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走出去”探讨

2017-07-28 10:16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试种走出去

1 油棕基本情况

油棕属棕擱科的单子叶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原产地在南纬100~北纬150、海拔150 m以下的非洲潮湿森林边缘地区,喜高温、多雨、强光照和土壤肥沃的环境,以年均气温20~33 ℃、每天日照时间不少于5~7 h的地区最为适宜。主要产地分布在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美洲。油棕目前被广泛引种栽培于S 10°至N 15°之间的亚非拉广大热带地区,种植后2~3年投产,经济寿命25~30年,自然寿命可达100年。油棕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植物,平均每公顷年产油量可达3.7 t,是大豆、油菜籽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的8、4和14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被誉为“世界油王”。

目前,世界上有约27个国家栽培油棕,但主要生产国只有5个,分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哥伦比亚和尼日利亚,这5个国家的总产量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的92 %。2014/2015年度印度尼西亚生产棕榈油3 300万t,马来西亚1 987.9万t,2国生产棕榈油占世界总产量的86 %。泰国和哥伦比亚的棕榈油产量自2012以来有小幅增长,尼日利亚的生产棕榈油一直徘徊在97万t左右。

2 中国油棕发展情况

油棕长期为野生植物,到20世纪初才人为栽培,逐渐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油料作物。1926年,归国华侨从马来西亚携带油棕种子回国,在海南的那大、琼山等地试种。此后,华侨又引种至雷州半岛和云南河口地区,到1949年,中国共有油棕700多株,零星分布在粤、桂、滇3省(区),其中以海南岛最多。1956年,海南岛国营南滨农场采用本岛儋县、万宁县、崖县的油棕种子,育苗定植10.4 hm2(约1 870株),这标志着中国大面积栽植油棕的开端。1960年以后,海南岛在全岛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棕定植,到1962年,全岛总面积达2.4万hm2;同时,在中国北纬26°23'以南地区进行了多点试种,有云南的河口、潞西、景洪、文山、临沧地区,广东的湛江、信宜、海康,广西的龙州、南宁,福建的漳浦、诏安、厦门、晋江,四川的米易丙谷、会理红格,贵州的望漠、罗旬等地都已引种或试种。这个时期是中国油棕种植高潮时期,为中国油棕生产奠定了基础。 1963年以后,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种植油棕的热情逐年降低,面积逐年减少。到1980年,海南岛的油棕总面积仅剩333.3 hm2。云南植区仅景洪有3.3 hm2,几乎无果可收。雷州半岛、桂南、闽南等植区,只存零星分布,成为失去抚管的风景树,几乎全部植区被其他作物取代。 1980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进步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油棕种植者总结以往的经验,普遍认为:中国的油棕种植业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而海南岛是中国唯一适合种植油棕的地区。在海南油棕植区,选用良种,扩大新植,集约经营,油棕生产开始了新的发展。1983年总面积已达2 460 hm2。主要集中在澄迈、儋县、崖县和东方县。据调查,1984和1985这2年,海南油棕植区又有扩展,由新加坡种植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华侨实业公司联合经营的澄迈油棕基地初具规模。到1985年底,海南油棕面积达3 453.3 hm2,总产棕果120.5万kg。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油棕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试验,共引进了13个品种,经育苗,实际成活12个品种。新品种在过去被认为是油棕种植次适宜区的海南省儋州市试种,试种面积十多hm2。根据该团队的调查结果,中国热区目前零星种植的油棕植株总数约在10万株以上,主要作为行道树或园林风景树栽培,几乎无人管理,很少浇水和施肥。中国目前还没有发展油棕的商业栽培,国内市场对棕榈油的巨大需求,完全依赖于进口。

3 中国油棕引种试种进展

中国从1926年开始引种油棕,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期间曾在海南进行了2次较大规模的引种栽培。1965年海南岛引种油棕面积曾达到4.2万hm2,但多数死亡或失收,最高年产棕榈油仅600多t。1984年引种油棕0.2万多hm2,中途放弃。海南南滨农场等曾于1973年少量引种并持续种植十余年,单产毛油曾达到2 250 kg/hm2,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由此,人们认为以往油棕引种失败了。

