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酷儿理论视角下的《自由国度》

2017-07-28 19:10张小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边缘人自由融合

摘 要:《自由国度》是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一部后殖民主义的经典著作。小说通过对某一特定空间内各种异质文化交锋和不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描写,突出主人公在与主流文化的摩擦中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以至于逐渐沦为“囚笼”中的人。从酷儿理论出发,解读《自由国度》中的边缘人,进而探讨社会中少数群体面临的生存挑战,并鼓励他们融入大众,反对社会霸权,大胆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关键词:酷儿理论;主流文化;边缘人;自由;融合

作者简介:张小敏(1989-),女,汉族,河南开封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2

一、引言

奈保尔祖籍印度,出生在特立尼达,后来定居英国。生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奈保尔深受本土文化和大英帝国教育的双重影响,这也就注定了他复杂的多面人生。这种复杂性在其作品中表露无遗。奈保尔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中创作很多优秀作品,在1971年凭借《自由国度》摘取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布克奖。并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曾被英国著名评论家普里切特称为“在世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

有评论家称:诸多殊荣不仅是对这位移民作家文学天分的肯定,更是对他在作品中倾注的个人情感的认同。奈保尔的许多作品都围绕着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展开。既有对自己生存世界的质疑,对宗主国文化的不接纳,又包含着在两种文化交互中小说主人公的挣扎与困惑,甚至绝望。其中,小说《自由国度》里的主人公就面临着同样的困惑,他们如同现代社会中的许多边缘群体被称为本时代的“酷儿”。

二、《自由国度》和酷儿理论

当今评论界对《自由国度》褒贬不一,其中,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人》上说: 第三世界不会再有比奈保尔更好的作家了。登尼斯·波特说:《自由国度》是奈保尔所有最伟大的小说中的一本,小说艰涩,但却充满了令人怜悯的情感。小说当中的情感主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奈保尔的热潮。

《自由国度》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序曲、两个中篇故事“孤独的人”、“告诉我,杀了谁”、一个长篇故事“自由国度”及尾声“卢克索的杂技团”。小说的每个部分看似孤立成篇,其实在主题上都有一定的串联性,都是以异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为主题进行展开的,都涉及到心灵的孤独和备受煎熬的心路历程等问题。每个主人公代表一种本土文明,在一个异族环境里生存,在那个特定的环境里他们是少数群体,往往会在异国主流文化中迷失自我,失去方向,还有的成为众人奚落的对象。其中种族歧视和偏见迫使他们不得不钻进自己制造的牢笼,试图成为“隐形人”。《孤独的人》中这种痕迹尤为明显。本文主要摘取这个故事片段来透视酷儿理论在其中的体现。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性理论。它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文化的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酷儿”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是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称,有“怪异”之意,后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含反讽之意。

然而,目前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酷儿理论的广泛适用性。不再是个贬义词汇,不再仅仅局限于同性恋理论,时代赋予它更深刻的含义。酷儿理论总的来说就是:反对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压制和禁锢,破除社会霸权和种族歧视。它并不像许多人误解的那样,是对同性恋的鼓吹和传扬,而是鼓励人们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的理论,向社会“常态”挑战。酷儿包含了所有被权力边缘化的人们,每一个在主流文化中迷失的孩子都是一個“酷儿”。

三、酷儿理论下的《自由国度》

1.《孤独的人》中迷失的酷儿

《孤独的人》是全书最令人沉迷的部分。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印度籍的厨师来到陌生的美国,在这个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国度里荒诞地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迫于周边环境的改变和生存压力,叙述者“我”桑托什历经了愚忠、背弃、离开和妥协,直至最后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桑托什代表的这类人既无法融入繁华的异国都市,又不能回归自己的本土世界,人生就此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他们试图去和周边的人和事相处时,却得不到任何正面的回应,反而招致鄙夷的目光和辛辣的讽刺。这些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主流人群的格格不入,本能的自我保护和封闭意识越发地把他们推向社会的边缘。

《孤独的人》中的桑托什这类生活在美国的印籍人饱受种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运用酷儿理论分析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契合之处。只是小说中的桑托什和他的同伴是一群在主流文化的重压下没有反抗之力的“酷儿”。

1)桑托什:生命的“沉沦”

在孟买时,桑托什尽管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却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帮可以谈天论地的朋友,可以在闲暇之余尽情享受漫步带来的欣喜。但是这种自足的生活随着跟随主人来到陌生的美国而消失殆尽。

从桑托什搭上去美国的航班那刻起,他的生命轨迹开始发生变化。旅途的终点站是另一个文明,而在飞机上的遭遇恰好说明了他被边缘化的开始。在飞机上桑托什发现周边的人,无论是印度人还是外国人,他们都盛装打扮像是要去出席婚礼一般,而自己只是像往日一样穿着普通。如果在孟买是没有人对此评头论足的,但是在那一刻,桑托什成了别人眼中的“酷儿”——怪人。还有飞机上的乘务员态度傲慢无礼。然而这才仅仅是桑托什噩梦的开始,也是被认为“怪人”的开始。

