容。用时20分钟左右。

第三个环节——文本研读。设计问题如下:(一)这个仪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齐读第二节后作答。(二)读完这篇通讯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三)一个记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四)这篇文章中“我”究竟是谁?勾划文章,找出“我”包含的情感。(五)文章中哪些语句不包含“我”这个字却包含了我的主观感受?(六)我除了是一个记者,还是谁?六个问题用时20分钟,占用下课3分钟。

最后布置作业:老新闻人严秀先生说:“朱启平的新闻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那么朱启平以怎样的眼光审视历史,这篇新闻的价值何在?占用下课时间1分钟。

审视这堂课的设计与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时间安排不合理,精彩部分没来得及展开,没能及时完成教学目标。二是问题设计太多。有些问题设计价值不大或太宽泛。三是教学定位不明,造成本课教学定位不明,所以导致其导入、问题设计与时间安排不合理。

教学定位就是教学目标定位,是对课程标准解读后所确立目标的分解实施。它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教师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么应该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呢?

现就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落日》这篇课文为例。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在此专题导读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深省的事件,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通过历史文本,我们进入当时的语境,抵达历史的现场,同时,我们要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读懂了、读活了历史。”通过这一段导读,我们发现教材编者的意图非常明确:历史是产生于过去的,但一定也是作用于现代的,说永志不忘历史,怎样才能永志不忘呢,——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今的意义。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周恩来总理曾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膨胀,在教科书问题、钓鱼岛主权等问题上咄咄逼人,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妄图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都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国人爆发了抵制日货等一系列行为。结合《落日》一文和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来确定本课的教学定位将更有意义。新闻是什么,消息与通讯到底有哪些区别是次要的,因为此点在初中学习过,可一笔带过。

这样因目标定位明确,课文原本教学设计所有环节都可以重新设计。

第一步导入。本文题目为《落日》,看到这个标题猜想此文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要写什么内容呢?这个导语一出,学生的回答:写景抒情散文或小说。然后老师亮出答案:这是一篇新闻,请大家来完成下列的一个填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这样一个填空就可以解决掉新闻文体特征的问题,课堂用時不超过3分钟,简介明了。

第二步进入文本研习。设计问题:

1.这篇文章明明是一篇新闻通讯,为什么起了一个文学味很浓的名字?明明是早上签字,为什么取名为《落日》?在学生充分思考作答后老师可以抛出朱启平晚年病重时和老友谈及当年写作情况时说的那句话:“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有各国记者参加受降仪式。我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让学生来找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加深对刚才提问的理解。这第一个问题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实际上就体现了板块教学价值与编者意图。

2.老新闻人严秀先生在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时,曾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做为一个新闻人,朱启平的眼光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实际上仍在体现本板块的教学价值和编者意图。

可以发现:深入挖掘板块教学价值并确立合适的教学定位后,教学目标就会非常清晰而明确,教学设计自然非常精炼而紧扣中心,教学过程流畅而紧凑,学生的思维活跃而深入,课程标准实施的三维目标也将顺利达成。

孙丽,江苏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落日定位历史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大漠落日
落日
新历史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