1999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开展了中国新一轮油棕引种,引进油棕品种一批,并在海南西部试种十多年,结果表明,这些油棕新品种中多数品种表现良好:(1)生长表现:增高较慢,茎高年生长36.3 cm;(2)生殖表现:早花早果,植后18个月开花,24个月开始结果;(3)产量表现:产量潜力大,平均单株果穗重47.3~167 kg/株,果穗含油率21.0%~23.0 %,毛棕榈油单产1.3~4.70 t/hm2;(4)抗逆表现:抗逆性强。试种期间经历了2005年9月“达维”台风(当地风力大于11级)、2011年9月“纳沙”台风(当地风力达到12级)的袭击,除部分叶柄折断外,未造成其他损失;经历了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连续8个月的特大干旱(50年一遇旱灾),其中有4个品种在旱期能开花结果,其它品种在雨后正常开花结果;遭遇了2008年1~2月份特大平流降温(80年一遇寒灾)的袭击,有少量叶片和当造全部幼果发生寒害,但当年全部油棕继续开花结果;(5)毛油品质:优质毛棕榈油,碘值为59.23~67.85。

2009-2012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对前期引种油棕开展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前期引种的油棕已以绿化树木的形式被引种到中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地N 18°20′~N 25°28′广大区域,在各引种地这些油棕都能生存,且多数能正常生长,大部分能开花结果,少数植株还结果累累。这表明,油棕的生态适应性很强,选用抗寒性强的油棕品种在这些地区种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产量和生产效益。潜在发展区域包括海南岛全境和广东、云南大部分热带区域,估计该区域范围为2万~3万km2,但该区域大多数土地已开发利用。试种十多年表明,油棕新品种在海南西部(以往认为该区域属于油棕种植次适宜区)种植,其在茎高生长、开花结果、产量质量和抗逆性等方面比前期引进的老品种的试种表现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不及东南亚主产区的结果。

4 中国油棕研究进展

2009~2012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开展了中国热带地区油棕种质资源及其种植利用现状的调研。中国热区各地目前种植油棕10万株以上,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3省;这些油棕种源多数来源于海南前期引种的油棕,或者是这些前期引种油棕自然授粉产生的子代,且多数为厚壳种;这些油棕主要作为园林景观树木、街道树、公路林种植,其抚育管理十分粗放,很少水肥管理,有时(因景观需要)大量修去叶片;这些油棕在这种相当粗放的抚管条件,在当地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冰雪灾害。但即使受到多种严酷胁迫,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油棕开花结果,甚至有些植株结果累累。在各地调研发现的优良植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开展了连续3年的定点观测。定点观测表明,在低积温、低日照、粗管理的条件下,一些种植多年的油棕单株在定点观测期间每年都能正常开花结果,少数植株每年大量结果。

针对中国新一轮油棕选育种工作刚起步,油棕杂交育种周期长(20~24年),而生产上急需大量适合中国热区日照时数少、有效积温相对较低,风寒胁迫交错的抗逆性强、产量高的油棕种植材料的难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开展了油棕植株体胚发生技术研究,开发油棕组培技术,为大量繁育上述优株培育适应中国热区不同生境的油棕种植材料打基础。经近8年的努力,已于2011年底成功培育出中国第一株油棕组培苗。

油棕单产很高,是大水大肥作物。为确保油棕可持续高产,油棕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也十分重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于2003年起,开展了油棕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如水肥管理、人工授粉、收获技术等研究。另外,还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等研发了油棕生物授粉技术和生物防虫技术等,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等研发了小型油棕鲜果毛棕榈油压榨设备及工艺等。

5 油棕“走出去”支撑

5.1 油棕政策支撑

油棕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具有结果期长、产量和含油量高等特点。油棕作为一种新兴的、潜力巨大的木本能源树种,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重要能源树种之一,发展油棕产业可为中国发展生物能源提供原料,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国家十分重视油棕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国办发[2010]4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促进天然橡胶、木薯和油棕等热带作物产业的发展,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大油棕等热带油料作物科研和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加大油棕新品种引进选育力度的基础上,尽快培育一批适合大规模栽培的优良品种。继续开展多点试种,确定适宜品种和适宜种植区域,创造条件适时推进产业开发,加快发展木本油料作物以提高中国油料市场的自给率,维护国家战略安全。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生物柴油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而棕桐油由于生產成本低廉,成为生产生物柴油最具竞争力的原料。国家林业局计划将油棕作为重要能源林树种列入《2011-2020年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建议海南省近5年内建设1 300多hm2油棕示范林,以树立典型,在南方省(区)推广。国家对油棕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当前,引种、试种油棕被列入了国家木本油料作物探索发展规划。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支撑热带农业“走出去”战略。油棕是世界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目前有40多个国家种植,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地。

