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7-07-29 09:51戚湧张汉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戚湧+张汉波

【摘 要】 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开展高校“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实践、市场关注五个维度对多所高校的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五个方面对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facing the innovation chain is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drive strategy, 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rate" and "New Engineering Course", and promot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This paper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among graduate students from sever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five dimensions: innovation knowledge, innovation thinking, innovation diathesis,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market attention.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facing the innovation chain", with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 innovation chain; 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0-03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强调通过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结构,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提出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尚待深化。因此,本文在提出“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此展开研究。

一、文献综述

“创新”一词最早由熊彼特[1]提出,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随着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Hansen等[2]于2007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链”理论,把创意到最终转化为商业产品的全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包括三个阶段:创意的生成、创意的转化及产品和方法的推广。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当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郭石明等[3]从文化角度出发,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责任拓展和承担、价值判断和选择、社会质疑和批判、学术自由和自律的能力。董泽芳等[4]基于个体创新能力的综合因素说,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转化的能力。史冬岩等[5]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识别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张雁冰等[6]则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原创性和实用性成果的能力。吕红艳[7]认为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博士研究生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能够产生新颖而有社会价值的学术产品、服务、过程、程序等的能力。

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未来研究生培养的趋势,但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其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文献梳理,本文提出“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概念,即高校以向创新链各节点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与创新链各个阶段相融合,从而提高研究生创新知识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本文通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8,9,10],本文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可分为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实践、市场关注5个维度,并以此设计问卷。经检验,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一)总体现状分析

本文面向企业、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以及管理部门设计了《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通过纸质问卷和微信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0%。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在5个维度上的均值如表1所示。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5个维度的均值都大于3,说明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强,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和市场关注3个维度的均值接近4,说明研究生在创新过程中具有较为充分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个人特质,并在创新过程中对市场的关注较为积极;创新思维纬度均值较低,说明当前研究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较为缺乏创新性思维模式;创新实践纬度均值最低,仅略高于一般水平,说明研究生当前亟需通过充分的实践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知识现状分析

84%以上的研究生在其培养计划中包含创新相关的课程,说明高校对研究生创新知识的教学较为重视。但从教学成果上来看,对“创新”及“创新过程”有一定认识研究生比例不足80%,其中有充分认识的研究生比例不足32%,仍存在明显不足。另外,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学习方面,超过30%的研究生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下,说明在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积累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

另外,计算机、数学和英语水平基本可以满足其研究生生涯需要的研究生比例在70%~80%之间,说明目前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但其阅读的文献数量还有待提高,75%以上的研究生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的阅读量不满百篇,70%以上的研究生专注阅读量不足20本,说明研究生在日常课程外的知识获取能力水平较低。

(三)创新思维现状分析

目前研究生以学术型思维为主,基本能够准确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72.81%),比较迅速地发现所研究内容的关键问题(74.56%),懂得在学术研究中跳出思维定势(75.73%),并能较为快速地了解文献和学术交流中的思想(80.79%),这些特点有助于研究生实现学术创新,从而更有效地获取具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是,在面对学术成果转化问题时,其所持态度较为消极,只有不到13%的研究生较为主动地思考这一问题,65%以上的研究生倾向于认为研究生阶段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说明当前研究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意识较低,应用型思维有待加强。

(四)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研究生具有较为良好的创新素质: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持有一定兴趣(77.90%),说明具有明显的兴趣导向特点;愿意为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76.40%),说明具有较高的研究专注度;认为团队合作相对于独立研究更能发挥其创新能力(76.31%),说明具有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师授课和阅读文献时,能够批判性的接受观点(73.94%),说明具有良好的批判性学习能力。此外,研究具有较强的计划能力和科研技术能力,能够较为合理地安排并严格执行学习计划(73.42%),还能较为灵活地运用工具和方法为研究提供支持(70.35%)。

(五)创新实践现状分析

与应用相关的实践活动相比,当前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学术相关的实践活动。97.81%的研究生参与过相关课题研究,95.35%的研究生承担过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或关键成员,97.11%的研究生参与过学术交流。然而,参与过省级以上创新大赛的研究生只有88.42%,参加过企业实习或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只有89.12%,与参加学术活动的研究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研究生在实践的产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12.46%的研究生投稿从未在学术交流中被评为优秀论文,12.28%的研究生未能在高层次期刊发表论文。此外,13.42%的研究生从未在创新大赛上获奖,20.96%的研究生未能拥有一件发明专利,10.26%的研究生未能通过创新为实习或产学研合作企业带来收益。

