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珍宝 说纷纭

2017-07-27 00:54贾理智
中国收藏 2017年7期
关键词:张献忠银锭江口

贾理智

从水下宝藏面世的那一刻起,就有无数贪婪的眼睛盯上了它们。甚至于一段时间以来,在收藏拍卖圈内,某件东西若是跟张献忠沾上了边,大家的态度往往就显得模棱两可,并且敬而远之……就江口沉银遗址出水的部分文物,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多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听听来自他们的不同声音——

目前民间出现的所谓来自四川的西王赏功钱鱼龙混杂,大体上假的多、真的少。我曾有幸上手过几枚真钱,感觉并不沉重,而且文字非常清晰,且字体挺拔、端庄秀丽,字口很少经过磨损,这大概就是赏赐钱与流通钱的区别吧。金银钱由于材质与铜不同,长期浸润在水里,会出现一种独特的包浆,这种包浆看起来乌黑发亮,像一层细沙包裹在钱体,显得非常温润。穿口一般均经过仔细打磨。另外,真的西王赏功金银钱大都没有搓痕,搓痕是翻砂铸造法留下来的印记,而西王赏功金银钱却并未采用翻砂铸造。而市场上很多“西王赏功”是采用翻砂铸造的,钱体遗留下来很多砂眼。为了作伪需要,只能将这些砂眼打磨干净,因此留下来很多搓痕,这也是鉴定西王赏功钱的一个重要方面。相比而言,假钱文字大都无神,而且上手有种压手的感觉。

我曾数次在上海博物馆近距离观看过他们馆藏的西王赏功金币。这枚金币在民国的时候曾经经过多位藏家过手,被流传把玩过,因而表面看上去光滑圆润,钱体显得非常的轻薄。当然由于这枚金币流传有绪,又是民国时期沪上泉界大家捐赠,因此我一直以来对其真伪并未怀疑。但是此次江口沉银挖掘,我亲眼见到的5枚从江底三米下淤泥中挖掘出来的西王赏功金钱,其状态与上博藏品相差甚远,上面多有气孔,且未经流通,钱面的整体感觉显得很生涩。对此,我的判断多少有了一些动摇。假如此次出水的金币是真品无疑的话,那很有可能上博的那枚西王赏功就是假的。但如果上博那枚是真的话,那我看到的江口出水的这几枚金钱则有可能是假的。但真相到底是什么?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首先,这枚钱范是此次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中出来的东西,其真伪性是不容置疑的。在这枚钱范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王功”三个字,以及钱的外郭等内容。从该钱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看:西王赏功金银钱在铸造过程中显然是没有采用翻砂法,而都是模具铸造的。由于“西王赏功”与“大顺通宝”这样的流通货币不同,而是一种带有纪念赏功性质的“纪念币”,因此不需要特别大的铸造量,所以理论上是可以使用模具来小批量铸造的。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假如使用翻砂法来铸造西王赏功钱,熔化的液体金银在沙子上的流动性并不好,而且沙子会吸收一部分金银液体,这也会使得铸造成本变高。而且翻砂铸造出来的钱币,有很多的金银毛茬、金银露液,需要后期加工,因此不适用于金银钱币的铸造。其实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明清以来的金银器,它们的制作大都是采用模铸、錾刻等手法,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表现出金银特有的艺术效果。