5.2 油棕“走出去”技术基础

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油棕引种试种工作,引进国外优良的种质资源,开展多点试种,致力于油棕种质资源及高产栽培研究,油棕优良苗组织培养研究,油棕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掌握了栽培的优良新品种及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大面积发展油棕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已成功地建立油棕种质资源圃、油棕引种试种基地、油棕种苗繁育基地,为大面积栽培推广优良品种奠定基础。

5.3 油棕“走出去”条件

油棕喜高温、湿润、光照充足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它对季节性的变化亦有较大的适应力。目前,油棕已植于南、北纬23°的广大地区,生产情况随各地的生态环境而异。(1)温度:月平均温度21 ℃以上,油棕才能正常生长,22~24 ℃的月份共7~8个月以上才能正常开花结果,最适宜的温度是25~28 ℃均匀一致的气候。当温度低于18 ℃时,油棕生长显著延慢,果实发育不良,产量减低。气温低于15 ℃时,油棕几乎停止生长;低于10 ℃时,果穗发生严重败坏;在极端低温≤3 ℃的地方种植油棕没有经济价值。(2)水分:油棕生长和发育的水分条件是降水量不低于各月的蒸发量,一般年降水在1 800~3 000 mm,并在年内分布均匀。年雨量在1 000~1 500 mm或每月100 mm的雨量,是油棕良好生长的最低要求。年降水低于1 000 mm,若分布均匀且地下水位较高,土壤质地良好,持水力强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油棕亦能正常生长,月降水低于60 mm月份连续3个月的明显干旱地区,油棕生长受到较大影响。其实,油棕对水分的要求,就是对土壤水分的要求,降水主要是通过土壤水分对油棕起作用。因此,只要土壤水分充足,一般就能满足油棕对水分的要求。(3)光照:油棕是喜光植物,要求每日有5~7 h的光照,阳光灿烂,时有降雨,尤其是夜间降雨的天气,更为有利。油棕对光照的要求随树龄的递增而改变,成龄树比幼龄树需光量多一倍,开花比结果需要强光,不同龄的叶片,随荫蔽度的改变,其光合效率有差异。(4)风:油棕是风媒花,微风吹拂加速花粉传送,但6级以上的风可使小叶破碎,缩短叶片有效生命,风力8级以上,会吹折叶片,致使果穗败坏,但无致命影响。(5)土壤:油棕对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但在肥沃、深厚、结构良好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最好。

世界棕榈油的主要产区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其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86 %。主要产地分布在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 ℃,无四季分别。北部受北半球季风影响,7~9月降水量丰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风影响,12、1、2月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1 600~2 200 mm。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12°S~7°N),其70 %以上领地位于南半球,经度跨越96°E到140°E,东西长度在5 500 km以上,是除中国之外领土最广泛的亚洲国家。马来西亚位于赤道地带,地处北纬1°~7°东经97°~120°间,终年炎热、潮湿、多雨,无明显季节变化,属热带雨林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温度为26~32 ℃。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白天炎热,夜晚比较凉爽。全年属热带雨林气候。无明显季节变化,白天通常平均温度为26~32 ℃。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降雨量大,为雨季;降雨虽多,但雨下得骤,停得也快,极少有连阴雨。白天虽然较热,但几乎每天午后都有一场骤雨,雨后天气转凉。5~9月则刮西南季风,降雨量小,为旱季。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和东马,11月至次年3月是雨季,4~5月和10月又十分炎热。西马年平均降雨量为2 000~2 500 mm,东马在3 000 mm以上。6~7月降雨量最少,8~9月和10~12月降雨量最多。降雨虽多,但雨下得骤,停得也快,极少有连阴雨。

6 结论

尽管中国热区面积较为广阔,但受油棕生长生产条件的制约,能够用来发展油棕种植的面积毕竟有限。东南亚以及非洲大部分国家热区面积广阔,气候适宜油棕生长,土地开发成本低,特别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油棕种植资源极为丰富,许多条件符合油棕生长特性,最适宜种植油棕。因此,可鼓励油棕“走出去”,在东南亚选择合适国家建立海外油棕生产基地,发展油棕产业。

(摘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017-01-23)

猜你喜欢
试种走出去
177个鲜食玉米品种在新乡县的种植表现试验
河北永清:“无土芹菜”试种成功
水稻德香4103试种示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