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最后关头”

2017-07-27 17:09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老皮结题老乡

2012年读关于“卢沟桥事变”75周年纪念专刊时,第一次发觉原来历史和政治还可以用这样微观的视角来描述,自那以后,成为三联的忠实拥趸。这不知不觉中,三联陪我走過了5个年头啦。5年之后,又看三联解读“七七事变”,这一次把眼光放到了一个更长线的时间中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必然性,从1931年引发局部抗战开始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枪响,这6年中,中日两国的政策演变、政治人物的活动以及民众的心理变化都成为解读这场战争的关键,而其中很多细小的节点往往被人们忽略。虽然讲述严肃的历史,但内容材料翔实充沛,更有轶事穿插其中,读起来趣味盎然。这样一段重要的历史,值得每隔几年就拿出来细细思考一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猫)

不是“对头”

看过太多强拆与“钉子户”的报道,受此影响,对于居民与征拆部门、开发商的关系,我也不由自主地认定那就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事实上还真不是这样。促使我改变这种印象的,是因为我的一个朋友,还有我的一班新同事。

朋友老皮在湖南常德某地承包了几片荒山种植蔬菜,经营些许年头了;后来他又看中了一片有山有水有田的“宝地”准备开发建设生态型农家庄园。去年底,我去看望老皮,他在向我介绍了他的宏伟蓝图后,带我现地踏勘了他规划中农家庄园的边线界址。其间,一位40岁上下的农村妇女看到我们一行,满脸怒气而来,大有兴师问罪之意。原来,该老乡在几年前与村里签订协议承包了一小片鱼塘,还没有到期,老皮承包经营是直接与村组联系的,老乡担心自己利益受损。老皮不急不气,和颜悦色地耐心解释,提出一个方案:鱼塘承包事宜须由他们两方和村组干部一起当面核准协商,对方愿意提前转让且价格合适他可接手承包,对方不愿转让他也可以不承包,并表示他承包区域的边界围栏等相关建设一定会充分考虑对方正常的经营需求。一番话下来,我见到那位刚刚一脸怒气的老乡,脸色突然变得灿烂了,并反复延请我们到她家里小坐,烧水泡茶,请吃水果点心,十分热情。

这令我有些意外,但还仅仅停留在对老皮口才的佩服上,真正让我产生颠覆性印象的是后来的见闻。下午,老皮带我去看他的几个蔬菜种植点。每到一个种植点,当地老乡见到他,一口一声“皮总”,叫得十分亲切,这不由得让我心生纳闷,也开始细细观察起老皮的言谈举止和处事方式来。我发现,在几个蔬菜种植点转场的过程中,路遇赶集的老乡,他都会主动停下车,捎人一程。每到一地,见到老乡,年纪大一些的,他都能“某大爷”“某大娘”地称呼人家,年轻一些的,甚至能直呼别人的绰号。他抽着上百元一盒的烟,见着人都会递上一支,寒暄几句,偶有老乡递给他三四元一盒的香烟,他也自然而然地接过、点上。总之,他能跟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相处十分融洽。这哪是“水火”关系?分明就是“鱼水”关系嘛!面对我的疑惑,老皮说:我是商人,也是农民的儿子,将心比心,老乡都不容易,我不能与他们斤斤计较,必须保证他们的利益,必要的时候我还可以适当让利。

说完朋友老皮,再说说我的新同事。机缘巧合,我的第二份工作恰巧就是在征收安置部门。说实话,初到这个单位,我是心有顾虑心怀忐忑的——出于一种习惯思维,我总觉得履行好职责、完成好任务与维护好老百姓利益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我担心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被分在安置部门,没有在征收一线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但从工作群动态中,看到过一些诸如堵工之类的矛盾冲突的发生,看到了同事们深入现场耐心解释说明、细致宣讲政策,也看到了矛盾的迅速化解。我所在的办公室,有两个年轻女孩,她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发放临时安置费、出具小孩入学等相关证明,她们对于前来办事的老乡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服务,遇见老者还会主动让座端茶,对于一些材料携带不全的老乡,她们也不像某些部门一句“材料不全”就把人晾在一边,而是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耐心,一一讲解需要提供的材料、具体的办理程序等等。面对老乡的致谢,她们的答复是俗套却又比较陌生的“应该的”,甚至会带着歉意说一句“麻烦您多跑了一趟”,着实令人如坐春风、倍感温暖。

由此我想,世上没有那么多“刁民”,只有不懂政策、不明真相的群众,没有不明事理、不讲道理的百姓。只要彼此尊重,始终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友好协商,商人多一点互惠的让利心意,公务人员多一点公仆的服务意识,就一定会少些对立、多些和谐,原本的“水火”关系、“猫鼠”关系也完全可以变成“鱼水”关系。

湖南怀化 光明

“材料”课题研究

近几年,有些地方在职称评审中增加了一项内容,就是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的考查。于是,在基层学校里,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课题研究,便很快“飞入寻常百姓家”。日前,表弟说起他们学校课题研究的事儿,乍一听来,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学校传达上级的课题申报通知后,很快便有6人各自组团报名申报课题。对于他们那样一个有四五十名教师的学校来说,这个申报数量已经不少了。加上已申报正在进行研究的课题,学校几乎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积极主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对本人素质和教学工作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但课题研究在有的学校实际开展情况如何呢?在局外人看来“高大上”的课题研究,对当事人和知情者来说,现在却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

课题的选择,一般从提供的目录中查找自己熟悉的内容即可。有课题需要的教师三五人一拍即合——课题组便有了。然后便是上网一阵狂搜,查找课题有关的内容,稍加删减和添加后,填写课题申报表和撰写开题报告,随后将这些材料和评审费一并交上去后,就算课题立项了。课题申报之简单,简直令人出乎意料。之后,按常识说,课题组要按计划自主开展研究活动,但事实却是,申报材料交上去后,课题组成员便“涛声依旧”了,就跟没那回事儿一样。

课题研究有国家、省、市、县等级之别,研究时间也有一、二、三年之分。中间课题组成员基本无事可做,到了临近结题的时候,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大家便要展开一次集中突击行动。根据结题需要的材料清单,大家认真研究一番后,分工合作,协调作战,便投入到材料的准备工作之中。有的搜索、整理阶段研究成果报告(一般分三四个阶段),有的准备、打印最终研究成果报告,有的填写课题结题鉴定书,有的撰写结题报告等等。在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厚厚一大摞结题材料三五天便能搞定。随后交上去,便基本上万事大吉了,之后静候结题证书下发了事。

课题立项后,虽然课题组基本没有什么活动,但结题上报的材料里却是一应俱全的。如课题研究现实意义、可行性、必要性的论证;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和阶段实施过程;如何走出去学习和把专家请进来指导;课题研究前后学生、班级成绩的明显变化,甚至还有一系列数据的对比;学校领导、教师对课题研究成效的好评等等。

这样的课题研究年年申报,个个结题,不能不令人感到滑稽和无语。课题研究本来是一项严谨、系统、扎实的工作,需要参研人员大胆认真、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可在某些基层单位,课题研究却成了空对空的材料大杂烩。如此只看结果材料,不管实际过程的“研究”对工作毫无促进不说,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此类有研究之形而无研究之实的课题研究,有关部门是不是该认真研究研究了呢?

河北邢台 刘二奎

猜你喜欢
老皮结题老乡
《老乡系列》之八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苏区老乡
酒徒
等待老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