(六)市场关注

研究生对自己所研究方向相关产业热点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关注度(75.61%),会在学术成果创造过程中考虑其市场价值(69.39%),并且对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64.74%)。然而,在实际的研究生生涯中,研究生往往更重视围绕学术热点展开科研工作(65.35%),仅有8.16%的研究生更偏向于围绕产业热点开展科研工作,这说明高校在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不能为研究生提供充分的创新平台完成包括成果获取和成果转化在内的完整创新过程。

三、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和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积累,为研究生參与学术和实践活动提供较为完善专业基础;二是具有较为活跃的学术创新思维,为研究生科研成果产出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为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成果提供可靠性保障;四是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经验,为研究生未来实际从事创新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五是具有较为积极的市场关注程度,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分的创新来源。

另一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3个方面。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意识缺失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主,与本科教学内容有较大程度的交叉重叠,与从事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方法、技术存在脱节。授课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行,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现象。此外,导师需要承担学术、授课甚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额外压力,导致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投入的分散。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僵化

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注重格式规范,忽视研究精神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思维的建立。有的导师直接依据自己目前承接的课题内容给学生选题目、定方案,使学生沦为“学术民工”。另外,由于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导致部分高校缺乏必要的资源用于创新实践以及交流合作,造成研究生缺乏开阔的学术视野,对前沿问题的掌控和把握能力不足,只关注本专业或领域内的内容,忽视学科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整合性等问题。

(三)研究生毕业考核标准不规范

现行的研究生毕业考核主要包括学分和毕业论文两个方面。学分制度主要以考试或课程论文形式考察研究生对教授课程的领会程度,导致学生、导师和学校的关注重点偏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转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毕业论文制度过分重视研究生如何写作而不是如何进行研究,评判标准设定为论文的写作规范性而不是研究能力、对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导致研究生毕业论文往往以文献而非实际问题为起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四、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每一学科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不仅注重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注重交叉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前沿领域知识的教学。研究生所修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要求跨校学习一定学分的课程。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严格导师考核制度,提高导师素质。制订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聘任办法,打破导师终身制,定期考核,定期改聘,同时每年对导师都要进行复查,不合格的导师取消资格。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将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使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分析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

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科学表达能力,以客观、公正、善意和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生的能力训练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指导。

(四)完善研究生毕业考核

第一,改革学分制度,包括课程学分、研究创新学分和毕业论文学分三类,每类学分按照一定权重比例进行划分,将提高创新能力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第二,完善毕业考核制度的相关配套及保障措施,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相关行为主体的职责清单制度,通过各环节公示制度提高透明度,强化责任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

五、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探索校企联合招生选拔制度,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研究生的面试、选拔和毕业工作。二是企业参与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体系建设,突出案例分析学习和实践教育。三是企业联合高校共同开发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到校上课,定期输送研究生到企业开展现场学习。

(二)以创新热点推进科研工作,加强学术研究质量

一是形成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动制度,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发挥各自优势,保证研究生得以开展创新工作。二是加强研究生学术研究奖励的社会应用倾向,增强研究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收益的积极性。

(三)以产业热点构建专业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主要目标,优化调整专业群的结构和定位,通过对各个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构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专业体系,由此形成一个与产业链对应的链条式专业群,实现产业与专业的无线对接。

(四)以就业教育培养急需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是定期组织企业宣讲会及入学咨询指导服务,帮助学生综合专业和职业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二是积极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引导研究生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激励研究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的就业实践,从而切实提升面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

(五)以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水平,构建高水平导师队伍

一是拓宽导师选拔渠道,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要重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及个人修为,以确保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高水平高素质。二是保证培养工作与导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Hansen M T, Birkinshaw J.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7, 85(6):121.

[3]郭石明,李小年,洪滔,薛蓉,徐吉洪,雷惠貞.研究生创新能力:专业与文化的解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142-146.

[4]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1-5.

[5]史冬岩,滕晓艳,钟宇光.基于GEM法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识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9):149-152.

[6]张雁冰,张淑林,刘和福,古继宝.社会网络与科研自主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6):32-37.

[7]吕红艳.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J].江苏高教,2013,(05):101-102.

[8]田维波,张远英,张萍.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6):46-50.

[9]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6-121+128.

[10]邹浩,周恒洋.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4):126-128+153.

猜你喜欢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