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总结与思考

2017-07-28 00:01罗雁
神州·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危害青少年

罗雁

摘要:随着移动通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然而,在极大改变人们学习、生活的同时,计算机网络也使得传统校园欺凌向虚拟空间发展,演变成新的欺凌方式,即网络欺凌。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站的流行,网络欺凌现象变得越发普遍,成为人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过去的二十年里,各国心理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络欺凌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网络欺负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欺凌;危害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2002)报告中提到,在英国有4%的年轻人曾经遭受到e-mail骚扰、16%曾经受到文字型讯息骚扰、7%曾经受到网页型式的攻击。美国“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网络欺凌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影响到几乎所有美国青少年的一半。欧盟的哈泽布林克年度报告(2009)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欧洲约18%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电话被欺负、骚扰,成员国中的青少年网络受骚扰率从10%至52%不等。

中国较发达国家网络的兴起与发展相对落后,但网络欺凌行为却同样频现在中国的网络上,如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事件。2013年7月,14岁中国女生潘梦莹因在腾讯微博中侮辱足球明星,引起百度贴吧大战,潘梦莹本人手机、地址、学校、家人被曝光,一个晚上收到上千条辱骂短信,更有好事者给其家人、学校打电话辱骂,并上门围堵。最终,潘梦莹被学校勒令退学,被父亲赶出家门,割腕自杀未遂。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欺凌现象存在于各种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影响范围广,并且受到网络欺凌行为影响的人群数量可观,网络欺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性别差异和产生原因等两个方面,对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以期促进网络欺凌现象的相关研究,引起社会对网络欺凌现象的更多关注。

国内学者李醒东等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网络欺负的后果反馈不及时,或者欺负者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网络有匿名性、隐蔽性;网络的无限边界性和无限受众性;网络管理制度滞后和不完善;应对网络暴力行为方面的相关制度还很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学校对网络欺凌监管不足以及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网络欺凌的重要原因。以日本为例,许多网络欺凌的案例都发生在校园网中。所谓校园网是指学生就学校内的话题进行交谈的网站,是由学生们自发建立的非正式网站。校园网上大部分的版面都是公开免费使用的,没有浏览权限,谁都可以阅读,同时随意留言跟帖等。因此,这种创建容易却又缺乏监督管理的校园网很容易成为滋生网络欺凌的温床。然而,许多学校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反欺凌政策,并且忽视了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使得很多学生对于网络欺凌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此外,学校亦没有设立专门的处理网络欺凌的相关部门,当学生受到网络伤害后,学校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李宏利将年龄、性别、年级作为网络欺凌的预测因素,分析网络欺凌的发生原因和伤害后果。宋娴经过实证调查后指出,网络欺凌的发生源于诸多内外因:青少年渴望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网络文化的冲击和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的缺失,社会和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等。现有的研究认为,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与互联网本身的特征有关,同时这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的趋势也与现实世界的法规对其约束的效果不佳有直接的关联。

另外,在诸多网络欺凌研究的文献中,笔者发现欺凌的性别差异是目前较有争议的方面:有研究者认为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而另外一些调查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加拿大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成为被欺负者,但女性受害者通常更倾向于将遭受网络欺凌的事实告诉长辈。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无论是网络欺凌还是传统的欺凌,男生的涉入都多于女生,相较于女生,男生更容易被欺负。而另外一些研究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伦敦大学的研究指出,女生不仅受到网络欺凌的总次数比男生多,而且她们经受的各种欺凌方式如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生;在男生中,最普遍的是短信形式的欺凌,但是对于女生而言,最普遍的则是移动电话形式的语音欺凌。而从实施欺凌的角度看,某些学者认为,相比男生,女生更倾向使用电子通讯设备来欺负同学。

小结

就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十分普遍,这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网络公司和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尽管现有研究和相关政策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依然滞后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的蔓延速度以及造成危害的增长。现阶段,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针对网络欺凌的研究刚刚起步,无论是青少年研究者还是司法部门都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国内各界关于此种现象的交流和协作,制定有针对性的反欺凌对策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证和理论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为未成年人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醒东,郝艳霞.网络欺負:青少年群体面临的新困境[J].上海: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第2期

[2]李宏利.网络欺负的特性、表现及干预[J].上海: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第2期.

[3]宋娴.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及其干预模式探究一以上海市宝山区三所高中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静.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中国青年研究[J].2009(8) .

[5]Hinduja,S.;Patchin,J.W.(2009).Bullying beyond the schoolyard:Prev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cyber- bullying.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

[6]师艳荣.日本中小学网络欺凌问题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危害青少年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青少年发明家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