来到落脚地,桑托什没有惊喜,反而觉得自己是一个被囚禁的人。对他来说,这里的一切都不真实,都与他无关。在这样一个异国文明里他感觉只有躲进雇主房间的壁橱里才能感觉到安全。桑托什的沮丧和尴尬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碰撞的结果。他与华盛顿的生活格格不入,成了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在经历种种歧视后,桑托什决定试着去接受去迎合新的生活方式。他瞒着老板用预支的薪水买了一件绿衬衣,尽管很不合身,但这是桑托什调整自己顺应主流迈出的第一步。由于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老板的一部分,桑托什开始为所谓的自由逃离,本以为自己不再是别人的附属品,可以像正常的美国人那样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身份困扰使桑托什再一次迷茫了。没有绿卡就意味着随时有被遣散的可能,在美国人眼里还是一个外乡人,是一个没有合法身份的人,一个与他们不平等的人。这样的人一样会遭受到他们的歧视和粗暴对待。

最后,为了在华盛顿生存下去,桑托什选择了跟一个哈不舍女人结婚。他认为只要有了绿卡就会在美国有一个合法身份,同时也不会再被边缘化,被歧视。但是他骨子里依然携带着印度的传统观念和精神,所以就注定了桑托什痛苦的内心挣扎。故事的结尾以主人公为换取主流社会的认可而丧失人格落幕。

桑托什是一个无力对抗社会霸权、偏见的酷儿代表。在美国这个白人文化占主导的国度里,种族歧视和民族偏见盛行,并压制、排斥其他异族文化,黑人和其他外来民族没有尊严可言,是不占主导地位的边缘群体,是弱者和被欺凌的对象。他们的文明在遭遇异国文化主流时,带给他们的只有伤痛。虽然小说结尾桑托什为了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拿到了绿卡,成了美国公民,但他对自我文化的眷恋已经扎根心底,所以很难从本质上与异质美国文化相融合,就注定了桑托什悲惨的人生。

2)“桑托什”似的酷儿

在小说中还有很多象桑托什一样在异国的文化里迷失的人。他们偏安于某个角落,却逃脱不了文化的冲击。周围的环境充斥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面对逐渐被抛弃的自己,他们却无力反抗,因为生活的环境及环境中人从骨子里就接纳不了他们。

桑托什的第一个老板在华盛顿的生活也是窘迫和痛苦的。“经常焦虑不安,承受工作带来的痛苦,还要忍受同事不友好的言论,像我以前一样小心翼翼地生活”。(Naipaul 2002: 32)一个无理傲慢的美国人出言不逊诋毁印度人心目中神圣的佛像雕塑,不仅无悔过之意反倒以此为荣。但处在异族文化当中的印度人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忍受。“桑托什,他们都是些坏心肠的人,他们认为来自同一个贫穷国家的人都是一样的。连政府官员都跟那个用几卢比钱来保持身体和灵魂一体的导游一样。”(Naipaul 2002: 32)从言辞中读者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老板因为自己的文化和人格遭到践踏而痛苦不堪的心情,但他能做的就只是向桑托什诉说心中的愤恨。同样的,桑托什的第二个老板也遭受到了同样的境遇。“这儿有个说法:如果你打压不了别人,就加入他们。我加入他们啦,但他们还是打压我”。这直接反应了异族文化的人生活的艰辛。无论沉默还是爆发,永远是被欺压的对象,被边缘的人群。在美国这个主流社会里,白人眼里的这些外来种族都是怪人。都是些异于他们这些“正常人”的酷儿。

2.《告诉我,杀了谁》中绝望的酷儿

故事主要讲述了来自西印度群岛的戴约为了让弟弟出人头地送其到英国留学。随后也去了伦敦,靠白天晚上打双份工供弟弟读书,结果却发现弟弟没有去读书,只是每天在街头闲逛。他们闯入伦敦这个国度里,无法构建可以和这个社会相融合的身份而被淘汰。在伦敦,他们感觉自己是囚徒,横亘在他们和西方人之间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自己的文明不占主导地位时,他们就面临出局,被边缘化。像戴约一样生活在异质文化里的人都是酷儿的代表。

四、酷儿理论的现实意义

酷儿理论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和巨大的革命性。它不仅挑战同性恋、异性恋的二分结构,挑战男女两性的二分結构,更是对一切传统观念的挑战,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并呼吁关注被边缘化的少数群体,关爱他们的内心世界。

和而不同的世界中差异无处不在,然而面对差异我们应持有正确的态度,始终保持一颗宽容的心。面对宗教的差异我们应该包容他们;面对肤色的差异,我们应该淡化他们;酷儿理论高举反差异的旗帜,我们也应该宽容对待。在多种族的国家,占主流文化的群体应该以一颗兼容并包的心去接纳不同于自己的文化,消除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消除社会霸权,从而达到酷儿理论的终极目标——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消除一切社会偏见,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

五、结论

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奈保尔在其作品《自由国度》中对处在异族文化当中的少数群体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小说当中的主人公都是酷儿的代表,他们都被主流社会的人归为异于“常态”的人,忍受压迫和歧视。然而,小说中的酷儿们拥有一个异于现代社会酷儿的共同点:所处主流文化太过强大且自身太过渺小而无力反抗。当代社会应该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边缘文化和边缘群体,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V.S.Naipaul.In a Free State, Vintage International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New York: 2002.

[2]葛春萍. V. S. 奈保尔: 无法弃绝的特立尼达[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8.

[3]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2,(2).

[4]王菲菲. 解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自由”的含义[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

[5]王秋园. 酷儿理论视角下的《八月之光》[J].科技信息,2011.

[6]郑成英. 酷儿理论视角下的《奥兰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边缘人自由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析跨文化交际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