单就这张照片来说,很难说它就是钱范,因为不知道它背面是什么,还是需要看一下实物的。要确定它是钱范,正背面的信息很重要。事实上,这种一钱一范是很原始的铸币方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经结束了。目前学术界的认识是统一的,即从隋唐开始,就是用翻砂法铸钱了,唐开元就是翻砂铸的钱。唐之后有没有范铸钱呢?也有,五代十国时期,闽地泉州曾经一钱一范铸造过永隆通宝。泉州的铸钱遗址压在寺院底下,露在围墙外面那一部分,我们做了一个探测性的探方。这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这种铸钱方式就像我们现在用模具做月饼一样。当时我并不理解,也觉得很难接受。感觉这么落后的铸钱工艺,在中原地区早已被淘汰的工艺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后来想想,福建泉州当年远离中原,这样铸钱也许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张献忠的这个西王赏功钱范,如果是真的,那就有意思了。这么落后的工艺在张献忠时代还在用,那是值得重视的,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这枚银锭出自江底3米处,包浆自然,器型准确。2005年,彭山县曾在江口镇岷江江口河道内施工时,挖出一个装有7个银锭的圆木,后经鉴定为明末崇祯时期征收的税银。这枚银锭上的铭文与2005年那几枚银锭大同小异,基本相符。据说,用来装盛金银的木鞘,是以当地常见的青冈木制成,青冈木是橡树的一种,将青冈木掏空,或以两半合而成筒,外以铁箍固定。所以,当年杨展打捞张献忠沉银时,可以用长枪“钉而出之”。除了这枚银锭,我还曾见到另外一些有大西年号的银锭。比如署“大西元年”的,也应该是大西遗物。它们是张献忠建立政权、征收税赋的证据。其他刻有明朝年号的,当是明朝政府的官银,是张献忠在各地夺取的。银锭镌刻的地名京山、巴陵、黄冈、沅陵、湘潭,有的是征解地,有的是饷银使用地或储存地,都与张献忠行军路线相符。这些银锭,反映了明朝末年财政赋税使用白银的情况,是明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佐证。

我玩银锭较早,也相对比较深入。我认为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银,有不少都是有问题的。前不久,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接连推送了多篇关于出水银锭的真假辨伪文章,显然是有所指的。据我了解,早在2009年,就有人开始在江口运作“埋雷”了(将新做假货放入曾经出土或出水的地方,并让其他人发掘出来)。这些银锭与市场上面流传的很多所謂江口沉银一样,都是河南那边仿制的。此次挖掘的这些银锭里面是否还有,不好说。据我了解,四川当地就有文物贩子用一些假银锭来“做旧”仿冒,先将假银锭用硫磺水浸泡,然后用电炉烘烤,之后再用微生物水进行长时间浸泡,为了就是让这个银锭更快速上色。另一些不法商人则将从岷江中挖起来的碎银集中收购,再次熔化铸造成银锭,刻上铭文,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比如,曾经有人花费2万余元收购江口碎银,经过熔化铸造成了4个小银锭,做旧后,再被冠上“明代银锭”的名称,以10多万元的价格售出。

虽然这枚金锭是从盗掘分子手中追缴回来的,但是经专家鉴定,器型准确,是明代常见的束腰型的锭子器型。虽然有一些人对它的器型和铭文都有疑义,但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站不住脚。首先这不是皇家银作局铸造的金锭,一般来说,我们目前见到的明代金锭大都是皇帝赏赐之物。因此这些金锭出身高贵,相对而言器型和铭文的雕刻也都比较规整。但是请注意,这枚金锭是长沙府给王府的贡品,是岁供金锭,因此就器型而言更接近一般的供银。再有就是铭文,就内容来说本身没有问题,来源、出处、重量,包括银匠都很清楚。至于有人说字体幼稚,对此我并不认可。这是较为常见的从明代银炉中出来的锭子上面的铭文字体,虽然跟皇家赏赐金锭不可同日而语,但刻写也很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态势。

目前在国内,能够在市场上看到的明代五十两金锭极为少见,大多收藏在国有博物馆中。比如2001年,湖北省文物部门在明代梁庄王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两件明代五十两金锭,两锭均呈扁体弧端,束腰,正面铸有铭文,背面素面。其中一枚为长14厘米、宽10厘米、厚0.8厘米,重1874.3克,铭文为“随驾银作局销槠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永乐拾肆年捌月日”;另一枚长13厘米、宽9.8厘米、厚1厘米,重1937克,铭文为:“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这两枚金锭的字体都端庄大方,无论是器型还是铭文字体都与这枚追缴回来的金锭相差甚远。而且,国内某拍卖公司2015年的拍场上,就有一枚金锭与这枚几乎一模一样。而这枚金锭是警方追缴回来的,在市场上漂流了一段时间,所以很难说会不会被替换。

猜你喜欢
张献忠银锭江口
银锭的收藏价值
张献忠“江口沉银”考古又有新发现
古币银锭的收藏价值
张献忠:别老叫俺杀人王
牌坊银锭的收藏与辨伪
江口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